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古代评价一个大臣,一般都会从道德的角度来评价。由于司马懿及其后代篡夺了曹魏的江山,并且在撺掇的过程中,有过血腥的杀戮,甚至还杀掉了曹魏的皇帝。因此,司马懿在历史上的名声不太好,更别说喜欢他崇拜他了。
不过,随着现在我们对历史研究的深入,道德已经不是评价一个古人的唯一尺度。而且就算只是用道德来评价,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标准,也已经不是古代封建道德那一套。这样一来,我们就发现,司马懿实际上本身也很无辜,他之所以走到那一步,既有他主动的成分,也有他被逼的成分。司马懿的身上,其实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呢?
(司马懿画像)
一、忍耐。
历史上没有人有司马懿那样的忍耐功夫。
不过,说起来,司马懿之所以一定要忍,是因为他屡次受欺负。
从曹操开始,司马懿就受欺负了。司马懿本来不看好曹操,不想跟着曹操混,于是就装病不出山。但是曹操看上了司马懿的才干,一定要把他捞出来。不过,当曹操把司马懿捞出来以后,对司马懿又不是正面的评价。他说司马懿有“狼顾之相”,不会“久居人下”。因此对司马懿并不重视。几次打仗,司马懿给曹操提建议,虽然曹操也认为是好建议,但是他就是不用。
如果是韩信,你不用我的建议,我就走了。但是司马懿没有,他忍了下来。
曹操死后,看起来司马懿的机会来了。因为司马懿早早就看中了曹丕,跟随了曹丕。而且曹丕也把很多事情,交给他去办。但是实际上曹丕对司马懿并不信任。包括后来的曹叡,虽然他都是让司马懿帮他带兵打仗,其实他对司马懿也不信任。我们只需要看看他们在托孤的时候,给司马懿的排位就明白了。曹丕选了四个托孤大臣,司马懿排在最后一位。曹叡选了两个托孤大臣,也把司马懿排在最后一位。
最重要的事情让司马懿去干,但是在排位上却把司马懿排在最后,司马懿内心会怎么想呢?其实也正是因为这样一种状况,后来曹爽才会打击司马懿,想要夺他的权。
但是,无论曹家上下怎么对待自己,司马懿都不开腔,一直忍了过来。或者说一直往前熬。熬死了敌人,他就出头了。
(曹操画像)
二、分寸。
每个人在做事的时候,分寸的拿捏,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说司马懿做事很有分寸感,主要体现在他的打仗上。
司马懿无疑是曹魏最能打仗的那个人,他经常带兵出去打仗,为曹魏立下了汗马功劳。
不过,有人可能没有注意到,司马懿在打仗的时候,常常不会付诸全力,经常都是点到为止。也就是说,只要能够化解危机,就可以撤兵了。或者只要能够打一些小仗,就可以撤兵了。
比如在曹军和魏军对峙,而诸葛亮病死在五丈原的时候。照理说,这是曹魏一次很好的机会。但是司马懿却大肆表扬蜀军,认为蜀军纪律严明,不能硬打,也因此就撤军了。其实呢,也就是司马懿不愿意打仗。
司马懿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他首先是为了保证自己不打败仗。只有不打败仗,才不会交出兵权。其次是司马懿要让皇帝看到他的重要性。只有这样,同样的,司马懿才能保住自己手中的兵权。有了兵权,司马懿就有继续存在的资本。司马懿的这一点,可以说和诸葛亮如出一辙。
这就是司马懿分寸感的表现。
(诸葛亮画像)
三、条理。
我们说,司马懿是被各方力量逼迫而夺位的。
这个话有一定的道理,但并不完全对。实际上,司马懿虽然有被逼迫的成分,但也有他主动谋划,提前谋划的成分。如果司马懿没有提前谋划,他想要夺权,其实是不容易的。
就拿他曾经“阴养三千死士”(有些史料说是司马师干的。不过就算如此,显然也是司马懿的授意)来说,这就是司马懿有条有理规划的表现。还有司马懿在军队中的布局,他对两个儿子的培养,他在朝中拉拢的对象等等,都是他做事条理分明的表现。
司马懿把他夺权的事情,排演成了一场大戏。一步步铺排,层层递进,最终完美地实现了目标。
四、决断。
司马懿虽然做事谨慎,但是他也有决断的时候。
高平陵政变就是司马懿的一次大决断。因为这次决断,司马懿完全改变了曹魏的历史。当然了,这一次决断,也是司马懿之前暗中冷静铺排的结果。没有这种铺排,司马懿也做不到决断之后,完美成功。
总之,司马懿身上的优秀品质,实际上是比较多的。他还真的值得我们认真深入地研究学习。
(参考资料:《三国志》《魏略》《晋书》等)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8-11 22:45:1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