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小时候刚学做饭,不懂火候,有时候会把饭菜烧焦了,倒掉觉得可惜,不倒掉,一股难闻的烧焦味又让人咽不下去。母亲教给我一个方法,她说:“饭熰了,别着急。放几段葱白进去,然后盖上锅盖,焖一会儿,焦糊味就没了。”
母亲口中的“熰”,在山西方言中,是个很常用的口语,不单是指锅里或鏊子上的食品烧糊了,而且爨柴草烧火炕、烧艾草熏蚊子、大年初一烧柏枝,都可以叫“熰”。
熰,音同“呕”,读入声。普通话甚至绝大部分官话方言中,入声已经消失不见了。所以,想把“熰”字读准确了,非得山西人不可。
“熰”是个形声字,南北朝字书《玉篇》释义为“炮熰也”。本义是指把物体放在火上熏烤,在这个基础上,又引申出“天气干旱闷热”的意思。《管子·侈靡篇》中有这样的记载:“古之祭,有时而星,有时而熺,有时而熰。”唐代尹知章注:“熰,热甚也。谓旱热甚而祭。”这句话的意思是,祭祀的时候,要观察天象的变化,有时要在天气晴朗的时候祭祀,有时要在艳阳高照的时候祭祀,有时候要在干旱闷热的时候祭祀。直到今天,在一些地方仍然有“天儿真是熰热” “熰雨嘞”这样的说法。
熰在古代是一种烹饪方法。今存文献名《赐太子玉食批》,署名司膳内人所书,记载了南宋皇帝每日赐给太子的美食名称,共计30多种,其中就有“清汁杂熰胡鱼肚儿”。这一美食具体怎么“熰”,书中未记载具体的制作方法。有学者考证,是用文火慢慢地熬,类似于今天的“煨” “煲”。
在古代典籍中,“熰”除了做美食,还常见于迎春祈福的“熰岁”。清顺治十七年(1660)《陈州志》记载:“陈州元旦设庭燎烧榆柳木根,谓之熰岁。”明代《帝京景物略》记载得更为详细:“插芝麻秸于门檐窗台,曰藏鬼秸中,不令出也。门窗贴红纸葫芦,曰收瘟鬼。夜以松柏枝、杂柴燎院中,曰烧松盆熰岁也。悬先亡影像,祀以狮仙斗糖、麻花馓枝,染五色苇架竹罩陈之,家长幼毕拜,已,各自拜,曰辞岁。已,藂坐食饮,曰守岁。”
大年三十早晨,把事先预备的芝麻秸插于门框窗台儿,口念“藏鬼秸中不令出”。此俗后来变成把芝麻秸从堂屋门口撒至大街门,一家人往复踩踏,谓之“踩岁(碎)”。买不到芝麻秸的城里人,便把些花生瓜子皮撒院子里踩。年三十晚上天黑以后,院中放个铜盆儿,里面堆些松柏枝子点燃熰烟,叫“烧松盆熰岁”,就为让它冒烟,熰烟即熰岁。
为了使熰岁的火烧得旺,熰得时间长,一般多用树根、碎草、糠壳、略微潮湿的柴草来烧,干燥易燃的柴草熰不起来,很快就会迅速燃烧,火旺无烟,只能叫烧,不能叫熰。
熰完烟进屋,晚辈给长辈磕头行礼,然后按长幼之序各自互拜,谓之“辞岁”。之后围坐一桌吃年夜饭,又叫“守岁”。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1-25 14:45:09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