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宋史》中对王珪的评价是否真实、客观、公正?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8-30 17:39:00 来源:戏说三国

01

《宋史》中对王珪的评价是否真实、客观、公正?

忽必烈建立元朝之初,打算第一时间就安排人编纂宋朝的历史。

这倒不是因为忽必烈爱好史学,而是这是一种王朝更迭后的惯例,你不拿曾经的对手当垫脚石,怎么来为自己的统治抬点呢?

这是古代历史上的惯例,纯属正常操作。

不过因为北方部落和中原王朝的很多文化差异,这部史书迟迟没有编纂成功,直到忽必烈去世了半个世纪以后,大名鼎鼎的《宋史》才正式出世。

这部书的两位挂名总编,都是蒙古族人,而真正负责编写这部史书的人,则主要是中原人,不过他们已经很好的融入了元朝的统治,他们的功名都是参加元朝的科举所取得的。

由此来看,当年忽必烈没有第一时间编纂宋朝的史书,不光是因为文化等方面需要协调,更重要的一层原因,其实是当时中原的文人还没有真正“通过政审”。

02

《宋史》中对王珪的评价是否真实、客观、公正?

已经“通过政审”的文人,拿着元朝的俸禄,当着元朝的官员,你猜他们会怎么写宋朝的历史,宋朝如果君臣廉洁勤勉,百姓自然会拥护朝廷,那么你元朝跑来取代它算是怎么回事,所以《宋史》中的宋朝,和实际的宋朝就一定会有差异了。

因此《宋史》中对当时历史人物的评价,也就未必那么真实可信了,比如《宋史》的名义总编脱脱,曾评价宋朝的宰相王珪,说他身在相位16年,但是毫无作为,不过是个皇帝的传声筒。

“(王珪)凡十六年,无所建明,率道谀将顺”。

那么脱脱对于王珪的评价,是否真实、客观、公正呢?

让我们来从一些细节反推一下。

03

《宋史》中对王珪的评价是否真实、客观、公正?

公元1019年,王珪出生于安徽,他的父亲是体制内的人,从其他的相关记载来看,王珪家在当地应该属于大族,所以王珪早年有良好的学习环境。

王珪头脑聪慧,家里的教育又跟得上,因此他成年之后很容易就考进了体制,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史书说他出自欧阳修的门下。

在一般人的印象里,欧阳修可能只是个北宋的著名文人,但真了解他的人还会知道,欧阳修还是当时的顶级官员。

宋朝为了让文武百官不能独大,在朝中设置了很多互相制约的机构,其中军事上最厉害的,算是枢密院,而政事上则是中书门下。

欧阳修曾经一度做过枢密副使,以及参知政事(文宰相),死后的谥号是文臣的第一队列“文忠”,并被屡次追封为国公。

除了未来的宰相王珪之外,一代改革宰相王安石,也有机会成为宰相的苏轼,都算是欧阳修的“门徒”。

由此可见,欧阳修当时的政治影响力有多么的大。

04

《宋史》中对王珪的评价是否真实、客观、公正?

王珪进入体制之后的工作经历,非常的可圈可点。

公元1042,被分派到地方任职,他当时对内对外的手段都非常强硬,有军官不服从管理,他直接抓了之后处罚,有起义兵进犯他的治下,他毫不犹豫的就把对方打跑。

公元1049年,王珪升至中央负责外交工作,他在接待傲慢的辽国国使时,硬是想办法让对方遵守礼节,不久之后,他又亲自出使辽国,虽然这次没有太详细的记录,但是以当时大宋和辽国的地位,王珪这一趟应该并不容易,弱国无外交不是说着玩的。

不过从后来王珪很快就被升迁来看,王珪这一趟起码做到了不卑不亢。

在一个人的入职之初,他是很容易保持自己的棱角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就会被阅历打磨成一个圆滑的人,那么王珪后来“变质”了吗?

05

《宋史》中对王珪的评价是否真实、客观、公正?

公元1062年,宋仁宗想要立太子,王珪并没有第一时间表态支持,公元1063年,宋仁宗去世,生前过继的太子继位,史称宋英宗。

因为宋英宗是过继来的,人家不是宋仁宗的亲儿子,人家也有自己的亲爹,于是宋英宗继位之后,就想给自己的亲爹安排个说法,但此时遭到了王珪的反对。

按照正常情况来说,王珪这两次的“政治站队”都很不明智,如果遇到一个小心眼的皇帝,可能王珪轻则提前退休,重则可能还会危及生命,但是早就熟知官场政治的王珪,并没有做那个更容易的选择。

后来到了宋神宗上位以后,大宋已经到了不想办法挽救,就要动摇国本的地步,于是宋神宗就授意王安石主导变法,而王珪就是当时主要的“反对者”之一。

06

《宋史》中对王珪的评价是否真实、客观、公正?

由此来看,王珪并不是一个喜欢当缩头乌龟的人,反倒是有事就敢上。

那么他后来会有“不作为”的坏名声呢?

除了史书本身的问题之外,应该还应该考虑当时的时代背景。

当时的大宋已经被“三座大山”压的抬不起头来,王安石和宋神宗联手的改革,又太过激进且考虑的不够全面,等到改革失败以后,朝廷只能先去挽回改革带来的新冲击,而没办法第一时间去解决大宋的沉疴旧疾,因此在这段“舔舐伤口”的阶段,王珪没法有太大的作为。

其实除了激进的改革派以外,负责内政的大臣往往不会有太耀眼的功绩,但是人家能在宰相的位置上待16年,死后的谥号还能以“文”字开头,就已经说明人家不太可能是尸位素餐。

因此对于王珪的历史评价,元朝的《宋史》应该是有失公允的。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王珪有两个非常著名的晚辈,他们一个是我国古代第一才女李清照,一个是我国古代第一奸臣秦桧。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8-30 20: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缙云丨田向文:钱惟演——从皇子到贵族公子的“没落”人生
...年随父降宋。他博学能文辞,尤喜奖厉后进,受到大文豪欧阳修的称赞,却又因攀附丁谓排挤寇准而被人非议,不论是当世还是后世,对其评价都是颇有争议,毁誉参半。钱惟演的人生之路充满传奇
2023-11-11 06:37:00
聊聊哪些与王曙相关的轶事典故
...时人讥讽。不计前嫌外戚钱惟演任西京留守时,厚待府僚欧阳修、尹洙等。他们喜爱游宴,毫无节制。王曙继任西京留守后,对他们屡加劝诫。他曾严厉地对欧阳修等人说:“诸位知晓寇莱公(寇准
2023-06-05 11:10:00
...明了,颇有独特见解。五代史也大致如此,值得一讲便是欧阳修,他与李延寿各占了《二十四史》作者中的两个名额。”后来,章培恒先生教我读《宋史》时,对欧阳修评价很高,他说,欧阳修不仅
2024-02-25 01:20:00
《宋史·奸臣传》里的二十二人都是谁,有谁是冤枉的吗?
...朗,且博学善文,长大后他不但顺利考中进士,还得到了欧阳修的欣赏。熙宁二年(1069),章惇被推荐给了王安石,史载:“安石大喜,恨得之晚。”王安石变法失败后,作为新党的章惇也遭
2023-07-05 12:23:00
...的个人品格,担起了这一历史重任。由于受到以司马光、欧阳修、苏轼、苏辙、韩琦等人为代表的保守势力的反对。王安石不得不重用和提拔一批政治新秀。于是,吕惠卿、章惇、蔡京等人脱颖而出
2024-03-18 00:23:00
新五代史:欧阳修的历史观与儒家道德观念的融合
在已有了薛居正等主编的五代史以后,欧阳修为什么独出心裁,重又编出一部体例和写法不一样的新的五代史呢?《宋史·欧阳修传》中对此作了简约的说明:“自撰《五代史记》,法严词约,多取《春
2023-09-04 10:47:00
宋朝对士大夫很宽容,为何官员还总是被贬?
...党争比较严重。例如范仲淹、司马光、苏东坡、王安石、欧阳修、文彦博等人被贬,都与朋党之争、得罪权臣或当权者、或大臣之间不和有关,官员因\"被人告发\"而黜降。也有因经济环境、各
2023-02-19 22:23:00
《醉翁亭记》背后,欧阳修其实是宋代第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星
...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崔铭为我们讲述了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的故事。以下为讲座主要内容。滁州欧阳修纪念馆内的欧阳修汉白玉雕像。 (新华社记者于杰摄)『宋代第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
2023-09-22 10:42:00
欧阳修归隐,对北宋仕隐关系有什么影响?
仁宗朝时欧阳修在官场崭露头角、站稳脚跟,以文坛盟主之位被奉为士子典范、学者宗师,却以仕宦之身与隐逸群体保持着密切联系,大肆在笔下宣扬隐逸之妙、表述归隐之心,并与多人唱和酬答。晚年
2023-06-11 11:30: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