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右江日报
用好评价指挥棒 促进教学深融合
——以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第二课时教学评为例
教学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教”的效果如何?“学”的效果又如何?笔者将从明确目标、过程评价、达成效果等三个方面,以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秋天的雨》第二课时为例,探讨在“教学评一体化”策略指导下,用好评价指挥棒,对“教”“学”及时作出恰当的评价,促进“教”“学”深度融合,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一、明确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选用教学方法的依据,是学生明确学习的重点和方向的依据,是评价教学效果的依据。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以“秋天的美景”为专题,让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秋天的奇妙与美丽,培养学生观察和想象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秋天的情感。因此,笔者拟定《秋天的雨》第二课时教学目标如下: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读懂课文的内容,感受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之美,这一点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过程评价
《秋天的雨》以秋雨是什么为主线,采用多种修辞手法对秋天众多的景物进行生动地描写,从整体上展现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循着这条主线,具体教、学、评过程实施如下:
师: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五谷丰登,瓜果飘香,霜叶红于二月花。秋天是最醇香的季节,是最美的季节!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课文读两遍,再回答以下问题。
(即评:在引言中,高度赞美秋天,为教学评价定下基调。)
秋天的雨,是一把()。
秋天的雨,是有一盒()。
秋天的雨,是藏着()。
秋天的雨,是吹起了()。
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带给小朋友的是()。
教师小结:完成填空,这五句话连起来读就是一首赞美秋雨的小诗。这些句子属各段的第一句,每段的内容都围绕这些话展开,这句话叫总起句。
师:为了表现秋天的美,作者娓娓道来:“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请反复吟读本自然段,体会作者采用的修辞手法。
生1:该生边读边在课文作标注比喻、拟人。
(即评:该生读书认真细致,标注完全正确。)
生2:该生边读边做拿钥匙开锁的动作。
(即评:该生创新式读书,动作模仿到位,请给全班同学展示。)
教师小结:经过反复吟读,同学们体会了作者细致的观察和巧妙的想象。
师: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之后,大家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品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句子画出来。
教师随机做了一个课堂调查,喜欢第二、三、四自然段的学生分别有15人、20人和5人,按调查结果,笔者对课堂教学顺序作了小调整。
师:喜欢相同段落的同学分为一个小组,思考本自然段描写秋天的什么景物,用了什么好词佳句和修辞手法,带着问题去朗读讨论,小组再派代表展示。
生3:该生代表喜欢第三自然段的同学展示。他先大声朗读一遍,然后说,本自然段是围绕“好闻的气味”写的,有梨、菠萝、苹果、橘子等水果的气味,作者用了香香的、甜甜的等词语表达了对秋天的喜爱之情。一个“躲”字,写出了这些香甜的气味像调皮的小朋友,和小朋友玩捉迷藏,也常常把小朋友的脚“勾”住。
(即评:该小组认真朗读讨论,代表点评得像评论家一样。)
生4:该生代表喜欢第二自然段的小组发言。他说,本自然段是围绕“五彩缤纷的颜料”写的,通过黄色、红色、金黄色、橙红色、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等词语,采用比喻、拟人手法,写出了秋天的美丽迷人。
(即评:该小组同学像画家,对色彩很敏感,也像诗人,对描写事物形象的动词理解到位。)
生5:该生代表第三小组发言。他说,秋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告诉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了,动物、植物都表现出憨厚可爱的模样。
(即评:该小组同学发言简洁、生动。)
教师小结:秋天的雨是诗,是画,是歌,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
三、达成效果
学生学习兴趣高涨,朗读课文达十次以上。学生熟读成诵,在读中学,在读中感,在读中悟,在读中品,体现以学生学习为主,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学生的“学”是在教师的“教”下进行。教学关系如鱼水关系之密切,离开“学”的“教”,那是毫无意义和价值;离开“教”的“学”,那是举步维艰、寸步难行。“评”不是为了评而“评”,“评”是建立在“教”和“学”的基础上,以评促教、以评促学,让语文课堂在“教”“学”“评”中焕发出十足的语文味。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4-15 20:45:2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