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不止曹操亲征,历史上的开国之君(除了篡位的)历来都是亲征。
比如西汉开国之君刘邦,从沛县起义之后,刘邦历来是亲征,反秦起义,刘邦率军打进关中,逼降子婴。
楚汉战争期间,刘邦亲自率军与项羽在荥阳一线死死对抗。
平定异姓王战争期间,刘邦又是亲自率军出战,哪怕生病了,年龄也大了,刘邦照样亲自攻打英布。
刘邦手下没人才吗?
韩信、曹参、周勃、樊哙、郦商、灌婴都能独当一面吧,刘邦照样亲征。
东汉开国之君刘秀,从南阳起兵之后,一路都是亲征,昆阳之战,刘秀亲自上阵作战,远征河北,刘秀还是亲自作战。
刘邦打仗一直是亲征
只是称帝后,刘秀亲自作战的机会就少了,但还是有御驾亲征的例子,比如亲征海西王董宪。
三国时期,不仅曹操是亲征,各割据政权的创始人大多都是亲征,比如刘备,从平定黄巾起义就开始亲征,虽然屡屡失败,但他一直在亲征。
夺取益州之战、汉中之战,刘备都是亲征,哪怕刘备称帝后,还发动了夷陵之战,同样是亲征。
孙坚、孙策在早年打天下的过程中,一直也是亲征,直到战死沙场,孙权接班了,尽管他军事能力差一点,同样也是经常亲征,尽管孙权在合肥之战被张辽打败,孙权还是免不了经常亲征。
像新朝开国皇帝王莽和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是靠篡位夺取政权的,自然不会亲征。
越是乱世,开国之君越会亲征,五胡十六国时期,只有汉赵政权的刘渊没有亲征,其它几乎都是亲征,比如前赵政权皇帝刘曜,一直都是亲征,最后在战场被石勒俘虏而被杀。
刘秀在称帝前打仗也是亲征
后赵政权的石勒、冉魏政权的冉闵、前秦政权的苻坚、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等都是御驾亲征。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起兵之初也是亲征,取得一定的势力范围称帝后,才坐镇后方,没有亲征。
清朝开国皇帝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在起兵之初同样是亲征,入关之后,清朝皇帝才没有亲征。
为什么开国之君大多亲征呢?有两个原因:一、亲征能够抓住军权,防止大权旁落。
秦末汉初,楚怀王熊心在项梁战死后,一度夺取兵权,但他只是坐镇后方,没有亲征,很快项羽杀了宋义,夺取兵权,最终灭亡秦朝,而楚怀王熊心则彻底沦为傀儡,被项羽派人杀死。
楚怀王熊心未亲征,成为傀儡被杀
新末汉初,更始帝刘玄是被绿林军推选出来的皇帝,他一直是坐镇后方,没有亲征,因此没有兵权,沦为傀儡,虽然最后他被赤眉军所杀,即使不杀,他也是绿林军的傀儡。
隋末唐初,李渊成功起兵建立了唐朝,但是李渊并未亲征四方,而是交给李世民和其它将领去征战,等到天下统一之后,李渊手中的兵权并不坚固,他手下的禁军甚至听命于李世民。
最终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杀死太子李建成,李渊被迫让位,以开国之君身份让位的,李渊是独一个。
不能亲征的皇帝大多不能掌控军权,乱世之中,不能掌控兵权,很容易沦为傀儡或者受制于人。
曹操起兵几乎每一场重要战役都参与了,虽然他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是曹操并不在朝廷发号施令,而是带兵四处征战,他很少与汉献帝见面,政事都是委托于荀彧处理,曹操只是决策而已。
曹操常年在外带兵打仗,能够抓住兵权,同时有利于集中资源,战争期间,人员、物资、兵器都要源源不断送往前线,有利于集权。
只要抓住这些权力,曹操就是实权人物。
曹操打仗几乎全是亲征
后来有人让曹操交出兵权,曹操还写了一篇《述志令》的文章,告诉天下人,他是不会交出兵权的,因为他要保护自己的宗族与利益,这就是曹操亲征的原因。二、亲征能够提高威望与功绩。
南北朝时期,东晋及南朝权臣都是以亲征来聚权,并且提高威望与功绩的。
比如桓温北伐,桓温出身谯国桓氏,是东晋权臣,先后两次北伐,一度打进关中包围长安,虽然北伐未能成功,但桓温北伐显然不是为了收复失地,而是为了提高个人威望与功绩,以图进一步在政治有所作为,最终达到篡位的目的。
相对于桓温来说,刘裕的北伐就达到了政治目的。
刘裕也是东晋权臣,他出身贫寒,以北府军将领建立军功,而暂露头角,桓玄称帝后,刘裕起兵击败桓玄,依靠战功成为东晋最大权臣。
刘裕以权臣身份亲征,最终称帝建立政权
在此之后,刘裕攻灭南燕、平定荆江、灭亡谯蜀、北灭后秦,以巨大的军功获取了崇高的个人威望,同时垄断了军政大权,继而为称帝铺平了道路。
刘裕不是皇帝,出身也低,但他以权臣身份不断率军亲征,对外作战,并取得了巨大的功绩,凭借此功绩就能称帝建立政权。
如果皇帝不亲征,而让权臣亲征,这种巨大的威望就会落在权臣身上,权臣就会喧宾夺主,把皇帝变成傀儡而自己建立政权。
《旧唐书卷二本纪第二》:六月,凯旋。太宗亲披黄金甲,阵铁马一万骑,甲士三万人,前后部鼓吹,俘二伪主及隋氏器物辇辂献于太庙。高祖大悦,行饮至礼以享焉。高祖以自古旧官不称殊功,乃别表徽号,用旌勋德。十月,加号天策上将、陕东道大行台,位在王公上。增邑二万户,通前三万户。赐金辂一乘,衮冕之服,玉璧一双,黄金六千斤,前后部鼓吹及九部之乐,班剑四十人。
李世民在洛阳一战生擒二王(王世充、窦建德)之后,回师长安,他亲自披挂黄金铠甲,排列一万骑兵,穿铠甲士兵三万人,前后部都敲鼓吹号,在太庙贡献俘虏的二伪主窦建德、王世充以及隋朝器物车乘。
李世民靠亲征赢得名声与威望,直接夺了不亲征的皇帝李渊的位置
皇帝李渊认为自古以来旧的官阶与特殊功劳不相称,于是另外发徽号,以表彰李世民的功勋德望。十月,加李世民天策上将封号、陕东道大行台,位在王公之上。增加食邑二万户,连以前的共计三万户。赐给金车一辆,王公之衮衣和冠冕一套,玉璧一双,黄金六十斤,前后部鼓吹及九部之乐,仪仗四十人。
李世民在建立巨大功绩之后,个人威望迅速提升,功劳大得已经封无可封了,幸亏他是李渊的儿子,但在政治上,并无亲情一说,李世民同样是唐朝的权臣,获取巨大威望与功绩。
这是李世民后来能够在玄武门政变成功的原因之一,李渊手下的禁军知道李世民的威望,知道他会打仗,所以一边倒地投靠李世民,才让李世民在玄武门事变中占据优势。
皇帝如果不亲征,大多数人最后的下场就是傀儡,这是历史血淋淋的教训,所以曹操亲征是正常的,要是不亲征,他就不是曹操了。
当然也有例外,比如刘渊,从未亲征,他总是做政治工作,强力控制下属,再加上他活得短,因此能善终,如果活得长,也会被夺权的。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12-19 14: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