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相信很多人都分不清古代皇帝的尊号,谥号,庙号,年号,更不用说哪个代表什么意思?哪个更高级啦?今天小编就来和大家聊一聊这个话题。其中有很多有意思的地方,甚至我们都能从中看出某个皇帝的心胸脾性来!
四个号分别代表什么?
首先来说年号。顾名思义,年号就是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有君主拟定,所以没有好坏之别。
年号的首创者是汉武帝,他在继位的第二年就使用了历史上第一个年号——建元。
汉武帝
汉武帝之后,基本上每个皇帝,都有属于自己的年号。而且大多数皇帝都不止一个年号,有的年号甚至有十几个,比如武则天有18个年号,是中国历史上使用年号最多的帝王,而排名第二的正是她的丈夫——唐高宗李治,他有14个年号。
武则天与唐高宗
不过,比较特殊的是清朝皇帝,他们一生都只用一个年号,所以我们一般用年号称呼清朝皇帝。比如雍正、乾隆、嘉庆等,这些都是他们的年号。
其次再来说谥号。谥号是干什么的呢?谥号就是一个人死后,用一两个字或十几个字对人的一生做一个概括性的评价,算是盖棺定论。当然这个人首先要有很高的地位,平头百姓自然是没有的,一般只有皇帝、皇后以及诸侯大臣等社会地位相对较高人物才有。
谥号最早出现在西周早期,除了秦始皇认为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因而秦帝没有谥号外,其他封建王朝的每个皇帝都有谥号,谥号一般都是由下一任皇帝给出,所以亡国之君一般也没有谥号,除非后继王朝给出。
秦始皇
谥号有好有坏有平谥,但因为都是子孙给祖宗评谥,所以除了亡国之君,一般都不会给恶谥,最多给个平谥。比如像文、武、明、睿、康、景、庄、宣等都是褒谥,惠、怀、思、愍等算是平谥,厉、灵、炀等明显就是恶谥了。
比较特别的就是孙权了,他的谥号是“大”,以孙权的功业来看,这应该是个褒谥,不过历史上仅此一例,看来后人也有点拿不准。
孙权
至于尊号,就没有什么好说的了,因为尊号很多时候都是皇帝在位时所上,所以纯粹属于下面人给皇帝拍马屁的时候用的,无关评价,可有可无。比如李隆基在位时,先后六次加尊号,而且一次比一次长,最初是八字的“开元圣文神武皇帝”,最后是十四字的“开元天地大宝圣文神武孝德证道皇帝”,真是尊号有多长,脸皮就有多厚。
李隆基
最后是庙号,也是本文想聊的重点。
庙号就是帝王驾崩后在太庙里立室奉祀时追尊的名号,帝王死后一般都会建造专属的家庙祭祀。按照周礼,天子七庙,也就是天子也只敬七代祖先。
但这七代祖先并不是最近的、顺延的七代,而是有“最高”庙号的七代祖先,没有庙号的,到了一定时间就“亲尽宜毁”,不再保留他的庙,而是把他的神主附在别的庙里。所以一个帝王有没有庙号、庙号的高低都是非常重要的,嘉靖皇帝把朱棣的庙号“太宗”改为“成祖”就是为了给他的老爹在太庙里腾一个位置。
嘉靖
庙号开始于商朝,但是它被固定下来却是在汉朝。在汉朝早期,庙号是一个比较稀罕的东西。只有对于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才会被追加庙号,当时庙号也比较简单只有四种:创基立业曰“太”、功高者曰“高”、世代祭祀曰“世”、中兴者曰“中”,并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给予祖或宗的称号,比如开国君主一般称“祖”,治理国家杰出有德的称为“宗”。
所以,如果按照这个标准,很多帝王是没有庙号的,而这个标准在汉朝是执行得最好的。像“文景之治”的汉景帝刘启都没有庙号。
谥号、庙号都是后世皇帝给前任皇帝追加的,有评价的功用,但从唐代以后,几乎所有后人接位的皇帝子孙都会给父祖上美谥,所以谥号逐渐失去了评价的功用,庙号就成了唯一能给帝王盖棺论定的称号。
下面,小编就和大家一块来盘点一下各朝代庙号!看看谁的庙号更高级?各朝代庙号之争都有那些有趣的故事。比如李隆基为什么被称为唐元宗?英宗、代宗哪个庙号更好?朱由崧为何要给朱祁钰上比英宗更好的庙号代宗?
庙号的高低贵贱
一般来说,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一般来说“祖”的档次比“宗”更高些。太祖、高祖开国立业;太宗发扬光大;世祖、圣祖、成祖重新打天下;因此这个“祖”和欧洲尊某皇帝为大帝一样,一定要有特殊的功绩才行。
太庙
而且庙号的选字虽然不参照谥法,但也有褒贬之意。除了上述说过的五祖以外,太宗代表发扬光大;高宗代表着朝代由盛转衰;世宗有守成令主的美誉,但也指世系传承发生偏移;仁宗、孝宗、睿宗乃仁爱孝顺的贤主;圣宗是中兴之主;哲宗、兴宗、成宗、显宗是守成之君;肃宗有中兴意愿却没有成功,有心无力;宪宗、宣宗、景宗有功有过;玄宗、真宗、理宗、道宗等好玄虚;武宗偏好武力;宁宗、德宗、文宗过于懦弱;度宗、定宗、顺宗仅是过渡君主;惠宗治国无方,江山残破;光宗、熹宗昏庸腐朽;哀宗、思宗则应用于较为悲情的亡国之君。
所以,如果把庙号按照高低贵贱来排序的话,应该是太祖=高祖>世祖=圣祖=成祖>太宗>高宗>世宗>仁宗=孝宗=睿宗=圣宗>哲宗=兴宗=成宗=显宗>肃宗>宪宗=宣宗=景宗>玄宗=真宗=理宗=道宗>武宗>宁宗=德宗=文宗>度宗=定宗=顺宗>惠宗>哀宗=思宗>光宗=熹宗。
当然还有其他的一些庙号,比如端宗、裕宗、艺宗、襄宗等,都属于平号,这里就不再一一列举了。
这里特别要说一下“代宗”和“英宗”这两个庙号。
历史上一共就出现了两个代宗,一个是唐代宗李豫,一个是明代宗朱祁钰。
其实,代宗是世宗的代称,属于比较好的庙号。最开始出现时,是为了表彰李豫平定安史之乱,对大唐有再造之功,因此给李豫上庙号为“世宗”,但为了避讳李世民的“世”字而用“代宗”代替(因为世代世代,意义差不多)。
唐代宗李豫
而朱祁钰的“代宗”纯属是上庙号的人不学无术,张冠李戴了。
朱祁钰死后,朱祁镇因为被兄弟锁在南宫七年,所以不但给了朱祁钰一个恶谥——“戾”,还连个庙号都没给,直到南明时期的明安宗朱由崧才给朱祁钰上庙号代宗,朱由崧上代宗的意思是“曾代替朱祁镇做皇帝”,完全不知道代宗的本意,明末学者王夫之就批评过,给朱祁钰弄个代宗庙号的人,纯属不学无术,“代宗犹言世宗,近人欲以加景皇帝,其不学如此。”其实代宗等于世宗,而明朝已经有世宗了,就是嘉靖帝。(朱祁钰在嘉靖前面,但是他的庙号是明末才追授的)。
朱祁钰
再说英宗,仅从字面意思来看,有点英明神武的意思。其实英宗并不是什么褒奖之词,它也算不上一个好的庙号,有点明褒实贬的意思。《说文解字》对英是这样解释的:“英,草荣而不实者”,就是有点华而不实,比如宋英宗赵曙、元英宗孛儿只斤·硕德八剌等都是历史上的平平之君,没有什么功绩。
所以,说起来,朱祁钰的庙号实际要比朱祁镇的庙号强出不少,不知道朱祁镇地下有知,不知道后悔不后悔没有给朱祁钰上庙号。
朱祁镇与朱祁钰
各朝代庙号
汉朝:
两汉共有二十三位皇帝,有庙号的只有十三位,两祖十一宗。比如汉文帝刘恒是“太宗孝文皇帝”、刘彻是“世宗孝武皇帝”,也就是说汉文帝也可称为汉太宗,汉武帝称为汉世宗。
其中比较可惜的是汉景帝刘启竟然没有庙号,而东汉后期的汉和帝、汉安帝、汉顺帝、汉桓帝虽然只能算是中平之君,但却有庙号。看来,庙号在东汉时就有泛滥的趋势。
不过,东汉的这个随意降低标准的做法连董卓都看不下去了。当时身为相国的董卓认为汉和帝以后的皇帝不但没有功劳,过失还一大堆,根本不配称宗祭祀,于是在他当政时期把他们的庙号全部取消了,只保留了真正有功绩的九位皇帝的庙号。
董卓
乱臣贼子董卓以擅权而闻名,想不到对礼制还这么有“正义感”。可见早期的谥号还是很公正的,就算是皇帝也只有干得好才有庙号。
魏晋南北朝:
曹魏一共有六位皇帝,却有三代庙号相继称祖,也是相当奇葩,他们是:魏太祖曹操、魏世祖曹丕、魏烈祖曹叡,即所谓“曹氏三祖”是也。
也就是从曹魏开始,“祖”的庙号开始泛滥,明末清初顾炎武在《日知录·除去祖宗庙谥》中批评到:“称祖之滥,始于曹魏之三祖”。
比较有意思的是,曹魏还开了一个先例,就是皇帝生前就迫不及待地给自己上庙号。他就是魏明帝曹睿。据《三国志·魏书》记载,公元237年,有大臣向曹叡上奏:“武皇帝拨乱反正,为魏太祖,乐用武始之舞;文皇帝应天受命,为魏高祖,乐用咸熙之舞;帝制作兴治,为魏烈祖,乐用章斌之舞。”曹叡当即表示认可,于是曹叡的烈祖之庙号就由曹睿自己拍板定下了。
魏明帝曹睿
两晋共有十五帝,却有八位皇帝有庙号,西晋一位——晋世祖司马炎,东晋有七位,几乎所有的东晋皇帝都有庙号,而且更有意思的是在位仅有八个月的简文帝司马昱庙号竟然是太宗,而他前面的几位皇帝的庙号仅是宁宗、孝宗、显宗,可见称宗之滥,始于东晋,而且还不依常规,太宗竟然落于宁宗、孝宗之后。
到了南北朝时期,庙号的滥用更是达到了一个无以言表的地步,比如南朝刘宋就搞了高祖、太祖、世祖三个庙号;齐、梁、陈则各搞了两个祖。北魏最厉害,一下子就有四个祖。最离谱的是,就连割据一隅的胡人的前燕、后秦、后赵等蕞尔小国的君主也几乎人人称祖。
隋唐
隋朝就不用多说了,天子七庙,就算加上隋文帝加封的几位先祖,也凑不够七人之数。
不过有意思的是,隋文帝的庙号为高祖,而隋炀帝也有庙号,为世祖(杨广之孙越王杨侗追谥的),可见庙号已经不能真实的体现世人对一个皇帝的评价了。
隋炀帝
到了唐代,庙号滥情尤甚——是皇帝都有庙号了。清人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三祖》中称:“自李唐始无代不称宗,其滥斯极。除一祖之外,其余诸帝,不问有功与否,莫不称宗。”
其中比较特别的是武周皇帝武氏,退位还政于李氏后,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去世后遗诏省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这也是后世称之“武则天”的由来。
武则天
还有李隆基,他的庙号原本是“玄宗”,后世却很多时候称之为“唐明皇”、“唐元宗”,原来李隆基在历史上的称呼是一波三折。
李隆基的完整谥号是“唐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简称为“唐明皇”。李隆基去世后,有些文人将其称为“唐明皇”,但主流的称呼还是“唐玄宗”。然而在北宋真宗时,赵玄朗被赵恒追尊为自己的祖宗,所以“玄”就成为了避讳字,宋朝人就用“元”字代替“玄”字,“唐玄宗”就被写成了“唐元宗”。
可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中主李璟的庙号就是“唐元宗”,而南唐是被北宋灭亡的。所以,在宋朝提“唐元宗”就有点麻烦和尴尬,因此宋人也基本放弃了“元宗”这个代称,转而用谥号的简称“唐明皇”来称呼李隆基。因此这个称呼一直延续到了明朝。
李隆基
明朝一直称呼李隆基为“唐玄宗”,直到清朝康熙年间,因为康熙帝名玄烨,“玄”字再次成为避讳字。清朝的“文字狱”更是远胜宋朝,导致文人学者再次将李隆基称为“唐明皇”和“唐元宗”。比如李隆基泰陵前的清代陕西巡抚毕沅在其墓碑上题写的就是“唐元宗泰陵”。
这就是李隆基有玄宗、元宗、明皇三个称呼的始末。
五代十国及两宋
五代十国同南北朝一样也是“城头变幻大王旗”,天下更易五代九姓十四帝,所以庙号也是烂大街一样的存在,毫无含金量。比如后梁朱温、后唐李克用、后周郭威等为太祖,而后晋儿皇帝石敬瑭、后汉刘知远等为高祖。
唯独五代十国的后唐因为标榜是大唐正朔传承,开国皇帝李存勖庙号不称祖,而为庄宗。
两宋共有18帝,除了最后一位宋幼主赵昺外,其他都有庙号,就连亡国之君徽钦二宗都有庙号。
其中可以一说的是开创南宋基业的赵构并没有像东汉开国皇帝刘秀那样,上“祖”的庙号,而只是“高宗”。这也许是因为赵构与宋徽宗的血缘关系太近,不利于称祖单独立庙祭祀,亦或者是因为他的继任宋孝宗对于赵构的绥靖主义很有意见,从孝宗平反岳飞冤案、启用主战派、主持北伐,锐意收复中原,或许能佐证一二。
赵构与岳飞
元明清
元朝有2祖16宗,成吉思汗为太祖,忽必烈为世祖。
明朝有2祖20宗,包括太子朱标的兴宗和南明四帝的安宗、绍宗、文宗、昭宗。
其中朱棣有两个庙号,一个是朱高炽上的庙号——太宗,还有一个是嘉靖帝上的庙号——成祖。“成祖”也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庙号,以此赞扬朱棣开创了小宗继承大统的先河。
朱棣
朱由检甚至有毅宗、威宗、怀宗和思宗四个庙号,其中思宗是由南明福王(朱由崧)所加,有思念之义;后来又嫌思字不美,改为毅宗。隆武帝即位后,又改为威宗。怀宗是吴三桂反清时所加。民国时,崇祯帝的庙号被固定下来为明思宗。
清朝比较奇葩,一共有3祖9宗。更可笑的是,6岁继位,24岁就去世的福临竟然敢称世祖,而且三祖之间还夹了一个宗,就是满清入主中原功劳最大的清成宗多尔衮。你说多尔衮尴尬不尴尬?真不如篡位来得实在。
多尔衮
还有比较有意思的一点,就是乾隆驾崩前留下遗命,“庙号毋庸称祖”,也就是叮嘱嘉庆及众臣工千万不要给他加上“祖”的庙号,称“宗”即可。
其实乾隆是自作多情了,他压根也不够称“祖”的资质,还大言不惭的叮嘱嘉庆,真不知这是哪来的自信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01 06: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