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中国文化报
谢 洋
最近,一个网红热舞成功“出圈”。你第一次看到它,可能是火锅餐厅的服务员们在跳,可能是某场演出谢幕时演员们在跳,也可能是公司团建联欢会时领导员工一起跳。或许,在今年一些电视或网络的春节联欢晚会上,艺人们也会跳。这就是舞蹈“科目三”,据说它最早的一次出现是在广西某婚礼庆典上的一个小节目中。
这一小节目火遍大江南北,甚至已然“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俄罗斯芭蕾舞团的《天鹅湖》在北京的演出谢幕完成后,满场的“白天鹅”跳起了“科目三”;英国芭蕾舞剧表演结束后,戴着头套的动物木偶们跳起了“科目三”。“科目三”成了近期一些剧场作品谢幕时的必演节目,观众在欣赏过演员谢幕后要看上一段“科目三”才肯散去。
细来分析,一个“网红热舞”想要出圈,需要具备两个要素:一是曲调“上头”,二是舞蹈足够有“魔性”。“科目三”正是如此。首先,“科目三”使用的国风歌曲《一笑江湖》含有丰富的“舞蹈”元素,让人一听就想跳起来。另外,较快的音乐节奏(快到用节拍器计算每分钟起码120下)令音乐轻松欢快,听几遍就在脑中挥之不去。同时,音乐的结构十分简洁,仅仅分成AB段,其中2/4拍的节奏型居多。由于音乐的重拍明显,即使未曾接受过“视唱练耳”训练的人,也能马上找到音乐重拍与小节重拍。
说到动作,“科目三”略有难度,要想顺利完成它,还是需要一定的音乐感,以及一定的手脚配合、上下身配合的协调性能力。身体动作与音乐的动律之间要能够合为一体。在脚下一直保持同一动律时,上身的动作切换频繁。一旦上身动作稍有间断,大脑往往会“断片儿”,再将动作继续接下去便会十分困难。从舞种上讲,“科目三”更偏向于街舞、流行舞的审美风格。习惯于表演古典芭蕾舞这种规格性强、需要保持体态高度直立、时刻都要以“开绷直立”贯穿始终的舞者,完成“科目三”会较有难度。而擅长表演中国舞、现当代舞的舞者则更容易掌握。正因如此,有的芭蕾舞团在谢幕时表演的“科目三”才会让观众倍感意外,也更容易“出圈”。对芭蕾舞者来说,“科目三”需要舞者调整以往惯有的动作协调方式,高度松弛自己的身体,松而不散,着实不易。
短视频效应大大缩短了“科目三”成名的时间。如今,人们已经习惯了用一部手机连接整个世界。例如,一些舞剧“火”起来,与短视频也不无关系。短视频这种独特的载体,可以将舞剧中的精品段落剪辑版传播给手机用户。《永不消逝的电波》《只此青绿》《咏春》等舞剧作品的成功“出圈”与短视频的有效传播功能不可分割。
希望这种来自民间、来自普通人、来自人们热气腾腾的生活、展现真实可亲的人间烟火气的短视频能够继续将我们中华民族有质量的优秀专业作品传播到“远方”;让网红作品更加具备专业度、文化感和正向价值观;引导在手机上看短视频的观众走进剧场,让老百姓“进剧场”成为一种习惯。通过视频平台和演艺市场的不断丰富和持续活跃,让喜爱表演艺术的“粉丝们”全年都有好戏看。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1-11 06: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