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刚刚过完96岁生日的文学大家宗璞 出了十卷本《宗璞文集》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8-04 12:57:00 来源:杭州网

宗璞是谁?

她用一部历时33年的长卷描摹中国文人风骨,她年过九十仍笔耕不辍,她是哲学大家冯友兰“岂独文采传三世”的女儿。

今年7月26日是作家宗璞96周岁生日。生日第二天,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现代文学馆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协办的宗璞创作八十年暨《宗璞文集》出版座谈会在北京举行。

十卷本的文集,对于一个写了80年的作家来说,算不上成就辉煌。但对于向来多病,晚年健康更是每况愈下仍坚持写作的宗璞,每一个字,都是沉甸甸的。

视网膜已经脱落的宗璞,几近失明。停止写作,颐养天年,本是合情合理的选择。但是,病弱的宗璞有着超出想象的坚韧,她硬是以口为笔,一字一句地说,出口成章;一字一句地听,斟酌修改。在《南渡记》之后,她是用口和耳“写”完了《东藏记》《西征记》《北归记》和《接引葫芦》——这部总名《野葫芦引》的史诗般的长篇小说,了却了她几十年来为历史存真、为中国知识分子存真的执着心愿,还“写”下了一篇篇如萤火般闪着微光,却也足以烛照黑夜、滋润心灵的精粹文章。

宗璞走过的是一条怎样的人生之路呢?翻开她的履历,扑面而来的是一股与其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中那股淡雅韵味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书香之气。

宗璞出身书香门第,父亲是哲学大师冯友兰,姑姑冯沅君是著名作家。宗璞的文学之路受父亲的影响颇深。从宗璞5岁开始,冯友兰就会选一些诗词,让她每天在母亲的监督下背诵。

少年时期,宗璞开始写作,便展露才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小说《红豆》、散文《西湖漫笔》等成名。中年时期,她的散文《花朝节的纪念》《三松堂断忆》《哭小弟》《紫藤萝瀑布》《丁香结》等,脍炙人口,有些成为中小学生的语文课文和辅助教材。宗璞作品追求“诚”与“雅”,艺术品位和思想品位被誉为“兰气息,玉精神”。

特别是创作过程迤逦三十多年,克服体弱年高等重重困难在垂暮之年完成的多卷本长篇小说《野葫芦引》(《南渡记》《东藏记》《西征记》《北归记》等),以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大师生生活为背景,全面描写亡国之灾降临时中国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的精神气节,是她心血之作。

宗璞的文章极具中国传统文学的魅力,寄情于景物之中,在素朴中富含深蕴。她的散文以其独特的意蕴和情致为读者所喜爱。她的散文写景物,写花草,写故友人情,写身边生活,简洁的语句、简短的篇幅,却有气象,意蕴深厚,力量饱满。

十卷文集,是宗璞80年心血的结晶。《宗璞文集》全面收集她写作80年来的优秀作品,包括散文、中短篇小说、童话、诗歌、论文、翻译以及长篇小说,并附有重要的访谈和《宗璞文学年表》。

宗璞在文集自序中说:“随着岁月流逝, 我的写作也算有些成绩。我逝去的生命主要是留存在我的作品里。作品要立得住,书中人物要活起来,必须有作者的贞元之气,虚情假意是不行的。”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8-04 20: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河南大学人文纪录片创作研讨会举行
...图与会人员观看了河南大学日前拍摄完成的纪录片《寻找冯友兰》片花及《对话宗璞先生》《对话张效房先生》等微纪录片。晓华工作室负责人、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段晓华介绍了纪录片的创作背景
2025-05-25 21:13:00
杜鹃花发映山红
本文转自:眉山日报——周宗璞和他的文化家园杜鹃花发映山红俯瞰杜鹃园。周宗璞整理历代名人咏杜鹃的诗句吊牌。周宗璞设计修建的奎星楼。 周宗璞向游客讲解杜鹃花文化。□眉山日报全媒体记
2024-05-07 06:58:00
本文转自:云视网根据冯友兰先生撰写的《西南联大纪念碑文》改编、宗璞先生命名、董颖达老师作曲、史家小学金帆合唱团演唱的童声版《星耀中华》上线啦!八年艰苦奋斗,西南联大师生如同星星之
2023-04-21 16:41:00
定格同时代女作家成长史
...又站在某个地方审视和思考着这个时代。书中第一篇是对宗璞先生的访谈。她出生于1928年,接受采访时身体状况不是很好,只能“卧游”。作者一开始先问她的童年阅读情况,这很让人放松。
2024-09-26 08:46:00
将生活智慧写给年轻人
...。《一生自渡》(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是茅盾文学奖得主宗璞写给年轻人的生活智慧,精选了作者广为流传的36篇文章。这些文章里,或回顾作者自身成长心路、或追忆故友亲朋、或记录生活日常
2024-03-22 10:40:00
“世界因文学而美好——2025当代文学之夜”在郑州启幕
...君、艾玛;年度青年作家是杜梨、杜峤;年度致敬作家是宗璞。梁晓声、东西、刘震云等作家分别上台进行主题分享,让颁奖台化身文学火种的传薪之地。据了解,自2023年起,当代文学颁奖活
2025-05-12 10:05:00
战火中的文人脊梁
...战南渡后的西南联合大学。曾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的作家宗璞的《东藏记》,以南渡的西南联合大学为背景,以她细密从容的叙述方式,优美温婉的语言风格,描述出众多知识分子的人物命运和世相
2024-01-19 03:23:00
王莺诗歌:八月的向日葵
...霸气,用这么奢侈的道具。四年了,戏散了,梵高的油画冯友兰的“上农”还有那些葵花宝典,终宄,用道具,无法收割这曼妙的风景。写于2020年8月修改于2024年8月作者简介:王莺,
2024-07-31 17:34:00
...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有代表性的女作家与作品(论及张洁、宗璞、谌容、张抗抗、王安忆、铁凝、刘索拉、残雪、池莉等十余位作家),在微观的文本细读和宏观的语境分析之间寻求平衡,突出这
2025-01-06 14:14: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趣玩山野!连江这个“宝藏营地”——元野营地焕新升级!
2025-11-18 13:01:00
一炉香火连两岸,一脉相承系宗亲——台湾彰化梁氏宗亲返乡谒祖
11月16日,南安翔云迎来台湾彰化县秀水乡的梁朝钦等41位宗亲返乡谒祖。“300多年前,弘丙公怀揣着对生计的期盼,从泉州蚶江港出发
2025-11-17 16:59:00
细品林黛玉魁夺菊花诗
《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插图曹雪芹先生虽是以小说家的身份而广为人知,但他还有一个重要身份:诗人。诗人曹雪芹来写小说《红楼梦》
2025-11-17 18:21:00
“陈陈相因”,出自《史记》,言太仓陈粮叠积竟溢仓外。身为普通读者,我深深偏爱青年作家陈陈相因的作品。她的创作,是冬日老墙缝里冒的新芽——根还缠着往昔的黄土
2025-11-17 18:22:00
文化不灭 国家永存——《国家记忆:故宫文物南迁史》出版发行
今年10月,故宫博物院第五任院长、“故宫学”首倡人郑欣淼历时四年撰写的新著《国家记忆:故宫文物南迁史》,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和吉林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发行
2025-11-17 21:50:00
聚焦厦门本土文学与红色历史 何况两部新作出版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陈冬)厦门作家何况近日接连推出两部新作,分别为书评集《我看与看我:厦门当代作家作品过眼录》与长篇纪实文学《流动的领土
2025-11-15 08:20:00
一生赤诚报国,百岁丹心长存——追忆百岁新四军老战士段飞
大皖新闻讯 11月14日晚上六点半,103岁的抗战老兵段飞在安徽亳州市涡阳县家中安详离世。11月15日,段飞老人的儿子段超告诉大皖新闻记者
2025-11-15 12:56:00
太行风|一眼千年
一眼千年——遥望古代壁画中的燕赵往事1998年拍摄的安平汉墓出行图白盖轺车。冯 玲摄近日,“彩墨生辉 古壁乾坤——河北古代壁画艺术精品展”正在河北美术馆举办
2025-11-14 08:41:00
“永恒回响”——汉唐艺苑2025秋季拍卖会即将启幕
时序入冬,艺术盛事再启新篇。汉唐艺苑2025年秋季拍卖会——“永恒回响”书画、瓷器、玉器精品专场,将于11月20日至11月21日在成都启雅尚国际酒店5楼桑耶裕康厅举行预展
2025-11-14 16:31:00
在黄河奔腾入海的壮阔画卷中,在泰山巍峨耸立的云海之间,齐鲁大地以其五千年未曾断流的文明血脉,孕育出“孔孟之乡,礼仪之邦”的深厚底蕴
2025-11-14 17:31:00
11月的太原秋高气爽,阳光明媚。周末,我乘车沿新兰路一路前行,去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窦大夫祠。平坦宽阔的道路两边
2025-11-14 18:13:00
《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风物之旅走进普定
11月12日,《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风物之旅调研活动走进普定。本次调研与拍摄活动以地理与人文的独特视角,聚焦屯堡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当代活力
2025-11-14 10:52:00
文化中国行|千年文脉 活力运河③:临西古砖 匠心传奇
邢台市临西县历史上是隋代开凿的永济渠与元代开通的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地,两条运河接续造就了临西(古称临清)的繁荣。史料记载
2025-11-13 08:05:00
长白时评评论员 唐小兰11月11日,河南平顶山,新娘即将出场时老太太想“抢喜”,婚礼督导眼疾手快及时发现并制止。“抢喜”
2025-11-13 10:56:00
想要读懂山东,或许不必急于奔赴泰山之巅或徜徉于海岸线。如今,一种更深度的“游山东”方式正悄然兴起——走进散落于齐鲁大地的博物馆
2025-11-13 14:4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