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郑和下西洋搞了7次以后,朱瞻基为何立刻叫停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5-07 20:36: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郑和下西洋搞了7次以后,朱瞻基为何立刻叫停

明朝在建立之初是一片百废待兴的荒芜景象,不过经过开国皇帝朱元璋几十年的励精图治、兢兢业业后。

蒙古人和起义军在中原大地上留下的烂摊子被收拾得一干二净,而明朝的国库也从此充盈起来。

而明朝的建立还标志着一件事情,那就是从宋代以后逐渐土崩瓦解的东亚朝贡体系又逐渐被重拾起来。

郑和下西洋搞了7次以后,朱瞻基为何立刻叫停

既然国家富裕了,那么自然要给那些不服明朝管教的周边小国看一看,让它们意识到自己的弱小,以后才能牢固地抱紧中国的大腿。

于是自朱棣一朝开始,先后派遣郑和七下西洋去“炫富”,而获得的收益自然也是匪浅的。

那么郑和下西洋的效果这么好,为什么到了宣德皇帝朱瞻基一代,便制止了这个行为呢?

要知道不久以后的葡萄牙人哥伦布可是直接开辟了通往新大陆的航道,损失郑和下西洋能持续下去,那说不定发现新大陆的又会是谁呢。

郑和下西洋搞了7次以后,朱瞻基为何立刻叫停

其实,朱瞻基叫停下西洋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节省经费。

七下西洋的目的

许多人受到一些营销号的影响,总觉得“闭关锁国”是明朝就已经开始的,所以明朝才是中国落后的罪魁祸首。

大家之所以有这个误区,主要是因为历史上的朱元璋的确颁布过一个“禁海令”。

郑和下西洋搞了7次以后,朱瞻基为何立刻叫停

其实朱元璋“禁海令”的目的和清朝的“片板不得下海”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清朝限制海上交流是为了封闭民众,达到自己的愚民目的。

而明朝的禁海令是因为在明朝建立之初,四处仍然又很多不属于朱元璋部队的残余起义军,这些私人武装给社会造成了不小的动荡。

而在沿海地区为非作歹的就是方国珍和张士诚等人,他们经常同陆地上的百姓勾结,达到撼动治安宁的目的。

郑和下西洋搞了7次以后,朱瞻基为何立刻叫停

所以为了改善这一局面,朱元璋就禁止了私人的海上贸易。

不过民间是禁止了,官方却仍然把海上贸易当做充盈国库的主要来源之一,所以明朝的禁海令期间,中国仍然同世界保持着交流。

并且这种状态持续到了明穆宗时期,隆庆帝为了发展经济,调整了对外贸易政策,禁海令也就此废止。

郑和下西洋搞了7次以后,朱瞻基为何立刻叫停

所以民间的海运一下子就兴盛了起来,这也促进了晚明时期的思想解放和文学上的蓬勃发展。

所以不论是在隆庆开关之前还是之后,郑和下西洋的行为都是合法且合理的,朱棣的这番决策也不算“违背父亲决定”。

历史上对于朱棣为何要兴师动众下西洋有很大的争议,其中呼声最大的一条就是为了寻找自己的侄儿,曾经的建文帝朱允炆。

郑和下西洋搞了7次以后,朱瞻基为何立刻叫停

朱允炆在靖难之役攻入北京城后,直接焚烧了宫殿。

而废墟中却不见朱允炆的尸首,因此很多人都推测所谓的自焚是假,逃跑是真。

真正的朱允炆已经在老臣的帮助下出逃海外,跑到如今的东南亚地区去了。朱棣为了自己的法统,才会多次派人去海外寻找朱允炆。

不过这个说法其实大部分存在于野史当中,并不为历史学家所推崇。

目前史学界比较主流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为了探测张士诚、方国珍的残余势力,同时为了恐吓海盗。

郑和下西洋搞了7次以后,朱瞻基为何立刻叫停

而另一种说法就是东亚朝贡体系再次建立,但是很多的国家表面臣服明朝,实则还与北元的势力有勾结。

所以把郑和等大部队派去就是为了威慑这些小国,顺便开通一下官方贸易。

不论是哪种理由都有自己的道理,所以朱棣最初派遣郑和出海的目的可能有很多,不过总的来说,郑和下西洋并不是一个冲动的命令,反而是一个经过深思熟虑的考量。

如果想要周围的人都对你心悦诚服,那你必须要显示出自己过人的实力,或许正因为这个理由,才造就了创造历史的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搞了7次以后,朱瞻基为何立刻叫停

入不敷出的行动

虽然七下西洋确实取得了不菲的成就,也在史书上留下了美名,不过这样庞大的行动自然也会带来让人瞠目结舌的开销。

那么为什么朱棣却能够忍下这巨大的花费,而他的孙子朱瞻基却忍不了呢?莫不是朱瞻基太穷?

其实不是,原因就是朱棣当政的时候并不是那个管账的人。

郑和下西洋搞了7次以后,朱瞻基为何立刻叫停

原来,虽然老朱家从朱元璋开始一个个都有工作狂的基因,但是一个国家的运行所产生的琐事太多,光靠皇帝一个人怎么能承担得起呢?

于是朱棣一方面是减轻工作,另一方面是锻炼继承人,把打理经济的任务交给了自己的儿子,也就是皇太子朱高炽身上。

朱高炽这个人虽然肥胖,而且性格温吞,但却是一个治国好手,因此朱棣在外征战期间,全是我们的太子殿下把国家打理的井井有条。

郑和下西洋搞了7次以后,朱瞻基为何立刻叫停

不过也正因如此朱棣对每次下西洋的花费虽然了解,但是因为不是自己管钱,所以缺少切身体会,而且花钱这个烂摊子正好可以交给自己儿子,自己则眼不见心不烦。

所以郑和在朱棣一朝下西洋就下了6次,而朱高炽登基后因为身体不好,所以只当政了10个月就驾崩。

所以处理下西洋这个事情的担子就落在了继任者朱瞻基身上。

郑和下西洋搞了7次以后,朱瞻基为何立刻叫停

朱瞻基最初也觉得下西洋不错,于是郑和又一次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不过回程之后,朱瞻基看到了账本上的数字,可是着实大吃了一惊。

原来,下西洋的排场一次比一次大,各种人员的衣食住行、船只的花费等杂七杂八加起来达到了惊人的100多万两白银。

郑和下西洋搞了7次以后,朱瞻基为何立刻叫停

而明初整个国家的年收入才1000万两白银,也就是说每一次下西洋就要耗费十之一二的年收入。

朱瞻基考虑到这样一笔资金还是用在百姓身上更好,于是便叫停了下西洋的行动。

郑和七下西洋不仅达到了皇帝最初的目的,还间接地带来了许多其他的好处。

郑和下西洋搞了7次以后,朱瞻基为何立刻叫停

比如在那个时期,明朝的航海术和造船术都取得了极大的进步,而郑和也在航行途中到达了之前从未开辟过了领域,形成了一条条崭新的贸易航线,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的交流。

郑和下西洋搞了7次以后,朱瞻基为何立刻叫停

可以说,郑和下西洋是世界大航海时代开启之初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为之自豪的一段历程。

结语

郑和下西洋所产生的一系列效果也都展现在了我们眼前,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行动,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才能更进一步。

郑和下西洋搞了7次以后,朱瞻基为何立刻叫停

这也向我们证明了,一个国家想要持续强盛下去,那么绝对不能固步自封,只有同周围保持良好的交流才能进步自身。

否则最后只能像闭关锁国的满清那样,落得被列强侮辱的下场。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08 00:45:0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郑和把一生都献给航海事业,他的结局如何呢?
...明朝因为航海而变得更加强大。明宣德五年(1430年),朱瞻基再次召见郑和,而此时的郑和也已经60岁了。按照郑和的身体情况来看,郑和确实不适合再次带领船队远行了。毕竟年龄在那里
2023-07-15 18:34:00
郑和死后,明朝为何就再也没有下西洋了?
...岛国纷纷对明朝顶礼膜拜。郑和在朱棣时期下洋6次,在朱瞻基时期下洋1次,合计7次出海,那为何明朝没有第8次下西洋呢?先说一下郑和下西洋的作用,此举让明朝以及西洋、南洋诸国享受到
2023-01-10 11:26:00
他是大明王朝第一位航海家,被封为国姓爷
...着拥护新帝登基;仅仅8个月以后仁宗朱高炽病逝,宣宗朱瞻基在心惊胆战中继位称帝。不管是皇帝还是朝臣们都在忙着拥护新帝,自然没有谁去关注这个久离朝堂、年近花甲的老人,一时间被冷落
2023-01-24 21:10:00
明英宗朱祁镇为何要停止下西洋
...所以他停止了这笔不必要的支出。朱高炽将皇位传给儿子朱瞻基以后,朱瞻基却不像父亲这般平和仁慈,而是和他的皇祖父朱棣如同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朱瞻基接手的大明已经恢复了一定程度,无论
2024-05-21 19:57:00
轰轰烈烈的郑和下西洋后,明朝为什么要禁海?
...成西洋,只是他在位只有不到一年就去世了,而他的儿子朱瞻基性格非常像爷爷朱棣,所以郑和也下了一次西洋。但是朱瞻基战略眼光毕竟不如成祖朱棣,各方势力的关系没平衡好,最后还给自己落
2023-04-24 19:36:00
朱瞻基登基后让太监读书识字,给大明朝留下了大隐患
朱瞻基是明朝少有的正常皇帝,但他又做了3件非常糊涂的事情,一是让太监读书,二是消极防御,三是取消海外探索。总体来看,明宣宗朱瞻基接手明朝皇帝宝座时,明朝历经朱元璋、朱允炆、朱棣和
2023-02-14 19:40:00
每当提起郑和下西洋,世人为何总会联想到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
...益+变相减薪的诱惑太过巨大,让稍后掌握大权的明宣宗朱瞻基垂涎欲滴。于是,本已赋闲的郑和再度出山,率领宝船队到海外疯狂扫货。不久,明朝的折俸差价再创新高,达到史无前例的每斤1两
2024-09-28 20:50:00
郑和七下西洋,为何我国还是错过了“大航海时代”?
...西方开始逐渐赶超我国。但郑和曾在明成祖朱棣和明宣宗朱瞻基两朝七下西洋,要早于西方的大航海时代,其船队规模也远非后来的麦哲伦、哥伦布可比。那么我国为何又会与大航海时代擦肩而过呢
2023-01-06 20:37:00
郑和七下西洋期间都遇到些什么事?经历惊险又有趣
...。因此明仁宗朱高炽即位后,便下令停止下西洋。明宣宗朱瞻基登基后,又重启了第七次下西洋,不过郑和在此次返航中去世。在此之后,明朝便不再继续下西洋行为了。
2023-05-10 09:24: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