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河池日报
“早”启未来,防治早产儿代谢性骨病
黄丹
提到骨质疏松,人们通常想到的是年过半百、白发苍苍的老爷爷、老奶奶,很少会把这一疾病跟早产儿联系在一起。早产儿也会有“骨质疏松”吗?答案是:会!
一、什么是早产儿代谢性骨病?
人类骨骼是由一种被称为类骨质的蛋白质基质和一些矿物质构成,主要成分是钙和磷酸盐。早产儿代谢性骨病是指由于早产儿体内机体钙磷代谢紊乱导致骨矿物质含量减少的全身性骨骼疾病,以骨矿物质含量减少、类骨质不完全矿化为特征。由于早期缺乏特异性症状,早产儿代谢性骨病大多在出生后6~12周,出现明显佝偻病表现或发生骨折才被发现。早产儿代谢性骨病严重影响早产儿骨骼健康及生存质量,近期常伴随宫外生长发育迟缓、呼吸机依赖甚至骨折等;远期则可能导致身材矮小、骨量峰值降低、易罹患骨质疏松症等不良后果。早产儿代谢性骨病发病率与胎龄及出生体重有关,出生体重<1500g的早产儿发病率约23%,出生体重<1000g的早产儿发病率高达55%~60%,其中约10%早产儿在纠正胎龄36~40周发生骨折。
二、早产儿为什么会发生代谢性骨病?
胎儿宫内80%矿物质储备发生在妊娠24~40周,高峰期为34周,至足月时,矿物质储备量钙约20g、磷约10g。过早出生使得早产儿未能完成矿物质的储备,胎龄<32周早产儿骨矿物质含量比足月儿低25%~70%,且胎龄越小早产儿代谢性骨病发病率及严重程度越高。单纯母乳喂养也是早产儿代谢性骨病的高危因素,母乳中维生素D含量仅25~50 IU/L,未经强化的足量母乳喂养(每日180~200ml/kg)仅能提供同胎龄胎儿钙磷宫内获得量的1/3,母乳中钙磷含量难以满足早产儿骨矿化需求。有强化营养指征的早产儿给予持续纯母乳喂养者代谢性骨病发生率为40%,而早产儿配方奶喂养者代谢性骨病发生率仅为16%。此外,早产儿罹患胆汁淤积性肝病、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等均会造成钙、磷和维生素D吸收不良和消耗增多,导致早产儿出生后代谢性骨病发生风险增加。
三、早产儿代谢性骨病有何表现?
目前,早产儿代谢性骨病的确诊多基于典型的临床表现和X线片发现,但此时骨矿物质密度已显著下降。早产儿代谢性骨病早期症状隐匿,无统一明确的诊断方法,因此早期发现和诊断较为困难。早产儿代谢性骨病通常表现为:体重及身长增幅低、烦躁哭闹、多汗、摇头、夜惊、枕秃、前额隆起、颅骨软化、肋骨软骨交界处突起似串珠状、骨折等,持续性哭闹可能是骨折的表现。
四、早产儿代谢性骨病如何预防?
国内指南建议对具有高危因素的早产儿进行代谢性骨病筛查,从出生后2~4周开始每隔1~2周检测血钙、磷和碱性磷酸酶,直至6月龄。早产儿骨骼健康管理的重点在于提供充足的钙和磷摄入促进骨骼正常生长。早产儿住院期间和出院后,可使用专为早产儿设计的配方奶、母乳强化剂或维生素D制剂进行营养支持,至少持续强化营养至矫正足月,一般到矫正3~4月龄,直至定期监测婴儿生长情况良好。高危儿达到全肠内喂养后可进行日常被动操训练以预防代谢性骨病,骨关节处的机械牵拉刺激可促进骨生长和骨矿化过程;相反,即使有足够的营养供给,但若缺乏适度的机械牵拉刺激时,骨骼的发育和重塑也会受影响。当早产儿达到每日肠内营养能量≥110kcal/kg时可开始进行被动操训练,每次进行腕、肘、肩、膝、踝和髋关节被动伸展和屈曲5次,整个过程持续约5~10min,每天1次,每周锻炼5天。
五、早产儿代谢性骨病怎么治疗?
代谢性骨病患儿需采取综合性营养管理措施。治疗关键是在强化营养配方奶喂养的基础上补充钙、磷及维生素D制剂,以保证钙、磷、维生素D的每日摄入量达到目标量,尽快纠正低磷血症、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维生素D缺乏等异常代谢状态。代谢性骨病患儿通过增加肠内或肠外矿物质补充,数周后可见影像学改善。治疗达6~8周时,一旦生化指标改善且影像学显示骨折愈合或骨量增加征象,可在2~4周内逐渐减少钙和磷补充量,当血钙磷恢复正常,血清碱性磷酸酶<500IU/L并且有降低趋势时,可考虑停止治疗。
(作者单位:河池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科)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6-13 05:45:0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