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霍光,一个和伊尹并称于世的人,说他是忠臣,没问题,他从始至终都没有谋反的念头,因此,汉武帝临终前才让他做首辅大臣。说他是权臣,也没问题,他废立皇帝,昌邑王刘贺继位不久就被他废了,然后改立卫太子刘据之孙刘病已为帝,刘病己继位后,见到霍光就感觉压迫感很强,当换了张安世以后,刘病已才变得舒服多了,于是才有了“如芒在背”的典故。霍光这样的人,这样的做派,古往今来也没几个人了。最难得的是作为霍去病的弟弟,在巫蛊之祸中,霍光却能毫发无伤,这就已经是其他人望尘莫及的事情了。
有人可能会说,霍光的出身就已经无人可比了,他是霍去病的弟弟,试问谁有这样好的基础,它背后是卫霍一族,作为强大的支撑,他不发展谁发展呢?这么说只说对了一半,出身决定了起点,但还不是全部,影响一个人最后成就高低的,还有很多其他因素。身处高位之人,除了可获取更多的利益外,还要承担更大的风险,霍光在汉武帝身边待了几十年,从来没有犯过错误,要知道汉武帝这位皇帝可是不好伺候的,很多能臣干吏都被灭族了,而霍光却能做到独善其身,还被汉武帝高度认可,称为最后的托孤大臣之首,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霍光是霍去病同父异母弟,但他的性格和霍去病却截然不同,从某种意义上讲,霍光的性格更像卫青。低调和谦卑才是人最好的护身符,这个道理霍光是懂的,他亲眼看到了大将军卫青的善终,也看到了哥哥霍去病的无疾而终。处处锋芒毕露,不给他人留下机会,往往也就断绝了自己的退路,霍去病就是个从来不给自己留退路的人,当他刚出世,和将校们一起讨论兵法的时候,他不屑地说:“法无定法,兵无定势,用兵要讲究兵贵神速,讲究出其不意,哪能按照兵法来呢?处处按照兵法说的来,无非是书呆子,就算侥幸打了几次胜仗,也是无能之将!”
当李广标榜自己爱兵如子,和士兵们亲如兄弟的时候,霍去病又说:“部队需要的是铁的纪律,士兵们跟随我们奋战,是为了得到功名利禄,而不是为了交朋友,认哥哥,就算你和他们亲如兄弟,打不了胜仗就是无能之将,不能让他们加官进爵就是无用之人!”李广说:“年轻人年轻气盛,但战场上的事情瞬息万变,可不是光靠嘴就行的!”眼看两个人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大将军卫青想出面做和事佬,可他还没张嘴说话,汉武帝就说话了,也为这件事画上了终止符。“年轻人有气势,有想法,有胆量,这很好!汉军就是需要这样的年轻人以壮声色,时代在变,对匈奴也要有个新的战法!”李广只好闭上嘴巴不说话,就算他是个粗人,也看得出汉武帝是站在霍去病一边,来打压他这个老同志的,按照汉武帝说话的这个调子,何况是他,就连卫青也包含在内。
看着汉武帝重用霍去病,还打压自己,卫青并不介意,毕竟霍去病也是卫霍一族之人,他飞黄腾达了,对于卫霍一族,对太子刘据并不是什么坏事!因此,尽管卫青府上门可罗雀,原来的那些宾客们纷纷转投到霍去病的门下,但卫青的心中不怒反喜,当平阳公主抱怨时,卫青说:“去病也是自家孩子,谁得势不是好事呢?”李广一辈子都没有封侯,但他的儿子李敢跟随在霍去病身边,是霍去病手下的得利将校,因功被封为关内侯,因此说人的能力只是一方面,跟对人很重要!
在漠北之战中,跟随卫青出战的李广,因为迷路贻误战机,被汉武帝问责。李广不堪其辱,按他自己的说法,我李广打了一辈子仗,到头来,还要受这些刀笔小吏的苛责,这个气我不再受了,因此,他选择了自杀。当他的死讯传来,卫青是有些内疚的,毕竟是自己的部下,又是军中的老将,自己这个主帅,怎么也要替他说上两句好话的,可李广的自杀,让他没有了这个机会。同时李广之子李敢,也对卫青恨之入骨,他认为是卫青间接害死了自己的父亲。于是不久后,李敢闯到了大将军卫青府上,不容分说,对卫青挥拳就打,把卫青打成了重伤,如果不是左右护卫将他拿下,恐怕卫青就要死在李敢手里。当左右护卫要将李敢就地正法时,卫青大声制止了他们,“不要伤他,让他走,这事对任何人都不要提起,就当没发生过!否则以军法论处!”
卫青的低调处置,是因为他看到了背后的厉害,李敢是霍去病的手下,他是不是霍去病派来的呢?这是平阳公主的疑问,卫青摇了摇头,“去病这孩子年轻气盛,但还不至于派人对我下手,军法如山,李敢作为职业军人,就算因为父亲之死而迁怒于我,也断然不敢贸然到大将军府上来行凶,他这样做就是为了激怒我,甚至以性命为代价,挑起我和去病之间的争斗,你好好想想,如果这目的达成,谁会是最大的获利者呢?”卫青选择了隐忍,但这件事却传到了霍去病的耳朵里,不久后一次上林苑的狩猎中,霍去病射杀了李敢,汉武帝知道后,对外宣称李敢是被野鹿的犄角所杀,替霍去病遮掩下来。
“刀子并不一定要非常锋利,只要能用就行,太锋利的刀子,往往会伤害他的主人!”霍去病的死,一直是一个谜,对于他的英年早逝,史书里并没有太详细的记载,知道的是霍去病去世后,大将军卫青更加的低调,而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则横空出世,贰师将军也开始名扬天下,与此同时,汉武帝也启用了李广之孙李陵,可以说,汉武帝对汉军的将领,进行了一次重新洗牌。作为伟大的帝王,他的每一个动作都不是多余的,背后都有其政治目的,将卫霍边缘化,扶植新的势力,就是他要达到的目的。对于汉武帝而言,外戚一直是他心头的痛,窦婴、田蚡、窦太后、长公主、陈阿娇,一个个名字如同梦魇,都曾令汉武帝寝食难安。
这一切都被霍光都看在眼里,于是他主动和卫霍划清了界限,不论是在朝堂还是在厅堂,都看不到他和卫霍有任何联系,就算对太子刘据,他的态度也是那种不温不火的状态,一切以汉武帝是从。博士狄山反对汉武帝对匈奴用兵,而提倡和亲,他是太子刘据的人,汉武帝没给面子,把他派到了边疆去做守卫,不久狄山便被匈奴的骑兵砍掉了脑袋。汉武帝还“特意”安排霍光把狄山的遗物,和自己的一句话,转达给太子刘据。霍光对刘据:“陛下让臣转述八个字给太子。”“那八个字?””“腐儒无能,夸夸其谈!”当刘据还想继续问些什么时,霍光早已回去向汉武帝复命,在霍光看来,这是汉武帝对他的一次考验。
霍光在汉武帝身边几十年,天天耳提面命,他的进步很快,察言观色,分析时局的能力,也与日俱增,但他不显山不露水,就算有看法,也不会说在当面。以至于很多朝臣不理解,霍光这样的人,为什么会被汉武帝信任?“那是因为霍光的谨慎,不是你所能想象,他上朝子的路线,从来不会改变,而且步子分毫不差,就凭这一点,就没有其他人能够做到!”
当刘弗陵出生后,汉武帝对这个小儿子十分的宠爱,于是在某些人的授意下,江充、苏文等人,便开始推波助澜。对于这些事霍光看在眼里,但并没有点破,因为汉武帝的态度并不明朗,他不知道自己该采取怎样的行动。大将军卫青去世前,汉武帝曾安抚卫青,对他说:“太子刘据是守成之君的最佳人选,除太子之外,没有人可以继承大汉天下!你替我转告子夫和刘据,不要受人蛊惑、心生恐惧!”领导越是告诉你不要多想,他会对你好的,他还是信任你的,你还是个好同志,实际上就意味着他要对你下手了。说这些话无非是为了麻痹你,让你放下所有戒备,去接受他为你安排的最终的命运。
霍光能做什么呢?当巫蛊之祸发生时,卫霍的最终命运,就已经划上了句号,霍光掺合进去,不过是做炮灰,没有任何价值的牺牲罢了。因此,他除了让手下丙吉去把刘据之孙刘病已保护起来之外,就没做任何事情。甚至可以说在巫蛊之祸中,霍光也跑前跑后,替汉武帝立下了大功,在这种紧要关头,霍光选择先保住自己,而不是像刘据一样的奋力一击,更不是选择像任安那样的犹豫不决。霍光了解汉武帝的脾气,汉武帝在气头上,任何人的话他都听不进去,此时替卫霍说话,就会被视为卫霍一党,而加以无情的诛杀,只有等到事情有所缓和,才能有所作为。
伴随着刘据的死,李广利和刘屈髦的阴谋也浮上了水面,他们密谋串联,企图拥立昌邑王继位的计划,都被汉武帝安排的耳目探知。“简直是丧心病狂,这些人不仅害死了我的儿子,还有士兵们的鲜血,去换取他们的功名!该杀!”随着刘屈髦的死和李广利的叛逃,汉武帝开始反思,自己在巫蛊之祸中,是不是做的太过,太子刘据是否死的太冤。这个时候,百官们纷纷上奏折,替太子刘据申冤,但霍光还是按兵不动。
他只是把小吏田千秋的折子,送到汉武帝眼前,并说:“陛下,大臣们多是为太子申冤的奏折,但并无新意,只有小吏田千秋的奏折,似乎说出了要害!”“他怎么说?”“田千秋说太子居于正位,迟早是皇帝,根本没有造反的必要,因此,说太子造反,纯粹是子虚乌有的诬陷!”汉武帝点了点头,没有说什么,在心里已经认同的田千秋的说辞。
针对巫蛊之祸中,那些“功臣们”的清洗行动开始了,这次行动很彻底,凡是当初对卫霍不利的人,全都被铲除干净。这次的霍光也坚决贯彻汉武帝的命令,并在执行过程中,丝毫不打折扣。当汉武帝命人画了一幅周公辅政的画,并让霍光看的时候,霍光表面上说自己看不懂,心里却已经知道了一切。如果不是自己隐忍,怎么能有这样的结果?霍光、上官桀,金日䃅、桑弘羊,这是汉武帝为刘弗陵安排的四位辅政大臣,金日䃅早逝,上官桀和桑弘羊,在谋逆案中,一起灰飞烟灭。
大汉帝国的权力,被牢牢的掌控在了霍光一个人的手里,刘弗陵去世,昌邑王刘贺继位后又被废,刘据的孙子刘病已,就像天选之子一样,再次登上了九五至尊,而站在他背后的就是霍光。表面上看,“巫蛊之祸”令卫霍一族灰飞烟灭,实际上说到底,还是卫霍得了最终的胜利,因为他们培养了一个关键人物,那就是霍光!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9-10 08: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