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教育

教师成长:由“临帖”到“创新”

类别:教育 发布时间:2024-02-27 15:04: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中华读书报

优秀教师往往沿着“实践”向上攀登,他们致力于教育教学技能技巧的全面提升,这是“研课”的过程,而“创新”是他们将教学实践中形成的经验集中积淀后,教学智慧不断成熟的过程,是逐步形成自己教学风格的过程。实践证明,凡是受学生欢迎,教学效果好的老师,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教学都有着自己的特色。而教师独特风格的形成,需要教师不断地在临帖、研帖、创新的教学实践中去探索,去实现。

教师成长:由“临帖”到“创新”

教师成长,不是一件简单事情,创新需要教师有自己的特色,这就是教学风格——教师的修养和扎实功底水到渠成的自然表现。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生动形象而富有吸引力、抑扬顿挫而富有感召力是教师的教学风格,沉稳实在、不急不躁、周到细致、条理清晰也是教师的风格。它体现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包括教师的仪表、语言、教学方式和方法等。而这些教学风格的形成需要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而模课临帖、磨课研帖、悟课创新就是构成这一过程的三部曲:

临帖,在学习中起步

临帖就是初入职教师向优秀教师学习与模仿,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模式、方法和技巧等。新入职教师在备课中,临帖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在一次次的教学实践中学习、借鉴、模仿,吸取他人精华,不断锤炼自己,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的能力特点,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如果故步自封、闭门造车、孤芳自赏、夜郎自大,势必妨碍自身发展,甚至走向歧路,难以融入教学改革和新课改的大潮之中。

多听、多看是临帖的基本方法:听经验丰富的教师的课,借鉴他们处理教材、驾驭课堂的方法和在课堂生成中的灵活处理的方法;听优秀教师的随堂课,学习模仿优秀教案的“精妙之处”和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的精彩对话,并进行研讨与分析;观看优秀教师的优质课光盘课或录像课,学习他们对教学环节的把握和对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但是,学习模仿不等于拿来式的“全盘照收”,更不能囫囵吞枣地拿着别人的教案去上课。应当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对优秀教师的优秀教案或者优质课进行重新优化整合与创新,整合他人的教学资源,借鉴吸收他人的优势方法,而后融入自己的智慧与独到的见解,达到“借智补智,借力使力”的成长目的。临摹借鉴须从宏观上去把握,重点思考别人的教案(或优质课)是怎样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怎样把握课堂生成的,还要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我今后应如何去做等问题,从而反思自己备课的程序,把握备课的切入口。

国画大师齐白石先生曾经对他的学生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临帖学习也是这样。虽然临帖只是初入职教师逐步走向成熟的最基本的环节,但教师千万不能只“痴迷”于借鉴模仿,那样只会导致思维“僵化”,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也只会成为天方夜谭了。更何况优秀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在长期研究教与学的成长背景中积淀下来的,是无法照搬照抄的。

研帖,在行动中研炼

“研帖”就是磨课,是由执教教师提供教学案例,同科教师围绕案例不断地进行集体切磋、商讨,通过设计、实践、反思、修改、再设计、再实践、再反思、再总结以循环往复,不断飞跃。研课通常出现在“示范课、公开课、优质课”的教学准备中,主要采用“一课三备”形式,从基础和提高两个层面展开备课:

基础层面,是对具体过程和操作方式研磨。通过对执教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探讨教学目标是否具有明确的发展取向和发展价值;探讨教学内容的设计如何关注学科基础性,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经验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地方;研讨教学策略与方法的选择,关注学生如何在主动参与的体验中学习知识、完善人格。借助问题探讨,提升教师自身素质,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提高层面,用于指导具体过程和操作方式的设计思想、教育理念。通过对教学案例的评价,总结推广教学经验,挖掘其中优秀的教学思想使其得以移植,明晰教学思想与教学技能的最佳融合点和可操作性方案,使其得以借鉴,彰显执教者在教学细节处理、环节设计和方法尝试上的亮点,使之得以提升和发展,达到教师群体共同更新观念、积极探索教学方法、提高专业知识和内在素养的目的。

“一课三备”就是通过“个体一备、集体二备、个性三备”环节,达到研磨目的的备课:

“个体一备”是集体备课的基础。在同组教师完成搜集背景材料、拓展教学素材、制作完成课件、梳理疑点以及导学案设计后,从所有备课教师中筛选确定好主备课人,将主备课人的教案作为集体备课研究的重点,用于集体讨论解析,深入研究。

“集体二备”是深度合作环节,是重点。主备人在线(QQ群或微信群)或者面对面提交教案,并介绍目标、过程、学情与教法;参与人对照并交流个案及相关资源,讨论可以修改的地方,进行优化调整后,再协商撰写通用的教学共案。协商撰写过程中,通过自由交互式的非线性交流、质疑、建议,直接在教案上进行修改补充,使共案的解读更深入、目标更明晰、问题更巧妙、教法更符合学情、练习更具层次性。

“个性三备”(即在“二备”基础上形成个性化教案)是探究生成环节是关键。教师根据教情、学情和教学要求,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以通用的共案为母本修订出符合自己教学风格的个案,最后用个案上课。

这种基于网络与面对面的“一课三备”模式,将教师从繁复、低效的手写教案中解放出来,实现更大范围的互助共享。突破了时空限制,便捷、公开、共享,解决了县域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城乡师资不均衡、校本教研方式单一、集备效率不高等问题,更有利于教师业务能力的迅速提升。

综上所述,研课的实质不是研究课堂,而是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因此,教师应该学会自己磨炼自己,研究自己的日常教学实践。

在学习《项羽之死》时,我们语文教师运用“一课三备”模式,根据课堂不同的生成状况,对教学的预设做出了关键变化。

最初,教学时以项羽的人物性格分析为突破口,为课堂教学找到了有力的抓手。课堂上,也实现了良好的师生互动。学习结束,我总觉得仅仅弄清项羽之死的原因是不够的,还应该有点精神层面的东西融入。而这节课实质上仅仅上成了简单的阅读分析课,却忘记了语文文本核心价值的显露必须在对文本语言研读的基础上实现。

第二次,我在原来基础上进行融合拓展,增加语言品读的内容,挖掘文本的核心价值。从“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情节入手,去品味人物形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读垓下之围语言,先指导让学生读柔肠百转的垓下歌,再让学生品读“泣”,让学生充分体味垓下歌的语言所表达的情感,感受霸王别姬时的无奈与眷恋,由此感受到七尺男儿项羽的铁骨柔情。“无情未必真豪杰,流泪如何不丈夫”,试想,曾经破釜沉舟、威震天下的霸王,此时却泪如雨落,这是司马迁笔下项羽唯一的一次落泪,也是人生最后一次落泪,渲染出英雄末路的悲凉。这一“歌”一“泣”,把项羽的儿女情长、铁骨柔情,描写得淋漓尽致。

品“东城快战”语言,先引导学生从“快战”“遂斩汉一将”“瞋目而叱之”入手体会项羽痛快淋漓地战斗一场,是为了展示自己的骁勇善战,是英雄落幕前最后的演出。一个“快”字尽显英雄的快意与自负,一个“遂”字表明项羽“斩汉一将”轻而易举,如探囊取物。二是“项羽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此时的项羽已经不需再战,只需瞪大眼睛大喝一声,对方便人仰马翻。运用侧面烘托,尽显其勇冠三军,力挫群雄的神勇。如果说在垓下之围中我们看到了一个铁骨柔肠的项羽,那里在这里我们则看到了一个骁勇善战的项羽。

味“乌江自刎”语言,从“笑”“怜”“愧”入手体会项羽心情。追随项羽起义的八千热血男儿全都战死疆场,无一生还,因此,项羽为了无愧江东父老,无愧七尺男儿,知耻重义,以死相报。

从简单品读到多角度融合,没有新颖花哨的形式,朴实无华,课程目标落实得非常到位,在不断的“磨课”中更加了解了学生的生成,从而对预设做出了有效的调整,在整个过程中教师的点拨、引导、示范和分析,让学生收获了学习成功的喜悦。

创新,在思考中升华

所谓创新,就是教师在学习了优秀教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风格,并在自己的教学技巧逐步完善后,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策略的再思考,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的过程。

就教师个人备课而言,研究教材、研究学情和善于反思教学过程,其实就是善于“创新”的过程;就教师群体备课而言,思想火花的碰撞,集思广益的达成,其实也是善于“创新”的结果。“创新”运用之妙,当存乎于心,“创新”中悟的过程是将各种教学理论、教学技巧与自身的特点相结合的过程,是一个理论的内化过程。没有悟的过程,就没有教师个人教学风格。

优秀教师往往沿着“实践”向上攀登,他们致力于教育教学技能技巧的全面提升,这是“研课”的过程,而“创新”是他们将教学实践中形成的经验集中积淀后,教学智慧不断成熟的过程,是逐步形成自己教学风格的过程。

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在不断的临帖、研课、创新的过程中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临帖、研课、创新三者既相互独立又交织在一起,在教学实践中是有机联系,不可分割的。临帖与研课的过程都离不开“悟”,而研课过程中也需要“临”与“研”。“临”中学到的新理念、新方法,需要通过“研”来实践,通过“创新”来内化。没有研课过程暴露的问题、提出的疑问、碰撞出的火花,“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果“研课”仅停留在积淀知识、积累经验、历练教学技能技巧的层面,缺少相关教育理论的支撑,不能从中“创新”出理论与实践的衔接点,实现先进的教育理念与丰富的教学经验的链接,无论怎么努力都难以实现新的突破,将不可避免地出现教师成长的高原现象。“创新”是“研课”中的理性思考过程,就教师个体而言,对教材的感悟、对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反思,就是“研课”的过程。

“研”的过程需要“以创带研”、“以创领研”,而不是“以研淹创”、“以研埋创”。只有这样才能“研”得水灵,“研”得神秀。正是“研”与“创”的有机结合,使得教师对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问题的设计有了深刻的认识。

实践证明,凡是受学生欢迎,教学效果好的老师,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都有着自己的教学特色。而教师独特风格的形成,需要教师不断地在临帖、研帖、创新的教学实践中去探索,去实现。

(作者系湖北省正高级教师)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2-27 18: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学突出质量贡献建立评价新维度——“教学档案袋”装满教师成就感■全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经验篇学生上课抬头情况如何?课堂气氛是活跃还是沉闷?……每周二晚上,清华大学副教授梁
2023-12-15 09:05:00
...践行“传承弘扬传统音乐文化”职责使命的现实需要,对教师音乐文化素养提出较高要求,同时强调学生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现阶段,深化传统音乐文化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融入,充分发挥传统音乐
2023-11-26 05:25:00
...要想做到“整体高效”,首先要做的便是实现从关注优秀教师到关注普通教师的转变,依托于协作、共享等多元手段,使得普通教师也能高效、有序地推进课堂教学。虽然优秀教师与优秀班级是一个
2024-01-04 10:07:00
建邺高中举行首届教学开放日活动
...向的教学设计”为主题的教学开放日活动。建邺高中骨干教师与来自全市各所名校的教师联袂,呈现了12个学科20多节展示课,专家现场点评并开设微讲座,共谋教育高质量发展。上午8:20
2023-12-22 06:24:00
教师成长的“汇波秘籍”
...本文转自:济南日报三年实现“蝶变、鹰翔、雁行”之路教师成长的“汇波秘籍”劳动课上,带领学生认识五谷之一“小麦”。心理团队共同教研。老师带学生开展明湖实地研学。 3年来,学校
2023-09-10 11:45:00
...转自:中国教育报青岛滨海学院“全链条培养” 开发新教师成长潜力青岛滨海学院的教师翟艺,入职时是“白板”——没有教育教学经历,也没有对教师职业的亲验性认知。但是,三年后,她一举
2023-07-29 09:05:00
...本文转自:连云港日报江苏省海州高级中学检查评比青年教师备课和听课笔记为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引导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备课、听课环节的研究,助力学科教学提质增效,整体提升青年
2023-11-21 10:24:00
“星级制”如何激发教师成长动力
本文转自:中国教育报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互动。学生在进行手工制作。五年级学生在割稻子。 教师在指导学生演奏。本版图片均由学校供图随着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深化推进,教育评价在立德树
2023-11-08 09:05:00
...,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合唱指挥的积极主动性。合唱指挥教师充分结合音乐课程的艺术性,激发学生表现力,将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不仅注重基础知识培养,而且将肢体语言的表达及乐感
2023-01-04 09:11:00
更多关于教育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