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张献忠屠川六万万,这个万万到底指的是多少?
淮下书生上期讲了,《明史》上面记载张献忠屠川六亿,这个不切实际的数据是《明史》为了美化清军,把锅甩给张献忠而搞出来的。
张献忠雕像
然而评论区,很多人为了洗白大清,对原文的“万万”提出了质疑,说这个“万万”代表的不是亿,是我硬要往亿上面靠。好,本期视频就你们曲解“万万”的三个谣言进行一一驳斥!
谣言一:说“万万”代表的是一个极大的数目,并不是亿。
万万的含义
首先,“万万”确实有极大的数目这个意思。《后汉书·隗嚣传》有:“饥馑之所夭,疾疫之所及,以万万计。”前蜀诗人贯休的《寿春节进》有:“粟赤千千窖,军雄万万儿。”《水浒传》形容西门庆:“万万贯钱财,开着个生药铺在县前。”
《后汉书·隗嚣传》里关于万万
这些“以万万计”或者“家资万万”指的确实是极大数目的意思,但他们有个共同点,就是不会再在前面加上具体的数字。
而《明史》里是六万万,前面有个具体数字六,这就不可能还是指极大数目了,难道是六个极大的数目?
其次,原句是“将卒以杀人多少叙功次,共杀男女六万万有奇。”这共字摆在前面,很明显后面跟着的是一个具体的数字结论!如果万万指的是极大的数目,这里就不会用共这个字。
《明史》原句
再者,你们注意六万万后面的有奇了吗?
有奇是什么意思,就是有余,多一点的意思。但凡你初中学过《核舟记》你就知道了,“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也就是说这个核舟长大约八分多一点,高大约两个黍子左右。不管是有奇还是许,都是配合具体数字使用的。
如果“万万”指的是极大的数目,后面就不会紧跟有奇。
核舟
最后我们以“万万”指极大数目来翻译一下原句,就是一共杀了男女六个极大的数目还多一点,你觉得通顺吗?
所以说,读书要认真,要结合上下文,要把心沉下去,为了强行洗白而望文生义、断章取义都是不行的。
谣言二:说“万万”代表的是十万,六万万指的是六十万。
首先,淮下书生上期也说了,明朝之前有四种不同的记数法:“以十万为亿,以百万为亿,以千万为亿,以万万为亿。”佛经和《太平御览》里也都有不同的解释,不同时期,亿的解释确实不一样的。
但是,但是来了,人家是“亿”的意思在不断变化,不是“万万”的意思在变化,你不能偷换概念啊,你是在心里先把万万和亿划了等号了,再来解释万万,这不是强行解释吗?
也就是说,你认为万万是十万的前提,首先要承认万万等于亿,但问题来了,你自己都承认万万等于亿了,还要我费什么劲解释呢?
是“亿”的意思在不断变化,不是“万万”的意思在变化
还有一个朋友名字里带有贝勒,是个清粉。他从网上复制了几句话,就说我没看过《太平御览》。你自己看过吗?你可能都不知道《太平御览》是类书,就相当于词典这样的工具书。全书一千卷,分五十五部,共约500万字。我是没本事去直接看完500万字的工具书,你可能比我牛。
《太平御览》
不过虽然我没全部看过,我可以现查啊。“十万谓之亿”这句话是来自于《风俗通》这部书,前面还有“十十谓之百,十百谓之千,十千谓之万”,都是前面的两个数相乘等于后面的,也就是变相证明了万万相乘等于亿,你是在帮我说话啊。
至于十万谓之亿,还是那句话,只能说明古今亿的含义在变化,而不是万万的含义在变化!
《风俗通》
其次,联系前文的一个数据,“坑成都民于中园。杀各卫籍军九十八万。”原文说张献忠一天不杀人就浑身难受,用各种方法去杀人,仅仅各卫籍军这一块,就杀了九十八万。后面总结总杀人数,如果变成了一共60万,你觉得逻辑通顺吗?你的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吗?
谣言三:说“万万”代表万,六万万指的是六万。
这个也可以拿解释谣言二的论点来解释。同时,如果张献忠只杀了六万,对的起“性狡谲,嗜杀,一日不杀人,辄悒悒不乐”这样的定义吗?前面描写了各种杀人手段,到各处杀人,最后总共杀了6万。这就好比前奏花了两小时,最后一分钟完事,对得起房费吗?
《明史》对张献忠的描述
另外,原来四川有900万人口,如果说他只杀了6万或者60万,而清军攻占整个四川后,四川绝无人烟,从而湖广填四川。那么这就等于说那消失的800多万是咱大清自己屠的,这不是自己打自己脸吗?我大清高风亮节,把屠杀的罪名全部揽在了自己头上,这不缺心眼吗?难道张廷玉和你一样是个老六?
以上三个谣言还只是根据原文上下文来解释的,而《后鉴录七卷》、《蜀记》、《寄园寄所寄》等著作,更是直接说出张献忠派出去屠杀的四路大军,每一路都杀了男、女各几千万,加起来正好是6亿多近7亿。这个你没法洗了吧?
《后鉴录七卷》
因此,原文“共杀男女六万万有奇”只能翻译为,一共杀了男女六亿多。当然了,还是那句话,不切实际的数据不过是《明史》为了美化清军,而把锅全部甩给张献忠罢了。你们觉得呢?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13 18:45:0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