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70年过去了,向德明也从一个少年变为老人,但参加抗美援朝战争那段艰难岁月却难以忘怀。
向德明说:“当时进朝鲜的时候山坡上野花开得正艳。没想到,这一去,竟经历了漫长的3年零9个月。”
1951年3月,16岁的向德明入伍。
1951年6月24日晚,向德明随部队从长甸河口过江,进行第一次千里行军。由于人生地不熟,给养困难,饿了靠炒面充饥,还要背着六七十斤重的枪械和弹药。加之多山、多雨,夜间行军,给行军任务带来了很大困难。经过18天的连续行军,于7月11日进至元山地区,立即在元山以西地区组织抗登陆防御。
8月21日,向德明所在部队进行了第二次长途行军。这次行军是向敌开进,常常遇到敌机的轰炸扫射,更为困难的是连日大雨,道路桥梁大部被冲毁,交通断绝,他们不得不靠挖野菜充饥。雨水导致大滑坡,还常常造成人员伤亡。面对种种困难,向德明和战友们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于9月5日到达楸田里地区集结。
向德明和战友们于10月15日参加了轿岩山一线阻击战。敌人开始发起进攻,向德明和的战士们英勇顽强,连续打退敌人3次冲锋。敌人又动用坦克、飞机、大炮再次进行报复性轰炸,在组长李清云带领下,利用坦克死角,3个人同时用手雷炸坏3辆敌坦克。李清云不顾生命危险,只身冲到一辆坦克前,用两个手雷与敌人同归于尽,壮烈牺牲。另一个战士用爆破筒塞进敌坦克履带,将其炸毁。在这次战斗中,李清云小组共歼灭敌军5辆坦克和30多名敌人。
在轿岩山战斗中,我军伤亡较大。“这是我第一次上战场,看到战友们缺胳膊断腿,到处是鲜血,说不怕那是假的。可更多的是心疼。那么多人血肉模糊,丢了命啊……”向德明经受住了战火的第一次考验。在这次战役中,他所在的班抢救并护送伤员20余名。“我们真是拼了,顾不上害怕,冒着枪林弹雨,那可是鲜活的生命啊,我们能救一个是一个。”向德明说。
1952年1月中旬的一个夜晚,向德明执行向阵地运送弹药任务。刚下过大雪,向德明他们穿的鞋子单薄,他的右脚趾冻坏了,疼得不能走路。住院一个月后,向德明被调到608团担架连三班。
1952年9月末,向德明参加了北汉江东岸的572.4高地及方形山战斗。此次战役毙敌近3000名。向德明所在连队100多人、40副担架昼夜不停地往返于阵地与营包扎所、团救护所之间,炮弹在头上飞,子弹在身边响,他们心里只有一个信念,救战友、救英雄!他们在阵地上攀爬着,搜索着伤员。在这次战役中,向德明因表现突出,荣立了个人三等功一次。
1953年1月,气温零下30℃。向德明随部队打坑道,加固工事,在积雪没膝的环境中,凿岩石战严寒,向德明主动掌钎,大锤下来,震得他手臂发麻。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战士们齐心协力提前完成了任务。
1953年5月至7月,既使是事隔多年,向德明忘不了那个时间,那是鲜花浪漫的季节,他亲手将战友的遗体埋葬在金达莱花下。在这场夏季反击战中,地形开阔、树木少,不便于隐蔽,他冒着枪林弹雨为前线送物资10余吨,向后方护送伤员200余名,在战火中,他含泪抬回了战友的遗体。
1955年4月,向德明随部队回国。沿途,在中朝人民的掌声中,他眼前浮现的是一张张年轻的面庞。向德明回首望去,想起牺牲的战友们,忍不住泪流满面……
70年,英雄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和英勇事迹一直鼓舞着他,他时时不能也不敢忘怀。向德明和他的英雄的战友们的精神和榜样力量永远激励后辈,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并把榜样的力量化作前行的动力。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记者 王涛摄影 李煦摄像 张天作视频制作 代宁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7-21 14: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