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西安日报
李桐桐 王飞
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要完善教育管理信息化顶层设计,全面提高利用大数据支撑保障教育管理、决策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因此,要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和手段,通过大数据助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准化发展,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
首先,要建立管学研服大数据一体化教育平台。其一,要强化用户思维。根据大学生知识维度和价值选择不同,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推送相关信息,实现教育资源的智慧匹配。其二,加强数据共享。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涉及多个部门、多个主体,为避免重复工作,在平台建设中应创设数据交换、数据共享环境,设立统一标准和规范,规范数据采集路径,加强数据的整合和共享,提高数据使用的便捷性。其三,要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平台要根据时代发展、技术发展、教育内容变化和教育目标转变等现实情况,优化平台设置,丰富平台功能,加强平台安全监管,设置平台安全红线,推动平台全方位、多层次、多领域的迭代升级。
其次,培养高校思政工作者的大数据素养。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如何正确把握这些机遇和挑战,就成为高校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提升高校思政工作者大数据素养,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承担传道授业解惑重要任务、承担心系学生服务学生关键任务至关重要。一方面,要构建科学的培训体系。通过在线课程、专家报告、线下讲授等培训形式,选取高质量素材、经典实践案例等作为培训内容,以整体发展要求和个性化需求定制培训方案,开展可持续、长期性、追踪性的培训指导工作,推动高校思政工作者数据基础知识、数据应用能力、数据转化能力、数据伦理素养的整体提升。另一方面,打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精准育人共同体。以共同体的形式打造数据素养教学队伍,创设数据素养实践环境,鼓励教师多“走出去”交流学习,推动高校思政工作者共同开展基于大数据的教学、管理、服务等工作;共同体中的个体成员要谦虚学习,积极共享数据资源,以共同体的凝聚力推动精准育人。
再次,推动工作理念创新。其一,坚持精心教育。要借助大数据技术,发挥大数据的预测功能,了解每个学生的成长需求,用适宜的内容、适配的方法、适合的手段,对学生进行用心、细心、尽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因时、因地、因人、因事、因材施教。其二,坚持精细管理。精细管理以“精”为出发点,以“细”为落脚点,要深度挖掘各类数据,分析处理海量数据信息,探索发现数据发展趋势,促进学生管理精细化变革。其三,坚持精致服务。要在以学生为本的服务导向下,利用数据采集、数据挖掘、数据交互、深度学习等技术手段,探索学生个性特点,以适当的服务理念、服务内容、服务方法,使高校思政工作者致力、致身、致细,对学生开展定制化和个性化的服务。其四,坚持精准评价。在传统评价方式中,对学生的评价信息收集渠道比较单一,评价指标不够合理,评价结果趋于片面。大数据时代,要同时关注学生产生的结构数据、半结构数据和非结构数据,重视过程数据和结果数据,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以此做出全面、精准的评价。
最后,促进相关体制机制完善。其一,完善大数据使用管理制度。制定数据采集、存储、使用和应用程序,严格规范数据应用情境,公开数据使用情况,明文禁止数据滥用,搭建数据要素流通渠道。其二,完善数据安全保障机制,建立起“安全、合法、高效”的良性保障机制。在保证数据真实性的前提下,构建技术安全保障机制,完善伦理保障机制和个人隐私保护机制,提高忧患意识,确保数据安全,建立起“安全、合法、高效”的良性保障机制。其三,建立动态评估反馈机制。将大数据与传统工作方式相结合,构建评价指标和模型算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精准化情况进行动态评估,形成反馈结果,在此基础上建立起良性循环反馈机制。
(作者单位:陕西科技大学)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3-18 08:45:1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