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南宁晚报
南宁市红十字会医院眼科主任陈洁践行救死扶伤使命
十年间帮助三万多名患者重见光明
陈洁主任为群众诊断眼疾(医院供图)
■本报记者彭媛媛
“宁可少只手或缺条腿,我都不愿意眼睛看不见了……”多年前,患者说的这句话时常在陈洁的脑海里翻滚,一次次地洗涤着他对职业的坚守。作为一名眼科医生,他深知那点光,哪怕是缝隙里的一丝能感知的亮光,对于一名致盲患者来说,是多么宝贵和渴望。
十年如一日,他兢兢业业地工作,作为科室主任、学科带头人,他始终奋斗在直面患者的最前线,带领南宁市红十字会医院眼科团队践行救死扶伤使命,十年间帮助三万多名患者重见光明。
用精湛医术为患者复明
陈洁是南宁市红十字会医院(南宁市眼科医院)眼科主任。他说,当你闭上眼睛感受,黑暗只是几秒钟,但对于一些眼病患者来说,黑暗或许就要伴随着他们的一生。
2022年,眼科门诊来了一名河池患者。这名50多岁男性患者,早年患有白内障眼疾。在当地医疗机构接受过手术治疗,但术后恢复不理想,后又因没能及时寻医,最终导致双目失明。
陈洁说,这名患者诊断出右眼失明,左眼视网膜脱落并缠绕成一团,只有可疑光感的视力。这样的病情也让陈洁感到棘手。他说,正常情况下眼睛视网膜是平展贴合在眼球上,而这个大叔的视网膜不仅脱落了,还扭成团状如同麻花,这种情况增加了后续手术风险和难度。
手术要成功就要想办法先把扭成团状的视网膜恢复到摊开的形态。陈洁说,这台手术经历6个小时,经过几日恢复期,最终在拆下纱布后听到患者说“看见手指头了”时,让家属和医护人员都倍感欣慰。
“通过医护团队的手术救治,让患者从不懂白天黑夜到恢复图像视力,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这对于医护人员来说也是莫大欣慰。”陈洁说。
近年来,陈洁下乡义诊30余次,到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业务指导20余次,指导基层卫生院开展规范化眼病诊疗。帮助群众及基层医生提高对眼病的正确认识,帮助基层医生提高诊疗水平改善群众的视觉质量及生活质量。
用“光明”照耀公益之路
作为区内知名眼科专家,陈洁还两次受广西壮族自治区卫健委派遣,带领市红十字会医院眼科医务团队赴柬埔寨参与“柬埔寨消除白内障致盲项目”。
2023年,在参与第二批赴柬埔寨波罗勉省消除白内障行动中,他担任队长,克服当地物资匮乏、高温恶劣天气、两地语言不通、白内障病人病情复杂的困难,顺利完成为期38天的工作,期间共实施439台手术。个人及所带领团队获得柬埔寨卫生署嘉奖。
远赴千里守护光明的同时,自2010年以来,他还是自治区残联选定的中国流动手术车“复明18号”项目手术医生,担负着中国流动手术车广西白内障患者复明手术任务,深入都安、岑溪、宁明、扶绥、环江等地,为白内障患者开展手术,期间共为3000多名白内障患者“复明”。
“每天在流动手术车上为群众做白内障手术,4分钟到5分钟一台手术,最多的一天做到60台”。陈洁说,“复明18号”项目手术对象,绝大多数是家庭生活困难的群众,他们大多数住在交通不便的大山里,信息闭塞,很多老一辈人思想观念里会认为“老了就看不见了,等着失明,在家里就是一个负担”。
但在他看来,随着“复明18号”项目流动手术车连年不断深入村镇社区,让越来越多群众正确认识白内障眼疾,并得到及时的医治,这是作为一名医生不忘初心、救死扶伤的责任。陈洁说得到群众认可,他深感责任之大,更坚定医者仁心的信念,脚踏实地作好老百姓心目中的“光明使者”。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3-29 09:45:0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