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教育

探析高校实践育人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

类别:教育 发布时间:2023-12-15 05:48: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新华日报

赵晨 宗佳瑛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新时代完善高校实践育人体系、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是高校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建立实践育人共同体需要政府、社会、企业和高校共同参与,建立以高校为核心的“一核三治”工作体系,分配不同角色的定位和职责,厘清不同主体的边界和融合联系,协同推进高校治理视域下的实践育人新提升和新突破。

形成权责分明互通融合的“一核三治”体系

实践育人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学科育人基础上加强学生的学科、跨学科和综合实践活动,让其在真实世界中解决真实问题,将直接知识与间接知识相结合,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一个包括创新创业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志愿服务、艺术美育等在内的系统性育人工程。目前,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教育在政策引导下已逐步融合统一。但仅凭高校的单一资源难以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需要“校—地”等融合形式逐步渗透到实践育人中。因此,高校、政府、企业、社会权责分明、互通融合的“一核三治”多元主体协同体系是实现的有益途径。

实践育人需要高质量平台,企业是市场经营的主体,直接与社会实践联系。校园的理论学习和企业的实践应用相结合,共建共享实践平台,实现多元差异、优势互补,实现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洞察社会、适应时代,从而提升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高校应充分把握“一核三治”体系中的核心主体地位,利用相对完善的组织架构和治理体系,在协同主体中“挑大梁”。高效整合校内外资源,统筹学工部、研工部、教务处、创新创业学院等校内关键主体,协调政府、企业、社会等校外治理主体,将学生的实践指导和理论课程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打破不同部门之间实践育人的壁垒,形成相邻学科间知识综合化与结构化重组。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达到协同育人的效果。

推进多元主体协同治理过程的政策导向和现代化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育人的场所是丰富多元的。学校、实验室、大自然、科技馆、博物馆、文化宫、厂矿、企业等都可以成为学习场所。通过研学旅行的方式,高校可帮助学生从亲近自然走向亲近科学,从亲近书本知识走向亲近动手实践,从亲近学校走向亲近社会,从亲近教师走向亲近他者,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自然世界与社会生活,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和社会责任感。高校实践育人需要科学把握理论和实践的平衡点,清晰定位育人系统价值功能,统筹协调实践育人培养方案。

坚持目标导向,引导教学和社会资源配置,出台相关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让“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同频共振,让实践育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和谐共生。一方面,聚焦政策导向,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资源禀赋、人口组成、人才缺口等现实条件,科学规划实践育人的方向和目标,明确“一核三治”体系中每个主体的责任和义务,并将此在制度、规章中予以明确,依法依规开展工作。另一方面,实践育人体系要坚持现代化发展,增强创新活力。实践育人的初衷是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优秀人才,要紧扣地方特色和行业特色,完善激励措施特别是税收减免、贷款降息、职称评定等方面的具体措施,让实践育人成为地方培养、集聚人才的重要抓手,让实践育人成果助推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和企业高质量发展。

拓宽企业化实践和社会化服务联动评价路径

高校人才培养质量需要政府、社会、企业多方评估,需要全周期培养过程的双向反馈,大学生创新创业、社会实践是高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学生在校园中的理论学习远超实践操作,实践育人受时间、空间限制出现了高校“单兵作战”的困境。

高校要充分加强与政府和企业合作,一方面要科学宏观布局,搭建实践育人平台。积极承办省、市甚至国家级创新创业比赛、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展示等,让学生在校内拓宽视野、积累经验。同时积极联系专精特新企业,学校学院领导带头访企拓岗,争取就业、实习、实践岗位,引导学生“走出去”、将企业“请进来”,让学生更好地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看待实践过程,达到实践育人的效果。另一方面要微观聚焦理论研究,加强课程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科学设计实践育人课程、科学规划实践育人师资队伍,将政府管理人员、企业工程师等纳入实践育人讲师团、导师团,共同拟定培养方案,参与到实践育人全周期。实践育人的成果需要“出题人”科学布局引导,也需要“答卷人”冷静沉着思考,更需要“阅卷人”严格评价督导。社会各界是高校实践育人协同治理的“裁判员”,科学的监督评价反馈机制是“一核三治”体系的重要保障,高校可根据社会各方的评价反馈,及时完善运行机制,力争达到最优效果。

实践育人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一核三治”多元主体协同治理体系高效整合了政府、企业和社会多方资源,提高了实践育人的系统性能,汇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适应了高等教育发展改革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要、青年人才全面发展的需要,强化了实践育人的思想根基、时代特征,实现了多赢效果。

(作者单位:常州大学团委;本文系2023年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两个结合’视域下的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路径研究”〈2023SJSZ0697〉成果)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2-15 09:45:4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一体团队学院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是以育人为导向,育人主体是教师团队。学院探索创建了科教融合、多元主体协同的教师教学发展与育人共同体。 一方面,学院坚持教师团队一体化建设。以国家
2023-12-26 09:26:00
...和逻辑起点,更是落实“立德树人”“三全育人”方针的主体维度、本质要求和实践路径。从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理论视域和实践要求来看,着力构建全员育人的协同机制,最根本的就是要明确好
2024-04-12 05:16:00
...工程”思维基础上,体现学科交叉融合、知识继承创新、主体包容协同、生态开放共享的校园文化形态,是新工科、新文科、新医科、新农科理念在工科高校的体现。本文系2022—2023年度
2024-03-30 09:20:00
畅通直播电商人才培育实践链路
...”,深入推进教学实训资源整合,在企业、个体和学校等主体的价值耦合中,探索共建、共育、共创、共享的校企合作新机制。 学校加大实训资源的集聚整合力度,推动多元化的专创融合平台建
2023-12-05 10:08:00
...和教育教学相结合,将课堂教学和生产实践相结合,多方主体共同参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培养模式。产教融合活动涉及政府、企业、高校和行业协会等多方主体,各方主体的利益诉求、地位和影响
2024-01-23 00:19:00
旷视持续践行“负责任AI”发展理念
...出发展负责任的人工智能。企业作为技术创新应用的关键主体,将负责任理念融入人工智能基础研发到应用的全生命周期,既是人工智能企业树立“科技向善”理念、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表现,更
2023-01-11 17:36:00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中职学生职业素养,落实“双主体”育人制度,为中职学生成长营造全方位的大环境。关键词:立德树人;五维四方双元;“双主体”育人。教育始于“合”,发展于“分
2024-03-16 05:50:00
...行提取、凝练与重建,并将重构后的内容作为设计项目的主体内容,将会计学人才培养过程以一种紧密的、彼此融合的方式呈现出来,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集中验证与更新,并在综合操
2023-10-20 09:12:00
本文转自:陕西日报协同多元主体育人 推进产教深度融合——西安邮电大学现代邮政学院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探索与实践西安邮电大学现代邮政学院在国家邮政局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建支持下,充分发
2024-04-04 03:15:00
更多关于教育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