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秦桧该不该跪在那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疑问?原因并不复杂,现在思想自由了,加之网络媒体的发达,很多历史爱好者有了展示自己观点的窗口,而南宋初期这段历史有很多诡异的地方,不同书写者之间出入很多,矛盾之处随处可见。以官方的《宋史》为例,自身就存在太多的矛盾之处。从这些蛛丝马迹中,很多历史爱好者发现岳飞和秦桧之间的恩怨有很多可疑之处,于是有了为秦桧翻案的说法出现。
实际上没有几个人给秦桧翻案,在宋金关系上,秦桧是主和派,主张割地求和,这本身就是不符合主流思想的投降主义思想,受到批判,几乎连秦桧自己都能预料得到。这个谁也翻不了案,问题就出在了岳飞的死,秦桧到底要负多大责任?
无疑岳飞的死与秦桧有关,他在岳飞一案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关键作用,但是害死岳飞的却不是秦桧主谋,他只是给宋高宗找了一个能够合理处死岳飞的“合法”理由。
南宋最终转为割地求和的政策,绝不是秦桧一个人能够决定的,除了宋高宗的决心外,朝野上下求和也是主流,对于这一点,几乎所有史料都承认同样观点。第一次绍兴合议,因为金国内部权力纷争,完颜昌做出巨大让步,把原来伪齐刘豫所占领的土地都送给南宋,并承认南宋政权。按说这是天大的好事,以我们的观点来看,南宋应该弹冠相庆,朝野振奋才对,实际上并非如此,大多数认为刘豫统治期间,中原土地民生遭到了巨大破坏,如果收回需要大量移民,而且需要投入很大的财力物力。但是这些土地仍暴露在金国的铁蹄之下,随时还可能被金国占领,得不偿失。那些在宋金战争期间逃到南方的百姓,也不愿意冒险回到金国威胁之下的中原老家,朝野上下,一片唱衰的声音。
像岳飞、辛弃疾、陆游那样的爱国人士毕竟是少数,大多数百姓还是重视眼前的安逸,对恢复故土的渴望远没有我们理解得那么强烈。朝中大臣也是一样,在对金战争结果难以预料,很有可能陷入无休止拉锯战时,唯恐陷入战争泥潭不能自拔的大臣也有很多。两种思想交汇,南宋必须在战与和之间选择一条路。最后的结果是以秦桧为首的求和派占了上风,宋高宗最后拍板割地求和。
风波亭
在没有做决定前,谁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如何争论都不为过,但是一旦国家政策已经决定,反对只能是保留意见,但是不能对抗。就如韩世忠,他虽然反对议和,但是政策已经决定,他也只能配合,交出兵权,不问朝政。朝中反对议和的人其实也不少,但也只是保留观点,但并没有因此对议和政策进行阻碍。
岳飞的身份特殊,他手握重兵,而且在部队中个人影响力很高,很多手下对于他的忠诚度甚至高于对赵构,这对于一个军,队来说,具有很大的凝集力,可以提高战力,但是对于统治者来说,这就是悬在头上的一把剑。祖宗靠黄袍加身取得江山,自己亲身经历过苗刘兵变和淮西军变赵构,对此更加敏感。如果岳飞配合,像韩世忠那样交出兵权,不再干涉朝政,你好我也好,两下心照不宣,仍可以好聚好散。但是偏偏岳飞不是这样的性格,对于赵构苟且偷安的政策采取了消极对抗,不配合的态度。
如果岳飞是个没什么影响力的人也就罢了,反正也掀不起多大浪,但是岳飞不是,他是个在军民中都有很大影响力的人物,他的态度可能左右朝野人心,这个对于赵构来说可是致命的,所以除掉岳飞,是保证政策彻底执行的关键,但是杀岳飞并没有那么简单,他位高权重,朝野影响力很大,没有个拿的出口的理由是不行的。这个任务理所当然地落在秦桧头上。
问题的关键还不在这里,问题是岳飞确实有把柄可抓,最早是关于岳飞暗中致书张宪在部队中搞小动作,这件事按照历史记载应该是确实存在的,以王贵为首的七位岳飞亲信实名举报的,而且张宪确实也做出了调动部队的动作。但是在审理过程中,最关键的证据找不到了,那就是岳飞写给张宪的书信。宋代司法制度可以用苛刻来形容,关键证据没有就没法定罪,被传传烂了的梗莫须有,就是指的这封书信,大概意思就是,虽然书信找不到了,但是这件肯定有。秦桧原话【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另一方面,张宪只是让部队做出有异动的假象,目的是以此要挟朝廷放调入朝廷的岳飞回部队稳定军心,并非谋反,所以最后在何铸等人的反对下,没有因此判岳飞谋反罪,说岳飞死于莫须有的罪名,完全是断章取义。
这宗案子最终成了无头公案,书信找不到,不能确定岳飞是不是写过这封信,所以想除掉岳飞,必须再找其他理由,这件事最终被万俟卨做成了。他找了岳飞两处错,一个是在对金最战中,岳飞没有执行朝廷的命令,按照宋朝刑律,临军征讨,逾期三日当斩。这个岳飞还真有过,俗话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大将军领兵在外,根据阵前形势做出调整,本来是合理的,很多大将都有过这样的情况发生,所以虽然刑律有明确规定,但实际上没有几个人因此被追责。赵构想杀岳飞,把这个搬出来,于理不合,但是依律有据,岳飞虽然委屈,但是百口莫辩。第二个理由就更诛心了,指斥乘舆,这个在古代是列入十恶不赦的罪名,就是指桑骂槐的拐弯骂皇帝。岳飞是个性情中人,宋朝又是个相对开放的朝代,对皇帝发表不满言论绝不是岳飞一个人,但是追究不追究,则要看人家心情,要是扣起律条来,还真是不可饶恕的死罪,岳飞也是一肚子委屈没法说。
赵构
正因为这两个罪名的特殊性,给后来的岳飞翻案带来很大麻烦,因为确实存在,而且刑律有明确规定,这就注定岳飞将来只能被赦免罪行,而不能平反,实际上也是这样,岳飞在死后二十年,宋孝宗即位后不久,赦免了岳飞的所有罪名,回复原官,追赠谥号。历史上是这样记载的;飞虽做事以殁,而太上皇念念不忘,今可仰承圣意,与追复原官,以礼改葬,访求其后,特予录用。岳飞不是含冤而死,而是做事以殁。为此岳飞赦罪复官之后14年,岳霖病危之际,拉着岳柯的手嘱咐,一定要雪而祖之寃。岳珂为此做出了巨大努力,为了能够说服宋宁宗,岳柯摘清宋高宗在岳飞案中的责任,把祖父的死全部归罪与秦桧陷害。可惜直到南宋灭亡,岳飞已经被追封为鄂王,仍是被赦罪的状态,岳珂为其祖父辩白的说法未得到广泛采信。既然岳飞有罪,当然就不存在陷害问题,所以秦桧和万俟卨都没有因为岳飞的死受到牵连。秦桧死后也得到了很高的待遇,不但封王,还追谥为忠献,这在古代是非常高的美谥。虽然在宋宁宗开禧北伐期间有短暂地削掉封赠,但是随着北伐失败,秦桧又恢复名誉,所有封赠恢复,并保持到了岳飞死后近百年。到了宋理宗朝,宋联蒙灭金,投降派秦桧才彻底被打倒,打倒的原因是对金政策错误,对于是否害死岳飞,仍只字未提。
到了元朝末期,脱脱主编《宋史》,岳珂的资料被重视,写入正史,秦桧主谋害死岳飞,才成为主流说法。而秦桧的跪像,则是明中期才出现的,这时候,岳飞已经死了快三百年了。
岳飞
这就是岳飞和秦桧之间恩怨的大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宋高宗是始作俑者,万俟卨是执行者,秦桧秉承宋高宗的意思,尽力给参与岳飞案的官员最大的支持,并暗示他们除掉岳飞是皇帝的意思,放开手脚干就行了。秦桧作为主和派的代表,对岳飞扰乱和谈非常不满,不遗余力的支持宋高宗搞掉岳飞,在岳飞的死上负有很大责任。跪在岳飞墓前并不寃,但是把岳飞的死完全归罪于秦桧,明显是替宋高宗背了锅。如果把宋高宗跪像放在秦桧前面,估计就不会出现秦桧到底该不该跪的问题了。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7-07 23: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