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开栏语: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退役军人工作重要论述和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好2023年省委退役军人事务工作领导小组全体会议精神,在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吉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吉林省军区政工局、吉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组织开展“寻访老兵足迹、讲好英雄故事、传承红色精神”主题宣传活动。
从6月5日开始,中国吉林网记者分赴全省15个村屯(社区),深入老兵所在村头、社区,面对面采访、心贴心交流,抢救性挖掘抗美援朝战争中老兵英勇事迹,全面整理老兵珍贵记忆,留存老兵参战实物,拍摄老兵影像资料。
从7月17日开始,中国吉林网将开设“寻访老兵足记·传承红色精神”系列专栏,讲述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中老兵的红色故事,赓续红色基因,为新时代吉林振兴发展汇聚磅礴力量。
1948年,年少的他成为了一名战士,“保家卫国”是他的志愿;
1952年,18岁的他又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担任警卫员;
……
他叫李玉奎,是一名老兵,如今已年近9旬。
今天,让我们跟随老兵的回忆,透过散去的硝烟,一同感受那峥嵘岁月。
1934年出生的李玉奎,回忆起入伍的初衷,一句“保家卫国”铿锵有力,眼中闪烁着自豪的光芒。
在李玉奎家中,一张颇有年代感但保存完好的“革命军人证明书”上清晰地记录着入伍时间、地点等信息,“我是1948年入伍,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我参加过辽沈战役、平津战役……”
对李玉奎来说,即使这么多年过去了,那些参战的经历和战斗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刻骨铭心、终生难忘。在辽沈战役、平津战役中,他为挖战壕的战斗部队站岗。执行任务时,感受着前方战斗炮火连天,敌人的飞机挨着头过,连续发射几十枚照明弹,照得山坡通明。而敌人一旦发现目标,就用机关炮进行扫射,尘土飞扬、硝烟弥漫……
1952年,18岁的李玉奎又投入到了抗美援朝战争。
入朝后,李玉奎主要负责师首长的警卫工作,当时时常进行夜间行军。
战场山路崎岖,一早一晚都会有山雾袭来,刹那间伸手不见五指,不开灯就只能让人在前面引导,行军速度缓慢;路面也在敌军的轰炸之下变得支离破碎,弹坑密布,一不小心压上去,轻则人车皆伤,重则发生车祸;再加上这一时期,难民四处流动,人、畜、车挤作一团,极易发生拥堵。原本计划好的保障方式很难执行,但战士们依然克服重重困难,奋勇前行。
那时,对部队威胁最大的,还有敌人的肆意轰炸。由于志愿军没有空军掩护,敌军飞机可以在天上肆无忌惮。李玉奎清晰地记得,“我们的轻武器对空射击不仅打不下飞机,反而会暴露地面部队目标,招致敌人更准确的轰炸。他们的侦察机、战斗机上都会挂载炸弹,看到我军的车队,就会呼啸着俯冲过来,在一通扫射后再定点轰炸。行动非常危险,我们尽量采用掩护的方式行军。”
李玉奎说,战场上的他和战友们“没有害怕的,大部分都是共产党员,我们都有信仰、有信念。”
上战场前他们会准备好“英雄条”,“每个人都会把自己的名字写下来,缝在衣服的各个角,万一牺牲了还能分清是谁。”
让李玉奎印象深刻的是,冒着敌人的炮火,每次运输物资都是一次与死神的较量,“马达嗡嗡响,车轮哗哗转……加大油门,一溜烟,敌人看不见!向前向前,快快地向前……”唱起斗志昂扬的战斗歌曲,李玉奎难掩内心的波澜,泪水不由自主地流下来。
回忆起牺牲的战友,李玉奎的声音几度哽咽,眼中泛着泪光,“在行军过程中,许多年少、受伤的战士都由警卫连负责转运,战火冲天,到处都是炸弹坑,伤员随处可见,眼看着战友在我眼前牺牲……”
如今,已经89岁的李玉奎老人,说自己是一个幸运的人,现在的生活充实而幸福:“感受到了祖国的巨大变化,越来越好,心里感到非常高兴。”
李玉奎希望生活在幸福时代的年轻人,牢记历史,珍惜今天的好时代。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
记者 彭绅
摄影 张秋磊
摄像 张天作
视频 马瑞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7-17 14: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