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马鞍山日报
“王老七花生米”未来可期
记者 涂慧民
“王老七花生米”是和县乌江镇一道地方民间食品,至今已传承四百多年。其香脆的口感,深受消费者喜爱,产品已热销马鞍山、合肥、南京、芜湖、扬州、滁州等多个城市。
细嚼齿留香,回味意悠长。打开独立包装,抓起一把香脆的王老七花生米放进嘴里,一口下去,甜香四溢,唇齿留香。
“‘王记五香花生米’传承至今已历四百余年,早已烙下乌江印记,承载着一份乡情。”王宗义告诉记者,明成化年间(大约公元1487年),其先祖王珍带领一家由山西太原迁至和县乌江,并开始从事食品加工制作,五香花生米的制作加工便是其祖传技艺,当时叫“王记五香花生米”。20世纪80年代末,“王记五香花生米”的传承人——也就是他的祖父王德举离世,父亲王兴龙继续并传承了这一祖传手艺。因其制作的五香花生米风味独特,远近闻名,加之其在家族中排行老七,因此,人们把他制作的五香花生米称为“王老七花生米”。
“以前家里穷,外形好些的花生米要拿去卖钱,剩下花生渣才会留给我们小孩子吃。”王宗义说,儿时自家花生米的味道,深深镌刻在他的记忆中。
2006年,从学校毕业后,王宗义毅然回到家中,跟着父亲认真学习和钻研花生米制作技艺。多年来,王宗义一直专注于花生米制作技艺研究。亲自掌案后,沿袭祖上古法纯手工制作,在遵循老味道的基础上,他还针对现代健康饮食养生理念,创新研发了椒盐、五香等众多口味的花生米产品,满足了消费者多元化需求。他用匠人精神传承着此项制作技艺,开启了“王老七花生米”的复兴和创新时期。
在自家灶台前,王宗义一边忙着翻炒锅中的花生米,一边介绍说,“王老七花生米”全部选择本地产的白沙土种植的花生,结合本地人的口味,在筛选、浸泡、烘干、拌料、炒制等环节上都精益求精,“我们坚持选用本地产的白沙土种植的花生,因为它日照时间长,富含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从源头上保证了食品质量和安全。”
几分钟后,王宗义将锅里的花生米盛出,然后过筛去盐,再倒进簸箕进行晾晒降温。再过半小时,一大簸箕香甜酥脆的五香花生米就制作完毕。“我家的花生米炒熟后,外表黄而不焦,口感香甜酥脆,皮衣还完整不破。”王宗义说。
“王老七花生米”便于携带,价廉物美,深受广大城乡消费者的喜爱,但其之前的纸质包装与同类产品相比略显简陋。针对这一市场短板,王宗义邀请专家精心设计,对其包装进行升级改造,以更加时尚的形象出现在大众视野中。
现如今,王宗义以互联网思维,开辟了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将“王老七花生米”这一祖辈流传下来的产品销往全国各地,让更多的人品尝到乌江“王老七花生米”,使花生米这种古老的民间美食焕发生机,延续味蕾传奇。对于未来,王宗义说:“我会继续传承与创新‘王老七花生米’制作技艺,将‘王老七花生米’打造成放心的良心食品,让马鞍山味道享誉全国。”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3-17 05:45:1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