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提起历史中的“清官”,其实历朝历代有“奸臣”就会有“清官”;但是,如果问敢于为民做主的“清官”都有谁,这个问题恐怕要难住不少人。毕竟历史上的清官大多干的都是上升到国家存亡层次的“大事”,真正能做到“为民做主”的并不多;能切实做到“为民做主”,又耳熟能详的恐怕只有“包拯”一人了。毕竟在封建社会中,虽说历代皇帝都打着“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旗号,但真正能为民做主,打击权贵的“清官”还是为数不多的。
尽管“包拯”在正史中并非“日断阳案,夜断阴冤”,其实除了“牛舌案”有史实可证之外,其他的多为杜撰;但这也反映出了民间百姓对“青天老爷”的一种渴望。暂且把“包拯”列为清官的代表,其实在“包拯”之前,确确实实有这么一位“青天”,可能很多人马上就能想到——“狄仁杰”。
现在很多影视剧都称狄仁杰为“神探”,影视剧难免为了效果而杜撰,更有很多虚幻加工的成分;但狄仁杰一生的确断了不少案子,同时也为民间百姓做了不少“不畏权贵”的事情。狄仁杰一生官海沉浮,尤其是在“魏州”为官时,把过去的冤假错案统统翻出来,该平反的平反,该获刑的获刑;在封建社会中,民间百姓的要求并不高,能有“官”真正为民做主,那么老百姓就会对其感恩戴德。
正因如此,“魏州”百姓为感狄公厚德,为其建造了“生祠”。这里需要解释一下,所谓的“生祠”是指此人并没有死,但仍为其建造“祠堂”纪念;说白了,狄仁杰在百姓心目中已经成了“活神仙”,尽管人没死,却已享受香火膜拜的待遇。
其实在狄仁杰所在的唐朝,为遏制官员自我吹嘘,对建造“生祠”或立“功德碑”这样的形式主义,其规定是相当严格的;《唐律疏议》记载“诸在官长吏实无政迹辄立碑者,徒一年。”可以简单的理解成,没功德的官员,如果为其立碑,那么立碑者就要被判处一年徒刑;对此《日知录》中也有介绍“当日碑祠之难得。”说的就是唐朝时期“功德碑”、“祠堂”是很罕见的。
尽管唐朝对“祠堂”的规定很严格,但狄仁杰却是个例外;民间百姓不仅为狄仁杰修建了“祠堂”,而且还是在其尚在人间的情况下就已经建好了“生祠”。由此可证,狄仁杰在当时百姓心目中的地位是多么的高;同时唐朝同意为狄仁杰建“生祠”,也说明了朝廷对狄仁杰功绩的一种肯定。虽然狄仁杰一生为民,无论是民间还是朝廷中名声都很好,但生出的儿子却是个败类;这也最终导致了百姓为狄仁杰建“生祠”,后来又被百姓砸毁的后果。
狄仁杰膝下第三子“狄景晖”,此人虽是狄公血脉却没有继承其父身上的优点;当时“狄景晖”假借其父之名,为求一官半职不惜万金贿赂朝中奸人,后来终于在狄仁杰曾经的“魏州”落脚。对于“狄景晖”来说,“魏州”只是他“官途”中的一块垫脚石;因此“狄景晖”为了能继续有钱“买官”,不惜新立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一时对“魏州”百姓的剥削达到了极致。
“狄景晖”在剥削百姓的同时,对“魏州”政事不闻不问;一时间“魏州”豪强劣绅与“狄景晖”成了不折不扣的蛇鼠一窝,那就更别说“为民做主”云云了;甚至闹得冤案堆积如山,魏州百姓怨声载道。果然“狄景晖”的钱没有白花,后补了其他地区的“肥差”,从此离开“魏州”;“狄景晖”虽然走了,但狄仁杰的祠堂还在,百姓为发泄对“狄景晖”的怨恨,爱屋及乌,竟然怒砸“狄公祠”。
但“狄仁杰”的功德并没有被“魏州”百姓忘记,时间一久,当地百姓又重修了“狄公祠”。可是好久不长,安禄山和史思明又发动了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在这场浩劫中民间百姓为避战乱纷纷逃难,其中“魏州”也涌进了不少难民。结果“狄公祠”又被难民愤怒砸毁,原因仍旧是“狄景晖”四处为官时造下的恶果;“魏州”难民中多有被“狄景晖”迫害的人,怒砸“狄公祠”也在情理之中了,只可惜“狄公祠”就此再未修复。
可叹狄仁杰一生为民,人还尚在人间时,百姓就感其恩德修建了“生祠”;没想到狄公死后,一世英名却被亲儿子所毁。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4-25 16:45:09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