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我们真的查了张颂文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2-11 22:13:00 来源:新周刊
我们真的查了张颂文

《狂飙》剧照

客家人的“客”,就是一种异乡人的状态。说白了,我们都是精神客家人,拼了命想要逃离乡土,却比谁都对故乡念念不忘。

最近还有谁没看《狂飙》的吗?

凭借这部剧终于爆火的张颂文,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密集关注。在剧中,他展示了一段客家话表演,让不少老粉的童年回忆得以被唤醒——

“这不就是2004年情景喜剧《乘龙怪婿》中的‘贾发’嘛!”

我们真的查了张颂文

实际上,这不是客家话第一次出圈。2019年,九连真人乐队在《乐队的夏天》中用客家话唱摇滚,从而在一众老牌乐队中从青铜打到王者级别。

我们真的查了张颂文

在广东,你可能经常听到身边的朋友说“涯系客家人”(我是客家人),不少外地的朋友总会以为客家人是少数民族,对客家小妹的印象约等于卖茶小妹。

这也难怪,相比起广府人和潮汕人,客家人更加低调,但又仿佛隐隐于世界各处。

据统计客家人在海外分布于世界五大洲的8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广东是客家人的居住大省,其余多分布在福建、四川、江西等周边省份和港澳台。

知道客家人的会懂他们是汉族的一个支系,是赣闽粤边区的一个特殊的族群, 你所知道的不少历史名人和现在的名人明星里,身上都有客家人的血脉。

我们真的查了张颂文

△刚好这三位称霸香港黄金时期影坛的张国荣、钟楚红、周润发,祖籍都是客家

客家人还被称为“东方犹太人”,配得上这等称呼的绝不是等闲之辈,他们到底是什么样的族群?

客家人,生来为客

中国的主客文化是相当复杂的,尤其是在早期更讲究人情世俗规则的年代,很少有一种民系有这种自觉自称为“客”。

但客家人从根上就深谙中国人情社会的主客之道。

客家人最为人熟知的,就是历史书上的从西晋到清朝,从中原望族几次战乱南迁的历史传统。

“客家”这一词最开始就属于他称,本地人对外地人还带有污名化的称呼——“犭客”、“犵”。

就广东的地方志书来看,客家人迁入岭南的时间比广府人和潮汕人更晚一些,于是大多的客家人往往聚居在偏远,待开发的山区。

我们真的查了张颂文

△客家人的围屋,藏着中国传统的人情社会/coastalshows

“独家异乡为异客”,来者都是客,终归不能做主。

旧时土客的纷争和矛盾让客家人处于更为劣势和艰难的境地。尤其是在几次迁徙的过程中,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粤客之间的矛盾一直在激化当中。最大型的要数清末的土客械斗,也就是今天的江门四邑地区(台山、新会、开平、恩平)。

正是因为土客族群的竞争,本地人对外来人的偏见,这种恶劣的环境在另一面激发了客家人的奋起自觉。

从语言、服饰、饮食习惯等等都在试图寻找中原文化的特征,自清中期以来,族群的意识逐渐崛起,撰写属于自身群体的历史。

我们真的查了张颂文

△广东梅州客天下的“客家风情”泥塑展/图虫·创意

从他称为客到演变成自称“客家人”,客家人巧妙反客为主,形成族群文化的每一步走得有些艰难,但非常值得。

虽然你看到后来在以广府人和潮汕人聚集的地盘上,客家人基本上都属于较为少数而弱势的散居境地,但就算散落到马来西亚、泰国等地,甚至是远到智利,都有客家华人的足迹。

到底谁是主,谁是客?这纷争对客家人来说早已成为历史,无非是更懂得作为客的不易, 如今客家人在众人眼中是出了名的热情好客。

祖辈们久居山区,有朋自远方来就是客,这种待客之道不用多说,早就已经潜移默化在他们的传统观念里。

吃得咸中咸,方为客家人

如果要老艺术家评一个全国最能吃咸的人群,我会首推客家人。

广府人有“食得咸鱼抵得渴”,而 客家人,从根上就是盐堆里长大的。

我们真的查了张颂文

△客家咸菜

由于早期客家人多数住在山区,对于经常漂泊的客家人来说,盐渍食品是非常方便的选择,加上长期劳动体力耗费大,咸而肥腻的菜肴,才能补充他们身体所需要的盐份和能量。

吃咸成了客家人的味觉基因,并一代代流传下来。在《舌尖上的中国》客家菜最重的一笔墨,就是盐焗鸡。

我们真的查了张颂文

“盐焗”这种特殊的制作手法是客家族群的独特烹饪技艺,更是祖辈们一种巧手天工的偶作。

起初只是为了方便贮存食物,便将整只鸡都放入盐堆里腌制封存,没想到蒸熟之后味道反而香浓可口。

我们真的查了张颂文

漂泊的生活养成节俭的个性,山区草木多,烧菜多用柴火,因此客家菜常用的方式是焖,用火焖熟的菜软儒咸香, “肥、咸、熟”成了客家美食对外的招牌。

我们真的查了张颂文

△客家菜集锦/Culture Trip

梅菜扣肉算是肥腻中的佳品。

其中的梅菜可是点睛之笔,是粤东梅江流域的客家祖辈经过盐腌制后晒干而成的,没有咸香的梅菜,扣肉都失去了灵魂。

我们真的查了张颂文

除此之外,“酿”这种特殊的制作手艺也是客家人的一大智慧。 客家人深谙“万物皆可酿”,你能想到的基本都能酿:酿豆腐、酿苦瓜、酿茄子、酿辣椒……

我们真的查了张颂文

传说这是来源于北方过年吃饺子做馅的习俗风格。

南迁之后的客家人发现岭南地区不适合中种麦,没难以生产面粉,于是演变成将各种各样的食物用酿的方式赋予了新的美食灵感,以此寄托祖先的思念。

我们真的查了张颂文

当然随着客家人分散的地区气候和文化差异,传统客家菜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和环境,能演变成客家菜的各种丰富变样。

比如 客家擂茶,将茶叶、薄荷、花生等研磨成茶泥,泡在饭菜里吃。

这种非常古老的传统食俗,最早都可以追溯到汉代, 后来在广东粤东一带的客家人传承保留了下来,但现在已经成了小众的客家种类。

我们真的查了张颂文

△客家擂茶,不是用来喝而是用来吃的

比如客家人迁至香港, 盆菜文化成了新界围村客家人最具代表性的特色,节庆时都会大摆筵席吃盆菜。

以前的客家祖辈图方便将粗杂、油腻的熟食放置盆中,现在的盆菜,已经愈见奢华,鲍参翅肚也早已取代了发菜、猪皮、白切鸡、烧肉等等……

我们真的查了张颂文

△大盆菜/openrice.com

闽西的客家菜则讲究食材原汁原味,吃得更鲜,比如白斩鸡比盐焗鸡更常见;

赣南山区的客家人,由于当地湿气重,适合种植辣椒, 于是客家饮食在重咸的基础上,还重辣,妥妥的重口味客家菜诞生。

我们真的查了张颂文

△江西宁都肉丸,赣味版客家菜

客家人吃得素、粗、野、杂。随着现今更多人注重清淡健康,少油少盐轻饮食,传统的客家菜显然并不适合追求精细的都市人。

但无论如何,客家人遍布全世界,怎么变口味都难以改变,那是客家人难以替代的家乡口味和味蕾记忆,多少华侨漂泊在外,为的就是那一口咸香。

说白了,我们都是精神客家人

临海环境赋予潮汕先民敢为人先,勇敢开拓的人文性格。 而靠山的客家人,则具有山的品格——低调沉稳、坚韧不拔。

我们真的查了张颂文

△彭于晏也是客家人,出生于台湾澎湖,祖籍梅州梅县

在谢重光的《客家文化述论》里就有说到客家人的特质—— “在山谷间自耕自食、自相嫁娶、自生自灭,游离于王朝政治权利和文化控制之外,自成一个天地”。

客居他乡的客家先民,在这种恶劣的山区环境下,比谁都知道安身立命的重要性。他们向来踏实肯干,讲究务实稳重。

我们真的查了张颂文

△客家山歌《涯系客家人》截图

客家山歌就有这样唱道的: “日出东方就起身,早早起身有精神,要想踏上成功路,首先不能做懒人。”

他们以懒为耻,甚至有首专门的山歌《懒尸嫲》用来嘲笑懒妇人。

我们真的查了张颂文

△客家山歌《三斤狗一夜变三伯公》片段

来自边缘地位的危机感,才激发了客家人崇文重教,深信 “人唔读书无文化,鸡毛上砰人看轻”,只有读书入仕,才能获得正统的身份地位,才能出人头地。

我们真的查了张颂文

△梅州东山书院,客家人大多外出求学蔚然成风,像客都梅州重视文教,向来就有“文化之乡”之称/维基

这就是客家人独有的硬劲脾气,就像九连真人在《莫欺少年穷》那首歌唱得那样 “求神毛用!民古兼炯!涯阿民,定会出人头地!日进斗金!”

这句说白了,就是一个道理:求神都没有用,哭也没有用,要出人头地还是得靠自己。

客家少年阿民就是这样一个倔强年轻人,父母希望阿民留在身边,他顶着祖辈们的训斥和争执, 卯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想要上山下山离乡打拼,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出人头地。

客家青年出城后的故事,九连真人没有说完,而中国台湾的客家民谣乐队——交工乐队的给了我们另外一种可能性: 假如没有出人头地呢?

台湾交工乐队唱的就是这样的故事,在专辑《菊花夜行军》里,到了而立之年的台湾美浓客家中年阿成,回想起十年前出城,而今狼狈地逃离城市回到乡下。

阿成归乡之后依然找不到工作,于是只好借钱来种菊花,日夜盼着菊花有好收成。直到一次半夜喝醉酒,独自在黑夜中耍酒疯,幻想自己是名大将,浩浩荡荡带领菊花夜行军,千军万马冲进市场。

即使被城市遗忘,但阿成终究能在乡土美浓扎根,聊以慰藉。

我们真的查了张颂文

△《菊花夜行军》专辑封面

这是台湾交工乐队献给客家乡土的神来之笔。

对他们来说,这是关于启蒙、漂泊、在地、土地理想和乡愁的诗意, 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情感无处安放时期的出口。

我们真的查了张颂文

看似是田园牧歌式的假想,但依旧是每个客家人的人生轨迹书写。是啊,我们客家人不想被城市化抛弃,拼了命想要出人头地,但事实上真能做到的又有几个?

说到底,就算不是客家人,一样有这样的共鸣。

在全球城市化进程中,再也没所谓的什么乡土田园,就连台湾美浓,都像耕不开地的铁犁一样,贫穷和保守中挣扎着。

我们真的查了张颂文

△侯孝贤导演的《童年往事》说的正是台湾客家人的故事

客家人的“客”就是一种异乡人的状态,这不就是现在每个漂在外乡的我们吗?

说白了,我们都是精神客家人,拼了命想要逃离乡土,却比谁都对故乡念念不忘。

客家方言有一种独特又原始的古早味,但就算客家人出了城,隔了多久没有讲过家乡话,这种“胎记”般的模式永远不会生锈,随时待机启动, 尤其是对着推心置腹的亲人。

不说客家话还是客家人吗?现在不说客家话的人越来越多了。

老艺术家身边的有些95后年轻朋友,有的虽然父母是客家人的血统,但从小就在普通话的环境下长大的他,客家话对他来说就是平时回乡下回祖籍的时候,听父辈们交流的古老方言。

我们真的查了张颂文

△《童年往事》里面的奶奶,全程都在说客家话,但孙子辈已经不会讲了

客家人在台湾一度被视为“隐形”的少数族群,语言也没能在公共领域广泛使用四年前,台湾还兴起了“还我母语”的保卫客家话运动,甚至有人放言这种担忧——

“在30年内,客家话很有可能走向灭亡。”

其实也不必抱有这样悲观的态度,不说客家话一样是客家人。 毕竟,客家人比谁都懂什么漂泊为客,又比谁都懂什么叫落叶归根。

即便客家人和客家话的历史在现今愈显古老和遥远,但好在客家人遍布世界各地。

无论是客家菜,甚至一句“涯系客家人”,就还在提醒迷茫的异乡人, 我们是有根的人,无论漂泊在哪,都别忘了本。

1、现代客家青年性格特征及其人格塑造 刘明贵

2、客家方言与客家文化 王秋珺

3、浅析地理环境对客家民系文化性格的影响 钱伟

4、饮食人类学视野下的客家文化建构 崔亦茹

5、解读客家山歌对客家人性格特征的反映 熊茵

撰稿 | 钟无艳

编辑 | 周慕云

排版 | 顾朴

看更多优质内容,点击名片????????,星标我们! ????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2-12 05: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雕刻以及古朴典雅的明清家具,让参访团成员从中领略了客家人的人文历史。客家村落中,山歌世代传。《客家迎客来》《月光光》《四海客家大团圆》……舞狮助兴,歌舞传情,贺州当地的客家民
2023-05-08 14:39:00
张颂文:广东人如何学好普通话?
...张颂文的家乡在广东省韶关市,这里,80%以上的人口都是客家人,客家方言是这里使用人口最多、分布地域最广的方言。除了客家话,这里的人还讲粤语、瑶话、土话,甚至有水上人家的疍家话
2023-02-02 13:35:00
“客家首府”福建长汀:“百壶宴” 请八方客
...一个凝聚文化特色的客家民俗品牌。“我爸爸是广东梅县客家人,长汀是客家首府,我今天好有回家的感觉。”台湾游客朱王碧玉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希望这个活动变成常态,要把百壶宴传承下去
2023-02-21 21:13:00
“每一条路,都是回家的路”
...血浓于水的情感。”黄晨龙激动地说。“泰龙,听说你是客家人,能教我们说几句客家话吗?”一位居民代表询问。黄晨龙马上用客家话说起了顺口溜:“来到苗栗路,添财又添富!时时会有人帮助
2023-09-20 04:05:00
客家话和河南话能不能互相通话
客家话确实是源自古代中原地区的一种方言。客家人先祖在离开中原之后,无论是客家话还是古代河南话都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所以现在两者直接通话挺难的。不过准确点说,客家人应该能听得懂河南
2024-05-09 19:09:00
...个县市都能轻易找到三山国王庙。从小在台湾新竹长大的客家人戴歆璇,就对这样的“拜拜”就很熟悉。【同期】台湾青年 戴歆璇就是从小到大也是这样子拜过来的,就像客家话就是大家都是一家
2023-10-22 20:03:00
客家“归雁”到河洛寻根(侨界关注)
...”全球客家·崇正会联合总会总执行长曾观涛说。洛阳是客家人南迁的重要起点。1700多年前,客家先民从中原出发,衣冠南渡,辗转迁徙,走向四方。他们把中原地区文明带到所居之地,并与
2024-11-06 03:59:00
(八闽千姿)闽南“张氏大宗”的见证:两岸张廖本一家
...宗亲像走亲戚一样来往,心中惦记着彼此,老台胞还会用客家话交流,气氛温馨。”每每台湾宗亲前来,张传镇总是陪同参观“张氏大宗”,并作细致讲解,“这既是对张廖姓氏文化的传承,也是两
2023-12-01 10:06:00
...大的特点是用客家话演唱,常常是即兴演唱,内容涵盖了客家人的劳动、生活诸多方面,反映当下的情景和感受,具有浓郁的客家乡土气息。”松口客家山歌市级非遗传承人、梅州市梅县区客家山歌
2024-07-13 06:08: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河北省国防动员文化行·档案里的国防动员故事|雁翎队:白洋淀的“水上奇兵”
(文案:曹秦雨、吴文婷、靳彤 拍摄:马会波、赵仕嘉 出镜:张晓晴 剪辑:冯钰娇、刘昀 配音:张恩博)(海报设计:梁玉)清晨的白洋淀
2025-09-30 21:40:00
视频提供|唐山投控(文旅)集团
2025-09-30 21:41:00
周总理临终都在牵挂的福州人,又上央视了!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国庆将至一位福州人的事迹在央视播出他的身上有什么故事?余则成是虚构的但吴石是真实的今年9月30日这是第十二个烈士纪念日当天
2025-09-30 22:45:00
中华文明的根系深植于农耕文明的沃土,而粮食作为文明存续的物质基础,早已超越物态范畴成为政治伦理、社会秩序与文化认同的根基
2025-09-30 13:41:00
哈尔滨文庙举办纪念孔子诞辰2576周年活动
2025年9月28日,黑龙江孔子研究会部分文化志愿者、孔子后裔联合发起共同纪念孔子诞辰2576周年系列活动。9月28日9点28分
2025-09-29 10:50:00
乙巳年祭孔大典|卜子后裔纪念先贤卜子诞辰2532周年活动在曲阜孔庙隆重举行
鲁网9月29日讯(记者 卜宪国)9月28日上午,乙巳年祭孔大典|卜子后裔纪念先贤卜子诞辰2532周年活动在曲阜孔庙隆重举行
2025-09-29 14:33:00
白衣传薪火,盛世谱华章
中国吉林网 吉刻新闻 记者 张宁
2025-09-29 17:01:00
“仁礼天下 和合大同”临沂孔庙2025祭孔大典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通讯员 李益千雪9月28日上午,临沂孔庙举行2025乙巳年祭孔大典,纪念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诞辰2576周年
2025-09-29 22:29:00
六朝博物馆常设展上新,张昭墓金印首展
六朝博物馆常设展上新,张昭墓金印首展两砖两印“有故事”,“三国迷”大饱眼福张昭墓出土印章。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董家训 摄南报网讯(记者朱彦)去年年底发掘出的东吴“首席文臣”张昭的金印
2025-09-29 07:07:00
重识孔子丨自称无人理解的孔子,到底有多少“粉丝”?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孙远明9月27日晚,2025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开幕式暨第二十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孔子教育奖”颁奖典礼在曲阜尼山举行
2025-09-28 10:56:00
【舌尖上的魏集】“食”光有你 “魏”享中秋
“食”光有你 “魏”享中秋中秋夜,一家人吃团圆饭才是人间至味,这个中秋,跟着这份食单,让每一口美味都盛满吉祥,每一次举杯都映着圆满
2025-09-28 15:01:00
李育善:《童年与故乡》序
百善兄长我十多岁,祖居棣花街 道。我的祖母也是棣花贾塬人,加之我的叔伯姑父李成群又是百善兄的叔父。说起来 ,我和百善兄还有一层亲戚关系
2025-09-28 17:14:00
文明中国看河南丨打卡河南宝藏书院!《岳阳楼记》的诞生地藏不住了
大河网讯 (记者 朱丽文)你,或许没听说过花洲书院,但你一定听过《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就是从花洲书院走出的著名诗词之一
2025-09-27 11:26:00
桥瞰黔景·古桥遗韵|祝圣桥:“缅人骑象过桥来”的历史见证
㵲阳河潺潺流水之上,镇远古城祝圣桥连接山水、沟通往来,犹如一道飞虹,横跨数百年的沧桑。这座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的青石大桥,不仅是古城连接两岸的交通要道
2025-09-27 16:02:00
桥瞰黔景·古桥遗韵|北盘江铁索桥:贵州第一座铁索桥
“北盘江波涛汹涌,两岸峭壁对峙,铁索桥36根铁链横跨江面,这座明代开始的‘滇黔锁钥’见证了西南400年来的历史变迁。”晴隆县文物管理所原所长陈亚林站在北盘江畔感慨
2025-09-27 16: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