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南湖晚报
当AI来敲门,问号会消失吗?
两位语文名师和晚报教育记者解析今年的高考作文题
N晚报记者 王国伟 整理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6月7日上午,2024年高考语文考试落下帷幕,语文作文题目出炉后,迅速引发众多网友热议。
今年浙江高考语文选用的是新课标Ⅰ卷。南湖晚报邀请了两位嘉兴语文名师对今年的高考语文作文题目进行点评和解析,南湖晚报教育工作室主任沈爱君也结合多年的教育新闻工作经验,分享了对今年高考作文题目的感想和体会。
2024年高考语文作文题目(新课标Ⅰ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慎思审辨以求深,母题勾连以寻序
今年新课标Ⅰ卷作文题承接去年全国甲卷作文“科技发展与人对时间的掌控力”的论题,继续深入探讨“科技与人文”的热门话题:科技发展使越来越多的问题很快得到答案,我们的问题是否越来越少?题面简洁,却足以考查学生对当下社会生活的敏感性和思辨力。
所谓“思辨”,是慎思审辨,是对具体事物、思想观念作精致地具体分析,需要我们细致地思考概念是否明晰、证据是否确凿、逻辑是否缜密。比如这个题目,学生可以抓住材料中的两个“问题”作一次辨析,前一个“问题”是能快速得到答案的,因此可能是相对浅的知识性问题,后一个“问题”可能包含了涉及深度思维的高精尖问题,或者关乎生命意义、人文价值判断的哲学问题。
诚然,“能快速得到一些问题的答案”能帮助我们解决一些工作和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并帮助我们推进一些“深问题”的思考过程。但是,如每个生命个体都需要回答的“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等基本哲学命题,哪里是冰冷的“程序化操控”的人工智能可以包揽解决的?只要生命在延续、实践不停步,新的问题便层出不穷,人类自身的思考和探索不能被人工智能所取代,这里涉及“人”在机器面前的尊严问题。
像这样的辨析,在论述性文本阅读中可以有意识学习,在文学类文本“群文联读”的异同辨析中也可以有意识训练。
作文题看似每年不同,但还是有一些永恒的话题,比如“物质与精神”“科技与人文”“个人与他人”“理想与现实”“传承与创新”“过程与目的”“实用与审美”“内容与形式”“情与理”等,统编语文教材每个单元的人文主题就是一个分类的参考。像今年甲卷的作文承接去年全国乙卷“自我与他人”母题,要求深入探究“相处中的冲突与坦诚交流”的论题;今年全国Ⅱ卷作文关于“未知之境的探索精神”,可归入“传承与创新”母题。所以,平时在练习写作时可以有意识地对自己写过或看到的作文题加以分类整理,母题勾连,假以时日,形成序列,高考就不会慌。
与谁共肩,勇立潮头
今年我教高二,6月5日,课前演讲时,陈同学头头是道地讲了“虚拟主播”的话题,有同学热烈回应,也有同学跟我一样感觉陌生而新奇。之后,我请教了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样的‘虚拟主播’能脱颖而出?为什么?”学生们给出了大量答案。我发现,回答者的思维走向了纵深,同时也给听者带来启迪。
看到今年的高考作文题,我一下想到了这个演讲的场景。一是因为两者都体现了较强的“时代性”,时代潮流浩浩汤汤,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与使命,置身其中,不容懈怠;二是思辨能力、认知能力的提升在信息时代更为重要,“勇立潮头”固然有魄力,但要站稳站好,与同伴“共肩”并非易事。
这次的作文材料比较简洁,这更要求学生调动联想、推理等能力,找到关键点,形成观点,展开论证。那么,可以深入思考的点在哪里呢?
只有梯子搭对了墙,努力才有意义。材料中重复出现“问题”这个词,第一处是“越来越多的问题”,第二处是“我们的问题”,而且两句话中间用了“那么”一词来连接,似乎有一种“一望即知”的错觉。但仔细一想,情况可能没那么简单:目前运用互联网解决的问题是不是多偏向于浅、碎、易的问题?提问者是谁?他们的提问能力如何……这样一想,材料的关键点就清晰起来。后者“我们的问题”,它的定义是什么?指向哪里?与青年学子有什么关系……这其中就需要探究精神、独立的思辨能力以及批判意识,这也暗合了新课标中“语文教育必须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思维品质的提升”“把握信息时代新特点”等基本理念。
“勇立潮头”“并肩而行”是责任,也是担当。近两年,新课标Ⅰ卷的作文题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好故事是有力量的”“我们的问题”,都在引导学生以新时代主人翁的身份树立责任担当意识,共同创造属于这个时代的美好社会。可见,好的作文题,往往是青年学生曾经思考过或应该思考的,能唤起自身的体验,并提供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表达这一平台。
“谁能脱颖而出?”“谁能勇立潮头?”新时代的大浪已经到来,你准备好了吗?
以简洁之语,发重锤之问
读完今年的高考作文题,我在笔记本上写感想。第一时间想写的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但这个“躬”字,怎么写怎么看都觉得别扭。类似这样写不出某个字的卡顿已经有很多次了,作为一个文字记者,深深地感受到“键盘依赖”的恐怖。
就是这种感觉:依赖引发的恐怖。回看手机进入我们日常生活的这20多年,我的朋友中有拒绝手机的,有拒绝网络的,有拒绝微信的,“和喧嚣的世界保持清醒的距离”是他们自勉的口号。但是,抵抗不了多久,生活终于进入“拥抱互联网”和“主动融入”的模式。
当我很多次写不出某个字的时候,也曾暗下决心:控制电子产品使用时间,把时间分配给对纸质文本的优质阅读。这样的决心一直在被现实的行动打脸——有工作的成年人,谁能做到3个小时以上不碰手机呢?
如果说沉迷是第一个问题,那么人工智能让人类只动口不动手带来的第二个问题就是“用进废退”。高考作文题里问“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我的回答是:是的,问题会越来越少——因为大家都不再思考;但是,问题会越来越大,直到“生存还是毁灭”这样的人类终极问题。
这两年有很多年轻人在读一本名为《认知觉醒》的书,还有读者做了厚厚的读书笔记。作为长辈和媒体人,看到那么多年轻人喜欢这本书,觉得很欣慰。因为这个现象说明很多年轻人不仅在优质阅读,而且早已认识到,越来越方便和快捷的时代里,认知需要不断提升,实践需要不断深入。
《认知觉醒》一书中有个很有意思的小故事。有位旅行的人中途遇到一个正在迁徙的部落,好奇地问部落长老:“你们这样迁徙,是因为原先的生活环境太差了吗?”长老回答:“不是因为原来的环境太差,而是因为太好,太过舒适的环境会让我们的生存技能不断退化。定期迁徙,就是为了保证我们能够始终拥有很强的生存技能。”
当我们因为发达的科技和忙碌的生活而沉迷在网络和人工智能的大海里无法自拔时,今年的高考语文作文题,以简洁之语,发出了重锤之问:“人类啊,你到底要往哪里去?”这样的重锤之问,以高考语文作文题的形式,提醒步入成年岁月的莘莘学子且行且思,且思且行。
800多年前的陆游,在一个冬天的晚上,告诉自己的孩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我看来,今年的高考作文题,也有当年陆游的语重心长。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6-09 08:45:07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