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古代哪种罪会判死刑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7-12 22:08: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我们常说的“杀人偿命、欠债还钱”,貌似合理合法,其实是个伪命题,因为古代死刑的判决,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即“律意虽远,人情可推”,相当于今天的“视情节”而判。

“十恶”大罪判了死刑杀“无赦”

古代在许多情形下,杀人是不偿命的,如老公捉奸杀死奸夫,无罪,义勇者杀死劫盗之人,亦无罪,等等。

古代称死刑为“大辟”,即大罪的意思,秦汉时期乃至先秦,判死刑的一般是“十恶”重罪。

隋唐《开皇律》与《唐律疏议》对死刑犯的判决做了进一步的修订,正式出现了“十恶不赦”之罪。如谋反、谋大逆(毁坏皇室宗庙、陵墓)、谋叛(背叛朝廷)、恶逆(殴打和谋杀尊长)、不道(杀一家非死罪3人及肢解人)、大不敬(冒犯皇帝)、不孝、不睦(谋杀亲属)、不义(官吏间互杀,士卒杀官,学生杀老师等)、内乱(亲属通奸或强奸等)。

由于“十恶”危害了封建专制的核心——君权、父权、神权和夫权,自隋唐后,历代封建法典都视为不赦重罪。但其量刑标准主观且弹性很大。比如,南宋岳飞案是众所周知的千古奇冤,给岳飞定的罪名,其中有一条“指斥乘舆”,凭据只是一人的供述,但这种罪名可大可小,大者即为“大不敬”。

另外,隋代以后,历朝历代也有对强奸、强奸幼女者判处死刑的,但这些死刑不在不赦之列。

死刑核准理论上得有帝王审批

在古代一家一姓之天下里,通常需要遵循皇帝(天子)的“替天刑罚”权属,所以死刑案件理论上得由帝王审批,而帝王或亲自掌控所谓生杀大权,或授权有关专门机构行使死刑复核的权力。

如唐代采取的是三司推事、九卿议刑和都堂集议制等特殊的复核死刑案件的措施,这些中央机关地位很高。宋初实行的是州级终审制,不必报请中央核准,刑部只是在死刑执行完毕后进行事后复查。北宋中期进行改革,死刑案须由提刑司详复后才能施行,州级机关不再享有终审权,并逐渐形成为一种制度,沿用至南宋。紧急情况下,也有暂时赋予知州以死刑终审权的例子,但不常见。

明清时期的死刑,分为立决、立即执行和秋后决、秋后执行两种形式。清律称前者为“斩立决”、“绞立决”,后者为“斩监候”、“绞监候”。凡是性质特别严重的死刑案件,如谋反、谋大逆、谋叛及杀人、强盗罪中之严重者,要立决,一般死刑则待秋后决。这两种死刑都要经过中央司法机关和皇帝的审核批准。对于立决的死刑案件,一般先经刑部审定,都察院参核,再送大理寺审允,而后三法司会奏皇帝最后核准。对于秋后处决的死刑案件,明朝建立了朝审制度加以审核。朝审是天顺二年下诏,三年开始实行的,且从此“永为定例”,“每岁霜降后”进行,“历朝遵行”,所以史称“朝审始于天顺三年”,成为对在京立决重囚法定的每年必行的制度。

古代处决死囚,一般强调公开性,即“示众”。让民众围观的意思,是希望达到震慑犯罪、维持封建统治秩序的目的。

临刑关怀让法律“诛身”让人情“诛心”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古代法律并不是与“情理”无关或对立的。

对于死刑犯而言,在法律诛其身之前,古人还重视一个“诛其心”的过程,所谓“任德不任刑”、“先德而后刑”,也叫“临刑关怀”。让其认罪伏法。

《唐律》号称“一准乎礼”;南宋法官也认为:“法意、人情,实同一体。徇人情而违法意,不可也;守法意而拂人情,亦不可也。权衡于二者之间,使上不违于法意,下不拂于人情,则通行而无弊矣。”在调和“法”与“礼(人情)”的关系中,古人还强调了法律之外的伦常、息讼、恤刑、人情等方面的原则,这些原则直接影响到死囚最后几个月或几天的待遇优劣。

伦常方面,汉朝的法律有“听妻入狱”的规定,即对娶妻无子的死囚犯,允许其妻入狱,待妻子怀孕后再行刑。“听妻入狱”被公认为古代悯囚思想的一个亮点。虽不能说此立法的用意是出于保障罪犯人权,但于伦常角度,有利于维护“五伦”中的“父子”之伦,客观地保障了社会安定,不失为好事一桩。但以现代人的观念来看,这种做法对于死囚妻子生下的孩子来说,也是十分残忍的。

恤刑方面,为了防止滥杀,古代除在死刑审核程序上严格把关外,还有其他的规定。如汉景帝时曾下诏,年八十以上、八岁以下以及孕妇、盲人、侏儒症患者等(死刑犯),在监禁时可给予优待,不加桎梏。

遇到战争或特殊历史时期,青壮年死刑犯亦可免于执行,给他们上战场杀敌立功以求得到宽恕的机会。如汉初猛将英布就曾是十恶不赦的死囚,《水浒传》里的宋江、武松等人都是杀人重罪,以死囚身份刺配充军的。

人情方面,除顾及伦常外,还有息讼的考虑。如通过让罪犯亲属在执行前与死刑犯见面,“听亲戚辞决”,还当众“示以犯状”,若遇到死囚翻供,会立即终止执行。这样做,既可安抚罪犯将死的暴戾之心,又可让家属心悦诚服,消除他们再讼的隐患。如在元杂剧《窦娥冤》里,刽子手在行刑前问:“你如今到法场上面,有什么亲眷要见的,可教他过来,见你一面也好。”后果真让窦娥与蔡婆见了最后一面。

另外还有“最后一餐”,即“断头饭”,特点是死刑犯有任意选择吃什么的权利,但在具体操作时往往是走样了的,死囚说了并不算,而是由狱卒随意安排,但饭食肯定要比平时的牢饭丰盛许多。

对死囚的“临刑关怀”,一方面体现了对将死同类的某种文明,一方面还有迷信和祈求宽恕的意思:死囚接受了“关怀”,意味着与执行方达成了某种媾和,死后不会变成怨鬼报复执行人,同时也表示死囚在某种意义上最终接受了对自己的惩罚,使得执行死刑的过程更为平静。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7-13 05: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古代死囚吃断头饭时,为何会放一块腥臭的生肉?别小瞧它,有大用
...却已经成为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流传至今,直到现代的死刑犯临行之前,也会有这样的待遇。不过,与今日的断头饭不同的是,古时候的死囚在得到一顿断头饭的同时,碗里还会被放上一块腥臭的
2023-10-16 13:58:00
死囚吃的断头饭中为何要放上一块生肉
电视剧里常常有这么一个情节,那就是死刑犯在上刑场之前,会有人端来好酒好肉递到他们面前,让他们吃了好好上路。这顿最后的饱饭,就是我们所说的断头饭。与平日里的饭菜不同,这死囚吃的断头
2022-12-25 19:29:00
美国等最久的死囚即将被行刑:入狱50年11次下令行刑未果
...死刑。据报道,这名连环杀手是美国迄今服刑时间最长的死刑犯之一。1976年,克里奇因接连杀害四人首次被判处死刑,当时吉米·卡特还没当上美国总统,迪斯科也还没开始流行。在经过数十
2024-02-26 17:55:00
古代的死刑为什么一定要在秋后施行
...间的司法自然放在了“肃杀蛰藏”的秋天,因此确定了对死刑犯“秋冬行刑”的制度。如果违背天意,就会招致灾异,受到上天的惩罚。从此,“秋冬行刑”遂被载入律令而制度化。选择秋天行刑,
2023-04-23 16:18:00
...出宫和家人团聚,让被判了死刑的囚犯回家过年。这390名死刑犯离开了监狱,各自回到家中,与家人团聚过年,并且这个过程没有设置监督。这消息不胫而走,迅速的传遍了大街小巷,人们都非
2024-05-18 12:07:00
古代死囚临死前的最后一项福利是什么
...死囚的人性关怀,也是一种对死囚的临终关怀。在古代,死刑犯的处境是非常悲惨的,他们不仅要面对死亡的恐惧,还要忍受监狱的苦难,他们的人权和尊严都被剥夺了。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够在临
2024-03-06 21:07:00
李世民过大年放死囚,还赦免,瞎胡闹!
...耳。唐太宗李世民,也感慨万千,立即下旨,全国所有的死刑犯都享受这种“过年大红利”。这事《资治通鉴》第194卷有记载辛未,帝亲录系囚,见应死者,闵之,纵使归家,期以来秋来就死。
2023-08-26 13:25:00
古代刑场有讲究,秋后处斩有什么说法吗?
清朝的死刑犯流程有很多讲究,开刀的时候一般都是定在午时三刻,午时三刻是正午时分阳气足,代表正气。但是衙门里则要从凌晨开始准备。网络图片,侵删凌晨,官差衙役排班肃列,县太爷转屏风入
2022-12-25 16:34:00
李世民放死刑犯回家团聚,相约回来后再行刑,结果如何
...以宽仁治天下。”实施仁政最具代表性的一件事就是释放死刑犯,李世民对于用刑十分慎重,尤其是死刑,他往往都会亲自查看卷宗,贞观六年的一天晚上,他在看卷宗时产生了一个想法,那就是在
2024-06-20 14:53: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