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文艺评论|陈晋:何以今天中国?回首遵义会议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5-01-10 23:10:00 来源:当代先锋网

文艺评论|陈晋:何以今天中国?回首遵义会议

谈到遵义会议,人们心中总是冒出两个字:转折;最标准的表述是:在党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何谓“生死攸关”?生死系于一线之悬耳。如果没有这个转折,党和红军的命运,中国革命的命运,不可能在这个历史节点上得以挽救。不能挽救又如何?结论不言自明。

何以“转折”?标准的表述是: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开始确立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启了党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新阶段。如果再发挥一下,也可以这样理解转折的内涵:遵义会议,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是不成熟的小党弱党走向大党成熟党的转折;对于人民军队来说,是从大失败走向大胜利的转折;对于中国革命来说,是摆脱危局困局险局死局,走向坦途的转折。所有这些转折,构成中国命运、中华民族命运的伟大转折。所以,读《遵义三日》,脑海里浮现出一句话:何以今天中国?回首遵义会议。

今天距离遵义会议召开已经九十周年。回首遵义会议,更觉得遵义会议的意义之深远,遵义会议的精神之厚重;更觉得遵义会议的历史必须牢记,遵义会议的真谛需要深入挖掘。

文艺评论|陈晋:何以今天中国?回首遵义会议

胡松涛同志的《遵义三日》,可以作为历史随笔、文化散文或报告文学来看,也可以把它作为努力还原历史场景的简要读本来读。

书写重大历史事件,尊重史实是核心与基础。离开史实的写作,历史的四梁八柱“倒也!倒也!”,只能当“演义”消遣。遵义会议这段历史,中共中央三个历史决议均有定论,参加会议的二十人几乎人人都有或简或详的回忆,还有同时代人的不断追忆,后来者的深入研究……文献史料可谓蔚为大观。尽管如此,要写出一部清晰明了的遵义会议史,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这部书篇幅不大,作为“会议史”体裁,叙述却很清晰。作者从大量史料中钩沉人物事迹,考镜源流,贯穿群籍,以“全能叙事”的笔法,将遵义会议前后的历史场景历历如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写出了中国共产党人独立自主的创造精神、自我革命的巨大勇气、相争为党的无私情怀、转败为胜的政治智慧。该书没有回避历史的复杂纹理,没有将人物标签化和简单化,体现了历史哲学叙事的求真风格。与会者的记忆、目击者的回忆和后来者的追忆,共同的话语与不同的声音相互交织,自如转换,通过对一个个“现场”的描述,复原历史的真相,信而有征。

书写重大历史事件,既要有史实,还要有史识。没有史识的史实,是史料的堆积。把历史写得有“料”又有“识”,需要科学的历史观和辨章学术、玄心洞见的功夫。读一些回忆录可以发现,历史当事人的视角和立场,往往使事情的客观性受到了削弱,像李德的《中国纪事》就存在着这样的问题。重大历史事件的写作,必须具有历史的视野,用客观的立场叙事论事,又要防止“老生之常谭”(《三国志·魏志·管辂传》)。毛泽东有篇名文叫《反对党八股》,“党八股”的叙事最缺的是“见识”与“史识”,往往使生动活泼的历史变成了枯燥的说教。《遵义三日》这本书,以“动荡乾坤——三年多的磨难,造成遵义会议”“扭转乾坤——三天的磨砻,完成遵义会议”“锦绣乾坤——三个多月的磨合,圆满了遵义会议”为框架,建立起别具一格的“遵义会议时间”,以及这时间背后的空间,进而把三天的遵义会议放在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中去描绘,放在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上去理解,描述了遵义会议的前史、现场和后续,不拥有些“见识”和“史识”,很难做到。书中夹叙夹议,记录了遵义会议前后“地平线”上的东西,还通过议论把故事引向“地平线”以外,互动互渗,别有会心处;一些史料被作者挖掘出新意,议论跳脱。

好看的文章必有一支出入文史的史笔。我看到,《遵义三日》在行文中,尝试着把学术与文学糅合起来,既坚持历史叙事,又兼具文学叙事。历史叙事用“消极修辞”,叙写重大事件及关键细节、历史人物及其重要言论,一是一,二是二,是则是,非则非,笔笔有据,准确客观,毫不含糊;文学叙事用“积极修辞”,状写环境风景,临摹人物情感,营造意境,文字有弹性有张力。作者用历史随笔和文化散文的形式书写历史现场,用生动的情节和细节讲述革命故事,字里行间有诗的品质。这就写活了毛泽东、周恩来等一群革命人物。在主干清晰的历史叙事之外,同时继承古代著作“收遗闻”的传统,穿插一些“闲笔”,如枝叶映花。比如“红军的茅台轶事”一节,从一个有趣的切入口切入,插入长征过程中以及长征之后革命者与茅台的故事,貌似闲笔,闲中见精神,透过种种史实,写出了那一代革命者对遵义的感情,同时迂回曲折地揭示出红军故事流转中隐含的语言和传播现象。这样荡开去的笔墨,这样的叙事探索,是难能可贵的。

何以今天?何以中国?恩格斯说:“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遵义会议是一笔巨大的历史遗产。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最重要的文化标识符号,它是打开中国共产党“成功学”的一把钥匙。遵义会议研究和讨论的是关于生存与死亡、成功与失败、使命与责任、现在与未来的大问题,事关血脉基因,功于再造乾坤。当下时代的所有背景都关联着九十年前的遵义会议。遵义会议中有我们今天前行的“软件”——可资借鉴和学习的丰富资源。打开这款“软件”,读读遵义会议,何尝不是在读我们今天的长征路?!

(作者系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原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

文/陈晋

编辑/赵珊珊

二审/姚曼

三审/黄蔚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1-11 05: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影视里的遵义会议 | 在光影中感受历史细节
‌1月15日,是遵义会议召开90周年。遵义会议,不仅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同时,这一历史事件也为文艺创作者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深刻的启示‌,成为文艺创作的重要灵感来源‌。不少
2025-01-15 19:07:00
聆听遵义会议精神的时代回响 | 全国文艺名家红色遵义行开展系列创作实践
...意义的行程,召开了挽救党、挽救红军、挽救中国革命的遵义会议。90年沧桑巨变,90年砥砺奋进。2024年12月,为纪念遵义会议90周年,由贵州省委宣传部统筹各相关单位,以“伟大
2024-12-12 23:03:00
用笔触再现贵州红色记忆 | 全国文艺名家红色遵义行创作实践活动收官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央政治局在长征途中举行的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在最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90年风雨兼程,9
2025-01-17 18:32:00
构筑共有精神家园,《仡佬族文学史》学术研讨会在遵义师院举行
...记者 余从源) 12月13日,《仡佬族文学史》学术研讨会在遵义师范学院举行。来自遵义师范学院、遵义市文联、贵州省仡佬学会、贵州省评论家协会、遵义市文艺理论家协会、遵义市历史文
2024-12-13 21:59:00
纪念遵义会议90周年 多地艺术家在贵州共同唱响《长征组歌》
为纪念遵义会议90周年,1月4日晚,由贵州省委宣传部主办,上海音乐学院、贵州广播电视台、遵义市委宣传部共同承办的“新时代 新长征——《长征组歌》红色经典交响音乐会”在贵阳大剧院奏
2025-01-05 04:19:00
...环绕的沉浸式演出,赢得在场观众的一致好评。这一天是遵义会议召开89周年纪念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通过沉浸式演出的形式,带领观众重温了那段艰苦岁月。不断升起的硝烟、战士们渡不过
2024-01-19 06:08:00
主创谈 |《遵义三日》作者胡松涛:遵义会议,创造新世界的历史洪流的涛声
...繁露》入选2021年中国当代文学最新作品排行榜。2025年是遵义会议召开90周年,贵州出版集团、贵州人民出版社邀请著名作家、文化学者胡松涛撰写了长篇报告文学作品《遵义三日》并
2025-01-10 14:31:00
优质文艺资源惠民生到基层|贵州文艺高质量发展开创新局面
...偶皮影优秀作品展演优秀节目奖;遵义市文联组织开展“遵义会议放光芒·红色传承促发展”纪念遵义会议90周年重走长征路文艺采风暨书画作品公益展;六盘水市文联组织创作的10幅农民画入
2025-02-21 20:16:00
歌舞里的遵义会议 | 聆听伟大征程的时代回响
无论是歌曲还是舞蹈创作,遵义会议都是一个重要的历史题材,歌舞作品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遵义会议精神的传承和弘扬,通过艺术的表现手法,生动地诠释了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将历史与
2025-01-17 18:31: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渤海子弟兵抗战史》连环画连载之韩家集歼灭战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赵旭抗战烽火里,渤海大地曾见证无数子弟兵执戈卫国的壮举;八十年后,一部泛黄的连环画为我们重启那段热血记忆
2025-08-24 19:54:00
一唱一叹皆是爱!《大唐贵妃》演绎千年缠绵。
2025-08-23 08:58:00
贤哲言行铸成语!齐文化中流淌的千年智慧
从稷下学宫的思想交锋到朝堂上的治世箴言,从战场谋略到市井百态,每个成语背后都是一段鲜活故事。或讲处世之道,或述为政之德
2025-08-23 09:27:00
吉林省近现代史展:带你回望解放长春那段历史
备受瞩目的吉林省近现代史展已经拉开帷幕,在展览现场,“热烈庆祝长春解放”几个大字一下就抓住了大家的目光,也将人的思绪拉回了20世纪40年代
2025-08-23 11:05:00
我们的抗战|铁血村庄:守家即守国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李苗 岳致呈 刘志坤 邱明80多年前,烽火连天的岁月里,齐鲁大地上的一个个村落,以血肉之躯筑起全民抗战的铜墙铁壁
2025-08-23 11:14:00
...近日,中国电影《东极岛》在澳大利亚、英国等国上映,引发了海外观众的热议。这部影片取材于真实历史事件,生动再现了1942年东极岛渔民勇救英军战俘的感人故事
2025-08-23 12:08:00
吉林宝藏·每周认识一件文物|杨洋,你把掌天瓶落吉林了
热播剧《凡人修仙传》里,杨洋扮演的韩立靠着神秘的掌天瓶一路逆袭,可谁能想到,这只让修仙者趋之若鹜的神器,竟悄悄把“同款”落在了吉林
2025-08-23 13:11:00
父辈的抗战丨百岁老兵邓传丙用一生书写家国情怀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褚思雨 康岩 通讯员 韩学平“为啥要参军?为了保卫家国!为亲人报仇!”已到期颐之年的邓传丙,忘记了很多往事
2025-08-23 18:00:00
壹点笔墨|无棣朱氏溯源考
2019年清明节期间,我曾倡导并组织青州衡王府的衡恭王后裔族人,举行了首次集中、统一、大规模的“衡恭王后裔祭祖恳亲”活动
2025-08-23 18:34:00
8月23日,“河北五超”承德主场对阵保定,“皇上”又来给承德加油,上次喊出夹子音,这次直接上设备!
2025-08-23 21:45:00
抗战中的太原:作家胡正的抗日足迹
浴血山河——抗战中的太原山西作家胡正(资料图片) 山药蛋派作家以赵树理为代表,还有被称为“西李马胡孙”的西戎、李束为
2025-08-22 08:06:00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赵旭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0年前,无数英勇的中华儿女投身抗战
2025-08-22 09:38:00
1965年上映的中国戏曲电影《节振国》,讲述了1938年开滦赵各庄煤矿工人纠察队队长节振国不畏强暴,率先带领工友们掀起五矿同盟大罢工的浪潮
2025-08-22 10:14:00
一份《救国时报》串联起万里之外的东北抗战记忆
吉林省近现代史展的众多泛黄资料和照片中间,一摞新书映入了中国吉林网记者的眼帘,这本书就是《远隔重洋的呐喊:〈救国时报〉东北抗战史料选编》
2025-08-22 13:06:00
在吉林这片土地上,藏着一群人的热血与不屈——东北抗联的故事,你必须知道!
听,在吉林省近现代史展的展厅里,吉林省博物院讲解科科长崔玉卓正在声情并茂地讲述着东北抗日联军的故事:“周保中这样表述这段艰苦的岁月:‘听不到党中央的声音
2025-08-22 13:0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