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老子辞官后,是西行退隐,还是逃往楚国了?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5-05-15 00:50: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历史开讲

老子,春秋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常常与孔子一起被讨论。两人都曾面临仕途不顺。孔子在周游列国的过程中未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最终只能落寞地返回鲁国,教书育人。而老子,在辞去周朝“守藏室之官”后,西行经过函谷关,从此音讯全无,留下了许多未解之谜。

尽管老子与孔子生活在同一时期,关于孔子的生平有大量的资料流传下来,但老子的事迹却鲜有清晰记载。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到老子的事宜时也显得模棱两可,令人困惑不解。更为奇特的是,老子本人神秘的身世和他的后代谱系虽然清晰,但其具体的出生地和背景依然无从考证。

老子辞官后,是西行退隐,还是逃往楚国了?

司马迁认为,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来自楚国的苦县(今河南鹿邑)。然而,这一说法也存在不小的争议。首先,“苦县”在当时应称为“相”,且隶属于陈国,而陈国直到公元前479年才被楚国所灭,才在该地设立了苦县。考虑到老子比孔子年长,许多学者认为他应属于陈国人。

老子辞官后,是西行退隐,还是逃往楚国了?

关于老子的名字,历史上也有诸多说法。尽管他姓李,大家却称其为“老子”,这一称谓的由来始终难以解释。有传说称,老子在母胎中待了81年才出生,出生时便是白发苍苍,因此母亲给他取名为“老子”。另有说法称他出生时便能说话,指着一棵李子树自称“李”。这些离奇的传闻虽然富有神话色彩,但并不足为信。

老子辞官后,是西行退隐,还是逃往楚国了?

至今,关于“老子”这一称号的来历,学界有不同的解释。有学者认为“老”是古代的一个姓氏,或许与孔子时期鲁国的司徒老祁有关。还有人认为“老”是对年长者的尊称,或者这是老子在隐居后自我称谓的方式。北宋欧阳修等人在《新唐书》中的一则故事为这一争论提供了一个可能的解释:故事讲述了理氏家族的传承,其中的“李氏”姓氏演变与老子的姓氏有某种联系。

老子辞官后,是西行退隐,还是逃往楚国了?

有些书籍提到,老子出生时耳朵大且长,这引发了一些联想。有人猜测老子是儋耳人(今海南境内),因为《山海经》里提到,儋耳人耳下垂,且与“李”音相似。然而这一说法的历史依据并不充分,学者郭沫若也认为这只是后人的附会。

司马迁称老子为“周守藏室之史”。这一职称意味着老子是周朝的史官,负责管理王室的藏书,相当于现代的图书馆馆长。唐代孔颖达的《论语》注释中提到,老子不仅是周朝史官,还肩负着更高的文化责任。司马迁家族世代负责管理周朝的历史文献,因此司马迁对这一职务非常熟悉。

老子辞官后,是西行退隐,还是逃往楚国了?

值得注意的是,周朝王室藏书的规模远超其他诸侯国,尤其是鲁国。因此,在周平王东迁前,各诸侯国的贵族子弟往往会到周都学习礼仪典籍。孔子青年时期就曾前往周都求学,史学家推测老子应该在周景王时期担任“太史”。

近年来,学者王国维也考证到,作为“史官”的老子不仅拥有丰富的学识,而且地位也非常尊崇。可以推测,老子出身于贵族家庭。

老子辞官后,是西行退隐,还是逃往楚国了?

老子的生平事迹众多,其中一件为“孔子向老子问礼”。对此,学者们有不同的看法。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道家为了抬高老子、压低儒家而编造的故事,但也有许多证据表明,孔子确实曾向老子请教学问,甚至《礼记·曾子问》有四次记载了孔子自述问礼于老子的情形。

另外一件关于老子的事迹是“老子出关遇关令尹喜,著书五千余言,言道德之理”,这一事迹的真实性也被学者讨论过。对于老子的下落,也有很多不同的解读,有人认为他在王子朝奔楚时没有随行,有学者甚至提出老子帮助掩埋了周室的典籍。

老子辞官后,是西行退隐,还是逃往楚国了?

学界对于老子的归属和影响力一直存在不同的看法,尤其是他是否参与了周景王的改革。尽管有学者认为老子是“无射钟变法”的策划者,但根据史书记载,老子似乎并未直接参与其中。

此外,孔子曾提出建议去找老子学习典籍,然而老子在此时拒绝了。由此可见,老子并未随王子朝奔楚,这也暗示了他可能没有参与变法。学者们对于老子的下落争论不休,有学者认为他可能在秦国度过晚年,但这一说法也无法得到确凿证据的支持。

《老子》一书的成书年代和作者问题仍然扑朔迷离。尽管1973年在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老子》证实了该书的成书时间,但关于其是否为原作者依然存在不同的见解。由此,老子的具体身份和他所著书籍的成书过程,至今依然未解。

总之,关于老子的诸多谜团仍未完全解开,但他的思想和学说依然影响深远,成为了中国古代哲学的瑰宝。

老子辞官后,是西行退隐,还是逃往楚国了?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5-15 08: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老子为什么要出函谷关?
...是没有礼法的,他传道也不去那边传,因此留下了“孔子西行不到秦”的说法。但老子却一定要西行。而西行一定要出这个函谷关。因为老子平常喜欢述而不作,因此一直没有作品留下来。同时,老
2023-08-13 15:57:00
春秋战国时期的逆天人物,不仅聪明还很长寿
...样,是统一时代的。两头加起来81岁。范蠡,89岁范蠡是楚国人,因为楚国政治黑暗,他跑到了当时的越国。后来辅助越王勾践灭了吴国,并兴盛了越国。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化名姓为鸱夷
2023-04-18 10:05:00
老子有几个徒弟?老子著名的弟子都有谁
...问礼。春秋末年,天下大乱,老子欲弃官归隐,遂骑青牛西行。到灵宝函谷关时,受关令尹喜之请著《道德经》。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主
2024-06-28 19:41:00
春秋时期的宗教观念变革与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发展
...素。老子和《道德经》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者,相传为楚国人。老子即老聃,他的代表作《道德经》,实际并非老子所写,而是楚人环渊写的,不过精神是老子的,文字是环渊的。 老子冲破传
2023-12-03 15:47:00
历史上被严重低估的学者,学问不在孔子老子之下
...为他所写的一本书被禁止了2000年的时间。鬼谷子出生在楚国时期,原名王诩是一位非常有名的军事学家,他曾经写过一本以自己的名字的著作,后世人喜欢将鬼谷子称为自己的祖师爷,因为鬼
2023-02-07 21:47:00
有没有人曾经前往西方探寻文明踪迹呢
...,有两人。第一个人是周穆王。传说中这位天子曾经策马西行,一直到了昆仑山丘的西王母之国。周穆王的这次西行,记载在《穆天子传》中。为什么周穆王要西行呢?以前大多数人认为是周穆王爱
2023-01-01 15:16:00
春秋先贤老子竟不是自然死亡,这其中发生了什么可怕的事情?
老子,姓李,名耳,也称老聃,号老子。春秋时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后说:"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
2023-01-05 14:30:00
盘点中国历史上五大未解之谜
...上的巨著五千言《道德经》。而后就骑着一头大青牛继续西行,以后则没有了消息。这个引起很多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兴趣,至今没有得出很确凿的证据。有人说出散关经流沙奔印度去了,并说老
2023-02-06 13:57:00
著名思想家老子姓李,为何称为老子?
...种说法就是,老子其实是老莱子,是一个和孔子同时期的楚国人。当然还有一种说法,那就是老子由于姓李叫李子,很显然对老人家不够尊重。这个说法不是老子说的,是老子说的,我的这个理论乍
2023-02-06 21:13: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沉肩挑山,砥砺攀登——记山东中烟滕州卷烟厂卷包车间“挑山工”於永军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泰山,五岳之首,万千游客无不惊叹于泰山的雄奇俊秀,令人仰望。然而我,却折服于一群小人物
2025-09-04 10:15:00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张安琪“团长说今晚要走70里路,途中还要消灭800个敌人,我们就跑啊跑。在部队里,赶路不是用走的
2025-09-04 07:40:00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当我们回望那段烽火岁月,不应只将目光锁定在硝烟弥漫的前线,更当看见如贵州这般沉默而坚韧的“战略大后方”
2025-09-03 23:32:00
烽火金叶:山东烟草的抗战传奇
鲁网9月3日讯八十载岁月流转,硝烟散尽,山河重光。当我们回望那段血火交织的抗战岁月,山东大地上一片片碧绿的烟田,竟在无声中化为民族救亡的“金色血脉”
2025-09-03 17:11:00
在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乌江西岸的石坡山上,矗立着一座庄严的墓碑。碑身正面镌刻着“苏联空军金角罗夫烈士之墓”——这个名字被当地百姓铭记
2025-09-03 18:21:00
菏泽郓城九旬老兵观阅兵 见证从烽火岁月到盛世华章
大众网记者 李效谨 通讯员 崔如坤 郓城报道9月3日清晨,郓城的天空被轻柔的阴云笼罩,空气中弥漫着初秋的清爽。张文兰老人家门口那块“光荣之家”的牌匾
2025-09-03 18:49:00
编者按:抗日战争中,河南作为贯通南北的战略腹地与中原屏障首当敌锋,在烽火熔铸中承载深重苦难,于枪林弹雨中镌刻不屈抗争。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
2025-09-03 20:20:00
【黔言】抗战记忆永不磨灭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全国各地纷纷以不同形式开展纪念活动,缅怀英烈、重温历史。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
2025-09-03 21:27:00
贵州八万多军民硬生生凿出来的“抗战生命线”:24道拐每一寸土地,都回荡着全民抗战、共赴国难的呐喊
80多年前,当警报的悲鸣第一次撕裂贵州高原湛蓝的天空,山河为之变色;晴隆二十四道拐上,不分昼夜轰鸣的引擎,是维系国脉的喘息
2025-09-03 21:59:00
《如寄》之力与美
张吉祥此题自觉有些怪——《如寄》那来的力?哪来的美?其力有二:一曰感染力。《如寄》一面世,即有学界耆宿如宋遂良、吕家乡等老一辈学者著文解读阐说
2025-09-03 22:14:00
一床如寄月斜风细:耿介耳的寄心与寻迹
李酉宏“一床如寄 月斜风细”,这八个字,是上世纪初被称作“江南三名士”之一高燮《点绛唇》中的两句,大意是指局促在狭小的床上
2025-09-03 22:15:00
这盛世如您所愿!老兵目光坚毅,向新型装备敬礼。
2025-09-03 14:32:00
李建礼:对此融心神,知君重毫素
鲁网9月3日讯(记者 刘斌)对此融心神,知君重毫素。这句诗,出自杜甫诗作《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好的书画作品,能够让观者心神为之一醉
2025-09-03 14:47:00
“我们只有反抗,只有斗争!”这是胶东特委书记理琪撰写的油印信件———《给各级党同志的一封信》中的名句。他以瘦弱之躯扛起胶东抗战大旗
2025-09-03 15:51:00
巾帼不让须眉的白衣战士张华英
张华英老人(左二)大众网记者 邢晨 通讯员 肖水莲 烟台报道烽火岁月里,山东胶东大地遍布抗争印记。在烟台黄渤海新区潮水镇潮水一村
2025-09-03 16:3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