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日前,记者来到青绿掩映的毕节市七星关区撒拉溪镇龙凤村,一栋二层高的白色小楼坐落于此,门头上写着“科技小院”。两年前,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的研究生把这里当成“家”,将论文写在乌蒙大地,帮助了一茬又一茬的村民。
简宜伟(右)和王永华(左)到田间地头和群众交流马铃薯种植技术
真诚是“必杀技”
简宜伟是第三批来到龙凤村科技小院的研究生,在他之前科技小院已经轮换了6名研究生。
来之前,他的导师说龙凤村的马铃薯产量很低,病虫害非常严重,希望他能以此为研究目标,提高当地马铃薯产量。
带着导师的嘱托,简宜伟背上行囊奔赴了千里之外的龙凤村科技小院。
初来乍到,年轻的简宜伟并没有得到当地村民的信任。村民直言:“洋芋我种了几十年,难道还不比你们清楚怎么种吗?”
出师不利,但简宜伟并没有气馁,他找到左奎等5户村民,一次又一次上门做工作,最终村民答应按照他的方法种植。
“他们是研究生,读过书,肯定有过人之处,所以我愿意相信他们一次。”村民左奎说。
“这里马铃薯的晚疫病非常严重,如果不加以遏制,马铃薯将会减产40%左右。”为了不辜负村民的信任,简宜伟几乎每天都泡在马铃薯基地,记录生长过程,测算施肥量。
后来,不管刮风下雨,村民总能看到简宜伟和科技小院其他研究生在马铃薯基地。不少村民感叹:“城里娃原来也能吃苦。”
来年夏天,简宜伟指导村民种植的马铃薯到了收获的时节,许多村民都赶来看这个小伙子是否有真本事。
随着锄头刨开土地,一窝马铃薯呈现在大家面前。“一个、两个、三个,居然有10个,而且个头还这么大。”有村民惊叹道。
试验成功,现场响起了阵阵掌声。村民纷纷对简宜伟竖起大拇指。“小伙子,你这洋芋种得不得了,回头也教教我。”
翌日一早,科技小院响起了敲门声。正在记录马铃薯产量数据的简宜伟开门一看,一面印着“科技兴农 造福于民”的锦旗出现在眼前。
群众给科技小院送来锦旗
“简老师,多亏了你,困扰我们龙凤村这么多年的晚疫病才得以解决,有你是我们村的福气啊。”左奎拉着简宜伟的手激动地说。不知不觉间,小伙子的称呼也改成了简老师。
扎根基层,科技兴农,是科技小院不变的主题。在简宜伟的示范带领下,5户村民的马铃薯的亩产提高了1400斤,节约肥料60%,产投比提高2.54,疫病发病率降低90%。
实力证明一切,有了数据的支撑据了解,今年该村引进了良种马铃薯种植1000亩,预计产出1500吨,创造经济产值300万元。
“我不仅要‘自找苦吃’,还要‘苦中作乐’,相信一定能在龙凤村干出一份事业。”简宜伟自信地说。
简宜伟带领群众种植的新品种马铃薯
农业只是其中一面
2009年,全国第一个科技小院在河北省曲周县成立,到今天,全国已建立1048个科技小院,覆盖31个省份。从最初1.0版的精准帮扶模式,发展至2.0版的产业扶贫模式,再到3.0版的乡村振兴模式,科技小院不止于技术输出,更带动更多主体参与,给整个区域的人、生产和生活带来改变。
除了为基层带去先进的农业种植技术,科技小院还有约40%的时间是在做社会服务。
“劳动教育、农耕文化是中小学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充分利用学生课后时间对他们进行培训和辅导。”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的科技小院研究生王永华说。
近日,龙凤村科技小院带领龙凤小学4年级(1)班的同学走进科技小院,认识农业、了解农业科技传播的重要性、培养小学生的知农爱农情怀。
现场,王永华为学生播放了科技小院宣传片,并通过展板,用一些富有趣味的小故事向同学们解释了科技小院是什么,主要做什么工作。
“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我们在做农业研究的同时,也十分注重培养当地学生的农业知识,拓宽他们的眼界。”王永华介绍。
立足农业,但不仅是农业。据了解,科技小院学生还通过抖音、微信等平台,拍摄短视频,举办摄影大赛,土豆文化节等扩大科技小院的影响力。
“我们已经连续举办了三届刺梨花开摄影大赛,总计吸引了15万人的关注,这对于龙凤村产业知名度有很大提升。”王永华告诉记者,如今龙凤村刺梨花开的时候就有游客过来观赏,对于村里下一步发展旅游业打下了良好基础。
简宜伟检查马铃薯长势
基层社会治理是乡村振兴的一大课题。科技小院成立后,民盟中央捐资8万元建立了“爱心超市”,由科技小院和当地村“两委”不定时举办卫生评比、积分换物等活动,帮助当地提高乡村治理水平。
“爱护环境卫生还能换取日常用品,这个方式大大激发了我们村民的参与性,现在龙凤村人人讲卫生,村里的环境一天比一天好 。”提起“爱心超市”,村民陆世江一个劲儿点赞。
做“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桥梁
今年,贵州大学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派遣研究生前往龙凤村科技小院,为小院注入了新的力量。背靠两家高校,科技小院的学生成了该村沟通高校,获取新农业技术的桥梁。
“做农业,技术是关键,不懂科学种植就没办法提高产量。”为打通农业科学和农民群众之间的壁垒,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科技小院学生经常邀请高校专家到龙凤村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宣讲,提高当地农民的种植技术。
“在进行刺梨杂交时,容易对花柱造成伤害,因此,需要对杂交的花朵套袋,并且在日常除草和剪枝时,需要注意,不能碰到杂交过的花朵,避免落花落果。”日前,科技小院邀请到贵州大学专家安华明老师,到龙凤村进行杂交刺梨的管护。
“以前都不敢想,能有专家来我们村亲自授课,现在专家手把手教学,我们再也不愁种不出好刺梨了。”该村党支部书记路璐说,自从村里建立起科技小院,隔三差五就有专家到村里指导农业技术,村民不出村就能学习。
以往,龙凤村刺梨因管理不到位、技术缺乏等问题,不仅产生了白粉病,还因过度剪枝,严重影响到刺梨果的生长和产量。
科技小院学生检查刺梨长势
如今,在科技小院师生和相关专家共同努力下,通过设置肥料优化试验,配合科学的田间管理技术,建立了刺梨高产高效田间管理技术体系。与常规种植管护刺梨植株相比,产量提高了34.9%,品质提高了46.2%。
“七星关是刺梨种植大县,有近30万亩刺梨,我希望通过我的专业,能够为刺梨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贵州大学驻龙凤村科技小院研究生万元说。
“七星关种植有无刺刺梨、贵农5号,接下来的时间我将把这两个品种的优势结合在一起,培育出下一代优良的刺梨品种。”万元说,目前已将两种刺梨进行授粉,经过3至5年相信能有新的刺梨品种出现。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据了解,龙凤村科技小院建立以来,共举办和协助组织大小型技术培训活动36次,累计参与人数近3000人。
七星关区委统战部相关负责人表示,龙凤村科技小院由统战牵头、民盟助推、高校参与、部门配合,在助力当地产业发展、人才培养、环境改善、文化振兴方面做出更多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未来,将持续助推科技小院在服务地方上结出更多硕果,让先进的农业技术走进千家万户。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夏民
编辑 王小婷
二审 徐然
三审 刘丹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7-11 20:45:19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