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北京晚报
▌王建忠
媳妇回娘家,晚饭我思忖半天不知道吃什么,下楼瞎溜达,不经意间走进了马路对面的锦芳小吃店,满满两大碗豆汁儿进肚,浑身汗涔涔的,通体舒泰,恍惚间忘记了自己身处何处。
随手拍了张豆汁儿的照片发到朋友圈,有位河南的作家朋友秒回:此刻,一个不信邪的外地人对豆汁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不禁莞尔:豆汁儿这道美味,如果不是“老北京”,即使再有浓厚的兴趣,驾驭起来,恐怕也是有一定难度的。
其实,说起来,我也不是一个纯粹的“老北京”,只不过因为十几岁就在北京工作生活,又在北京成家,几十年下来,也就自然而然地以“老北京”自诩了。
提起豆汁儿,喜欢的和不喜欢的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记得在网上看过这样一个段子:说要想判断一个人是不是老北京,就一棍子把他打晕,然后开始灌豆汁儿,要是醒了就骂街,那这位肯定不是老北京,要是醒了就喊“再来一碗”,那甭问,这位肯定就是实打实的北京土著了。说这段子的,肯定是不喜欢豆汁儿的主儿。而喜欢豆汁儿的人,则不用过多的言语,三两天不吸溜上一碗,那滋味儿,感觉跟丢了魂儿似的。
是不是地道的北京人,喝上一碗豆汁儿,就能够验出真伪来。
我刚来北京的时候,别说喝豆汁儿,就是闻到豆汁儿那酸馊爽滑的气味儿,肚子里都要好一阵子翻江倒海。
头一次跟豆汁儿打交道,是跟媳妇刚认识那会儿。在一个冬日的周末里,我乘公交车去找她,乘坐的8路公交车从磁器口一拐进榄杆市大街,空气中便弥漫着一股臭烘烘酸了吧唧的馊泔水味儿,在路边上,有一间挂着棉门帘的名叫“锦馨豆汁”的店铺,人进人出,一股股热气伴随着豆汁儿的味道从食客掀起的门帘中冲出来,使我头一次见识到了这道美味的“威力”。
媳妇家就住在锦馨豆汁店的街底儿,打小儿就被豆汁儿特有的气味儿熏陶,媳妇三天两头儿都要干上一碗豆汁儿,吃上两个焦圈儿,当然也少不了那一小碟儿咸菜丝儿。从没喝过豆汁儿的我是逃脱不了媳妇的“魔爪”了,和她认识时间不长,就被连拉带拽地进了锦馨豆汁店,我一手捏着鼻子,一手用小勺将豆汁儿直接送到嗓子眼儿,两小勺下去后,光速般窜出店门,蹲在路边哕上半天。
喝过几次豆汁儿后,我开始慢慢品味出豆汁儿独有的味道了。顺着碗沿儿轻轻啜上一口,豆汁儿那独特的味道就会在舌尖上蔓延开来,酸中带着一点儿清甜,馊中浸透着一股醇厚,慢慢地,豆汁儿开始成了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喝得多了,对豆汁儿也有了更多的了解,比如,熬豆汁儿不能用大火,要用小火熬,只要锅里一有小气泡翻上来,就赶紧关火,千万不能滚开,一有大泡翻上来,那这锅豆汁儿就澥了,豆汁儿中的水会分离出来,就真成了豆腐渣泡水了。喝得多了,我不仅可以轻松驾驭它特有的味道,还开发出了多种喝法,比如在豆汁儿中加一些冰块或者直接在冰箱里冻上一冻,大夏天来上一口,消暑解乏,别提多带劲了。
豆汁儿越来越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美食——1997年8月,首届“中华名小吃”认定会上,豆汁儿已被认定为“中华名小吃”。
时光流转,豆汁儿这道北京人的餐桌美食,陪伴着人们走过了春夏秋冬,不仅见证了京城的变迁,它浓浓的味道,更成为许多北京人永远的记忆。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26 17: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