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挤眉弄眼儿、吸鼻子努嘴,像咽炎患者似的清嗓子,这些日常生活中看似不起眼儿的频繁小动作,放到孩子身上,背后则隐藏着“大问题”!
芽芽(化名),四岁半的小朋友,一年多以前,出现了反复眨眼等症状,家长一开始以为是结膜炎,用了眼药水、眼膏等,始终不见好转。
之后芽芽出现嗓子难受、咳嗽、出怪声的情况,家长以为孩子得了咽炎,又去看了耳鼻喉科。最近芽芽的症状愈发严重,不但挤眉弄眼出怪声,还经常晃头、甩胳膊。后经医院评估与检查,芽芽原来是患了“抽动症”。
为什么孩子会无端患上这种奇怪的病?
这种疾病该怎么治疗?
什么是儿童“抽动症”?
抽动症也称“抽动障碍(tic disorders,TD)”,好发于儿童或青少年时期,大多起病年龄在18岁之前,4~8岁最多见,平均年龄约为6岁,在10~12岁最严重,然后逐渐减少,有些在青春后期和成年早期消退。在TD及其各种亚型中,男童较女童多见,男女比例约为3~4:1。
抽动症的临床表现
抽动症的特征是不自主的、突发的、快速重复的肌肉抽动,在抽动的同时常伴有暴发性的、不自主的发声和秽语。抽动症状先从面、颈部开始,逐渐向下蔓延。抽动的部位和形式多种多样,比如眨眼、斜视、噘嘴、摇头、耸肩、缩颈、伸臂、做出咳嗽声、清嗓声等。患儿的病情常有波动性,时轻时重,精神放松时减轻,睡眠后可消失,有时可自行缓解一段时间,但在紧张、焦虑、疲劳、睡眠不足时可加重。患儿智力一般正常,部分患儿可伴有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情绪障碍等问题。
由于抽动症状较为局限,程度较轻,对日常活动影响少,常易被忽略,多数家长未意识到这是病态,认为是小孩的坏习惯或调皮所致,常责骂、训斥患儿,导致病情加剧。
抽动症的严重性
约半数患儿共患1种或多种行为障碍,被称为共患病,包括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学习困难、强迫障碍、睡眠障碍、情绪障碍、自伤行为、品行障碍、暴怒发作等。
其中共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最常见,其次是强迫障碍。抽动症共患病越多,病情越严重。
共患病增加了疾病的复杂性和严重性,影响患儿学习、社会适应能力、个性及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给治疗和管理增添诸多困难。
如果家长发现孩子已经出现了上述症状,就不能单纯地把这当成孩子的顽皮或“坏毛病”了,而要警惕抽动症的发生。
儿童抽动症如何治?
现代医学研究,抽动障碍的发病与遗传、中枢神经递质失衡、免疫病理因素等多种因素有关,但具体的西医病因病理仍不清楚。近年来此病发病率逐渐升高,成为研究中的难点和重点。中医学古代文献中无此病病名记载,目前尚无统一病名,以“肝风证”、“慢惊风”命名者为最多。
具体的治疗过程,还需要根据患儿的各种抽动病症的临床表现、患儿的性格特点、详细的病史演变过程等,结合中医基础理论。
多数中医专家认为抽动症的病理基础为心主神明功能的失调,外在表现为肝风动摇的各种抽动动作,另外还有肺窍不利做为重要的诱发因素,而心、肝、肺功能的失调可进一步导致脾、肾功能的失调,因此治疗抽动障碍应“从心论治”出发,以此思路遣药处方,镇心安神、养心安神药物并用,配以柔肝熄风、疏肝理气之药,佐以通鼻开窍、利咽化痰之品,随证加减配伍,疗效显著。
家长是帮助患儿治愈的关键
家长不要过度紧张,更不要做“抽动警察”加重孩子心理负担,要在心理治疗师的帮助下准确指导患儿、家属、老师、同学以及与患儿密切接触的人,正确认识和对待该病,避免打骂、过分指责、讥笑、过分注意抽动症状、制造紧张的精神环境气氛;要给予患儿安慰、疏导、改善情绪,鼓励助其逐渐改善症状,给患儿在身心上营造正常轻松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家长需要积极的参与、配合、督促孩子完成规范的心理治疗。
文字/中医科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9-27 21: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