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宋史》中对王珪的评价是否真实、客观、公正?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8-30 17:39:00 来源:戏说三国

01

《宋史》中对王珪的评价是否真实、客观、公正?

忽必烈建立元朝之初,打算第一时间就安排人编纂宋朝的历史。

这倒不是因为忽必烈爱好史学,而是这是一种王朝更迭后的惯例,你不拿曾经的对手当垫脚石,怎么来为自己的统治抬点呢?

这是古代历史上的惯例,纯属正常操作。

不过因为北方部落和中原王朝的很多文化差异,这部史书迟迟没有编纂成功,直到忽必烈去世了半个世纪以后,大名鼎鼎的《宋史》才正式出世。

这部书的两位挂名总编,都是蒙古族人,而真正负责编写这部史书的人,则主要是中原人,不过他们已经很好的融入了元朝的统治,他们的功名都是参加元朝的科举所取得的。

由此来看,当年忽必烈没有第一时间编纂宋朝的史书,不光是因为文化等方面需要协调,更重要的一层原因,其实是当时中原的文人还没有真正“通过政审”。

02

《宋史》中对王珪的评价是否真实、客观、公正?

已经“通过政审”的文人,拿着元朝的俸禄,当着元朝的官员,你猜他们会怎么写宋朝的历史,宋朝如果君臣廉洁勤勉,百姓自然会拥护朝廷,那么你元朝跑来取代它算是怎么回事,所以《宋史》中的宋朝,和实际的宋朝就一定会有差异了。

因此《宋史》中对当时历史人物的评价,也就未必那么真实可信了,比如《宋史》的名义总编脱脱,曾评价宋朝的宰相王珪,说他身在相位16年,但是毫无作为,不过是个皇帝的传声筒。

“(王珪)凡十六年,无所建明,率道谀将顺”。

那么脱脱对于王珪的评价,是否真实、客观、公正呢?

让我们来从一些细节反推一下。

03

《宋史》中对王珪的评价是否真实、客观、公正?

公元1019年,王珪出生于安徽,他的父亲是体制内的人,从其他的相关记载来看,王珪家在当地应该属于大族,所以王珪早年有良好的学习环境。

王珪头脑聪慧,家里的教育又跟得上,因此他成年之后很容易就考进了体制,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史书说他出自欧阳修的门下。

在一般人的印象里,欧阳修可能只是个北宋的著名文人,但真了解他的人还会知道,欧阳修还是当时的顶级官员。

宋朝为了让文武百官不能独大,在朝中设置了很多互相制约的机构,其中军事上最厉害的,算是枢密院,而政事上则是中书门下。

欧阳修曾经一度做过枢密副使,以及参知政事(文宰相),死后的谥号是文臣的第一队列“文忠”,并被屡次追封为国公。

除了未来的宰相王珪之外,一代改革宰相王安石,也有机会成为宰相的苏轼,都算是欧阳修的“门徒”。

由此可见,欧阳修当时的政治影响力有多么的大。

04

《宋史》中对王珪的评价是否真实、客观、公正?

王珪进入体制之后的工作经历,非常的可圈可点。

公元1042,被分派到地方任职,他当时对内对外的手段都非常强硬,有军官不服从管理,他直接抓了之后处罚,有起义兵进犯他的治下,他毫不犹豫的就把对方打跑。

公元1049年,王珪升至中央负责外交工作,他在接待傲慢的辽国国使时,硬是想办法让对方遵守礼节,不久之后,他又亲自出使辽国,虽然这次没有太详细的记录,但是以当时大宋和辽国的地位,王珪这一趟应该并不容易,弱国无外交不是说着玩的。

不过从后来王珪很快就被升迁来看,王珪这一趟起码做到了不卑不亢。

在一个人的入职之初,他是很容易保持自己的棱角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就会被阅历打磨成一个圆滑的人,那么王珪后来“变质”了吗?

05

《宋史》中对王珪的评价是否真实、客观、公正?

公元1062年,宋仁宗想要立太子,王珪并没有第一时间表态支持,公元1063年,宋仁宗去世,生前过继的太子继位,史称宋英宗。

因为宋英宗是过继来的,人家不是宋仁宗的亲儿子,人家也有自己的亲爹,于是宋英宗继位之后,就想给自己的亲爹安排个说法,但此时遭到了王珪的反对。

按照正常情况来说,王珪这两次的“政治站队”都很不明智,如果遇到一个小心眼的皇帝,可能王珪轻则提前退休,重则可能还会危及生命,但是早就熟知官场政治的王珪,并没有做那个更容易的选择。

后来到了宋神宗上位以后,大宋已经到了不想办法挽救,就要动摇国本的地步,于是宋神宗就授意王安石主导变法,而王珪就是当时主要的“反对者”之一。

06

《宋史》中对王珪的评价是否真实、客观、公正?

由此来看,王珪并不是一个喜欢当缩头乌龟的人,反倒是有事就敢上。

那么他后来会有“不作为”的坏名声呢?

除了史书本身的问题之外,应该还应该考虑当时的时代背景。

当时的大宋已经被“三座大山”压的抬不起头来,王安石和宋神宗联手的改革,又太过激进且考虑的不够全面,等到改革失败以后,朝廷只能先去挽回改革带来的新冲击,而没办法第一时间去解决大宋的沉疴旧疾,因此在这段“舔舐伤口”的阶段,王珪没法有太大的作为。

其实除了激进的改革派以外,负责内政的大臣往往不会有太耀眼的功绩,但是人家能在宰相的位置上待16年,死后的谥号还能以“文”字开头,就已经说明人家不太可能是尸位素餐。

因此对于王珪的历史评价,元朝的《宋史》应该是有失公允的。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王珪有两个非常著名的晚辈,他们一个是我国古代第一才女李清照,一个是我国古代第一奸臣秦桧。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8-30 20: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缙云丨田向文:钱惟演——从皇子到贵族公子的“没落”人生
...年随父降宋。他博学能文辞,尤喜奖厉后进,受到大文豪欧阳修的称赞,却又因攀附丁谓排挤寇准而被人非议,不论是当世还是后世,对其评价都是颇有争议,毁誉参半。钱惟演的人生之路充满传奇
2023-11-11 06:37:00
聊聊哪些与王曙相关的轶事典故
...时人讥讽。不计前嫌外戚钱惟演任西京留守时,厚待府僚欧阳修、尹洙等。他们喜爱游宴,毫无节制。王曙继任西京留守后,对他们屡加劝诫。他曾严厉地对欧阳修等人说:“诸位知晓寇莱公(寇准
2023-06-05 11:10:00
...明了,颇有独特见解。五代史也大致如此,值得一讲便是欧阳修,他与李延寿各占了《二十四史》作者中的两个名额。”后来,章培恒先生教我读《宋史》时,对欧阳修评价很高,他说,欧阳修不仅
2024-02-25 01:20:00
《宋史·奸臣传》里的二十二人都是谁,有谁是冤枉的吗?
...朗,且博学善文,长大后他不但顺利考中进士,还得到了欧阳修的欣赏。熙宁二年(1069),章惇被推荐给了王安石,史载:“安石大喜,恨得之晚。”王安石变法失败后,作为新党的章惇也遭
2023-07-05 12:23:00
宋朝有一个游侠王伦,还有一个盗魁王伦,哪一个应该被林冲除掉?
...,另一个是聚义在山东的盗魁。这两个王伦都很有名,连欧阳修都知道其中一个的大名,另一个更是厉害,居然三次赴金谈判,岳飞之死跟他也有关系——当时金人提出的条件就是“必杀飞,乃肯和
2024-12-18 09:18:00
...的个人品格,担起了这一历史重任。由于受到以司马光、欧阳修、苏轼、苏辙、韩琦等人为代表的保守势力的反对。王安石不得不重用和提拔一批政治新秀。于是,吕惠卿、章惇、蔡京等人脱颖而出
2024-03-18 00:23:00
二十四史的作者分别是谁
...元一〇六〇年)完成,前后历时约十七年,参加编撰的有欧阳修、宋祁、范镇、吕夏卿等人。《旧五代史》:是由宋太祖诏令编纂的官修史书。薛居正监修,卢多逊、扈蒙、张澹、刘兼、李穆、李九
2024-06-27 21:47:00
关于赵顼有哪些轶事典故
...顼即位后的时候,有一天,御史蒋之奇上书弹劾尚书左丞欧阳修,说其作风不正,与外甥女有乱伦之丑闻。神宗看后,转问故宫臣孙思恭。孙思恭答道:“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并指出此事关系到
2024-05-27 20:59:00
新五代史:欧阳修的历史观与儒家道德观念的融合
在已有了薛居正等主编的五代史以后,欧阳修为什么独出心裁,重又编出一部体例和写法不一样的新的五代史呢?《宋史·欧阳修传》中对此作了简约的说明:“自撰《五代史记》,法严词约,多取《春
2023-09-04 10:47: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90后“金牌讲解员”陈双:用青春语言讲“活”红色故事
7月21日,西柏坡纪念馆讲解员陈双,现场讲解《我们都是王家川》。陈 双提供9月5日,在西柏坡纪念馆,一场名为“时代回响”河北红色抗战故事主题宣讲活动正在举办
2025-10-13 08:55:00
铁骨忠魂入画来——《吉鸿昌》佳作赏析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这是抗日英雄吉鸿昌就义前写下的生命绝唱,他为抗战事业献出生命,牺牲时年仅39岁
2025-10-13 14:06:00
忆李公:秋雨潇潇 斯人未远
李公,讳宗伟。鲁南枣庄人。少时家贫,耕读乡里,敏而好学。怀弘毅之志,抱淑慎之德。及长治学,淹贯经史,旁涉艺理。常挑灯看剑于夜阑
2025-10-13 15:13:00
学府东街站位于小店区东中环路与龙保街、学府东街的交叉口之间,车站共设4个出入口。该站工程名为学府街东口站,公示名为龙堡站
2025-10-13 20:17:00
“河北五超”第九轮开战在即,石家庄VS保定,强强对决榜首争霸,“板面驴火之战”悬念今晚揭晓!
2025-10-11 17:02:00
笔墨间的垦荒征程——《南泥湾途中》佳作赏析
“人民必胜——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苏联卫国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俄美术作品展”正在长春美术馆展出。展览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与苏联卫国战争为主线
2025-10-11 21:17:00
太行风|巍巍长城
10月3日,金山岭长城。 郭中兴摄长城,是镌刻在中华大地上的不朽史诗,是熔铸于民族血脉的精神图腾。它横贯万里,是承载历史
2025-10-10 08:44:00
以家族记忆还原英雄本色,让抗联精神代代相传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杨靖宇将军诞辰120周年、殉国85周年的特殊节点,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我的爷爷杨靖宇》一书不仅登上了央视《新闻联播》
2025-10-10 17:30:00
秋日的蔚县尖山村,漫山层林褪去葱郁,红黄绿点缀其间,将山野打扮得斑斓夺目。拍摄|赵永辉、王建海制作|吴晓萌
2025-10-10 07:51:00
发现200余处遗迹,出土各类文物标本400余件(套)宣化郑家沟遗址最新考古成果发布河北日报讯(记者史晓多)日前,宣化郑家沟遗址最新考古成果发布会在张家口市宣化区举办
2025-10-09 08:38:00
孙敬会笔下的孙立,钢鞭造型是最大亮点
水浒人物,36天罡的地位高于72地煞,而画水浒人物的画家,也多把创造的精力和巧思,用于前者。不过孙敬会先生画梁山108好汉
2025-10-09 11:32:00
杜梦菲“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每逢八月十五,当一轮圆月悬于中天,中国人便知,这是属于中秋的时刻。这个承载着团圆期盼的节日
2025-10-09 11:32:00
家国记忆·暖月流晖|明月映泉城
“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洁。”——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千百年来,无数诗人用笔墨描绘这一轮明月,也用月色寄托思念。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写道
2025-10-09 11:33:00
杜梦菲“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当月光穿透千年云层,既照亮了文人墨客案头的诗稿,也温暖了寻常巷陌的烟火。中秋的魅力,在于它既是“诗言志”的情感载体
2025-10-09 11:33:00
人文|白居易与唐代的香衣文化
文|刘永加秋风乍起,天气渐渐转凉,人们会添加衣物,讲究的此前可能会在衣箱或衣柜里放上樟脑丸,也是为了防虫,所以拿出的衣服带着淡淡的香气
2025-10-09 11:3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