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诸葛亮在世的时候为何不早早清除黄皓,以免后患呢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5-19 20:57: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黄皓是蜀汉灭亡的罪魁祸首。他在刘禅当政时,把持朝政,排除异己,将蜀汉政权搞得一片混乱。他和姜维不睦,想要他的党羽顶替姜维,使得姜维只得带领蜀军去沓中避祸。在姜维建议加强汉中的防御时,黄皓将这件事搁置了下来,直接导致了魏军进入汉中。那么,像黄皓这样祸国殃民的人物,诸葛亮在世的时候为何不早早清除他,以免后患呢?

诸葛亮在世的时候为何不早早清除黄皓,以免后患呢

一、诸葛亮在世的时候,黄皓绝无出头之日。

刘禅的一生十分坎坷,自从出生他就承担了太多的苦难。在长坂坡之战的时候,刘备只顾自己逃生,丢下了年幼的刘禅。是赵云在乱军之中救出了刘禅,才让他捡了一条性命。在孙夫人回东吴娘家的时候,刘禅又差点被她带走,作为换回荆州的人质。又是赵云、张飞拦江堵截,把他救回。

可以说,刘禅从小就被大家寄托了太多的希望。诸葛亮对他悉心教导,为了他将来能够顺利继位,甚至劝刘备杀死了刚猛难制的养子刘封。不过刘备对刘禅的本性还是看得十分清楚的,他在临去世前给刘禅的遗嘱,没有多说什么治国的大道理,而是教导他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只是希望他能够不犯错误,做一个守成之君。

诸葛亮在世的时候为何不早早清除黄皓,以免后患呢

刘备在白帝城托孤,将蜀汉江山交付给了诸葛亮。为了让诸葛亮尽心竭力地效劳,刘备甚至说出了让诸葛亮自取的话来。诸葛亮因此感激涕零,发誓要竭尽股肱之力,为蜀汉江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备让刘禅把诸葛亮作为父亲一样看待,一切政令听从诸葛亮的安排。

在诸葛亮执政期间,刘禅与诸葛亮配合得十分默契。刘禅只管祭祀这样的国家大事,其他的具体军政事务都交给诸葛亮处理。在诸葛亮发动北伐时,他长年驻扎汉中,在军旅中生活。可即便如此,诸葛亮对于后方的稳定依然十分重视。

诸葛亮在世的时候为何不早早清除黄皓,以免后患呢

这是因为后方的稳定,是他北伐胜利的基础。为了防止他不在成都期间发生变故,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就对后方的政体进行了安排。他不但向刘禅推荐安排了一大批人员,还郑重地提出“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这样,诸葛亮就把军政大权收归自己府中,刘禅只不过是名义上的君主罢了。不过也正是由于刘禅的全力支持,诸葛亮得以施展抱负,在有生之年对曹魏发动了五次北伐,打得曹魏闻风丧胆。后人评价刘禅说,在诸葛亮辅佐下,他成为了一位“循理之君”。

诸葛亮在世的时候为何不早早清除黄皓,以免后患呢

诸葛亮作为传统的知识分子,对那场给东汉带来灭顶之灾的“党锢之祸”记忆犹新。在他回忆与刘备讨论那场动乱时,把原因归结为皇帝宠信宦官。因此,刘备和诸葛亮对于宦官乱政十分痛恨。我们可以想象,在诸葛亮在世的时候,刘禅身边的那些宦官根本就不敢出头,他们跟随着刘禅循规蹈矩。

而且诸葛亮十分防微杜渐,身在前线,依然对蜀汉政权有着强大的控制力。刘禅趁诸葛亮在外地,借官员的家眷节日进宫看望皇后的机会,留刘琰的妻子在宫中一段时间。这让刘琰产生了怀疑,殴打侮辱自己的妻子。官府因此抓捕刘琰,并处死了他,节日命妇入宫的习俗也因之取消。

诸葛亮在世的时候为何不早早清除黄皓,以免后患呢

杀死一位高官,必然要经过诸葛亮的同意。从刘琰事件,我们可知诸葛亮对政局的管控能力是何等之强。在这种情况下,黄皓这些宦官本来就被诸葛亮和他的部下另眼看待,要是想出头乱政,只能是死路一条。因此对于当时的蜀汉政权,根本就找不到他们乱政的迹象。诸葛亮就算是想要对他们下手,也找不到任何借口,黄皓之流这才留下了一条性命。

二、黄皓的出现,是因为刘禅的需要。

其实,宦官专权并不是他们有多么强的能力,而是他们背后的主子是皇帝。在诸葛亮的时代,刘禅只是一个名义上的君主,实权控制在诸葛亮的手中。那些宦官都是依附在刘禅的身边,跟随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想要乱政也无能为力。

诸葛亮在世的时候为何不早早清除黄皓,以免后患呢

等到诸葛亮去世后,诸葛亮的幕府政策就开始削弱,刘禅也开始想要得到自己应得的权力。不过诸葛亮在去世前,对后事进行了周密的安排,保证了他的政策延续。诸葛亮将蒋琬、费祎定为继承人,定下了休养生息的国策。为了蜀汉的长治久安,诸葛亮甚至不惜处置了魏延、杨仪两个不听吩咐的人。

在蒋琬、费祎时期,刘禅的君权在慢慢增长。尤其是费祎的离奇死亡,使得刘禅亲政成为可能。也正是在刘禅的支持下,久久遭到压制的姜维才得以发动北伐。姜维只不过是大将军,如果没有刘禅的支持,他根本连军事行动的后勤问题都无法解决。从这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刘禅内心的那种父辈理想在闪光。

诸葛亮在世的时候为何不早早清除黄皓,以免后患呢

但是刘禅亲政是很困难的,诸葛亮留下的幕府制度是一种极大的困扰。那些老臣并不完全听从刘禅的指挥,在很多场合都是在指手画脚。刘禅最终只得走上了东汉的老路,那就是重新起用宦官来牵制其他的政治势力。黄皓的出现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的应运而生。

其实,刘禅的心里也十分明白,黄皓只是他手中的工具,并不能左右刘禅的行动。比如说黄皓想要用亲信代替姜维,就被刘禅否决了。直到蜀汉灭亡,姜维一直都是大将军。而姜维要求除掉黄皓,刘禅也没有答应。他还出面调停,让黄皓到姜维那里请罪。

诸葛亮在世的时候为何不早早清除黄皓,以免后患呢

实际上,姜维和黄皓是刘禅政权的两个车轮,刘禅对他们的态度是缺一不可。这一点很多人都看了出来。在绵竹之战的时候,诸葛瞻就说自己外不能辖制姜维,内不能除掉黄皓,是蜀汉的罪人。因此,黄皓的出头是刘禅刻意营造的结果,这是蜀汉政权的特殊性造成的。

诸葛亮正是造成这种特殊性的人,他的幕府制度在自己活着的时候能够发挥作用,但是终究不是长久之计。他指定的继承人一旦去世,这个制度无可避免地要走向消亡。当刘禅接过蜀汉的政权后,面临的是一个处处混乱的摊子,他只得培养自己的亲信稳定政局。黄皓得起用也是刘禅的权宜之计,这一切是诸葛亮生前也想不到的事。

诸葛亮在世的时候为何不早早清除黄皓,以免后患呢

结语:

在刘禅时期,蜀汉政局陷入了混乱,大家公认的原因之一就是刘禅重用宦官黄皓。黄皓压制人才,任用亲信,破坏姜维的军事计划,让魏军轻易地灭亡了蜀汉。这样祸国殃民的人,如果诸葛亮在世肯定会杀了他。但是在诸葛亮的时代,权力集中在诸葛亮的幕府之中,跟随刘禅的黄皓等人只能小心谨慎,根本不敢做一点出格的事。

等到了刘禅亲政的时候,诸葛亮留下的体制出现了崩塌。刘禅面对无法驾驭的政局,只能另起炉灶。他在军事上刘禅倚重姜维,可是在政治上他就没有可倚重的人了。刘禅没有他父亲的识人用人的能力,无法选拔任用人才。为此他只得从身边的宦官中挑选信得过的人,黄皓的出现就成为了必然。这时诸葛亮早已去世,对此局面他根本就没法想到,也就无法预做准备了。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19 23: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蜀汉死得最冤的大将,因能力太强被诸葛亮杀掉以绝后患
蜀汉死得最冤的两员大将,皆因能力太强,被诸葛亮杀掉以绝后患!这两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性格刚烈,能力还很强,诸葛亮害怕日后无人能够驾驭,于是将他们残忍的杀害。诸葛亮作为蜀汉
2023-06-06 11:41:00
诸葛亮:揭秘他因私心所犯下的四大错
...—《后出师表》正史中,甚至是《三国演义》的记叙中,诸葛亮料事如神、运筹帷幄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他也为刘禅乃至整个蜀国可谓是尽心尽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出师表》就是他对蜀
2024-02-26 13:02:00
白帝城托孤时,刘备为何不杀诸葛亮
刘备临死前对诸葛亮的一番叮嘱,至今让很多人想不明白,对于诸葛亮这么有才华的一个人,刘备死时,为何不杀掉他以绝后患,反而让他“取而代之”,难道刘备不怕诸葛亮杀掉懦弱的刘禅,自己称帝
2023-06-25 20:34:00
罗贯中为什么要写司马懿受困上方谷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几乎是万能的一个人物。作为蜀国的灵魂人物,诸葛亮把蜀国君主刘备的光环掩盖过去了,犹如蜀国是诸葛亮一手撑起来一样。除了小说诸葛亮的形象之外,历史上
2024-05-11 20:21:00
曹操早就猜忌司马懿,为何不将他除掉以绝后患?
司马懿在战场上对阵诸葛亮时,可以说是出工不出力,完全是在虚与委蛇,连空空的城池都放着不攻,还在那里大呼小叫,说是城里有埋伏。那么问题就来了,杀人如麻的曹操,为何在临终之前不把这个
2023-04-25 15:15:00
说起魏延和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魏延是能拿下长沙的主要功臣,当魏延被带到刘备面前的时候,一旁的诸葛亮都还等众人反应过来,就下令刀斧手推下去斩之,刘备都吓一跳,问道:“魏延乃有功
2024-05-25 10:38:00
司马懿与诸葛亮:后代命运大相径庭
...是溺爱造成的,也有的是先天不足。三国时期的司马懿和诸葛亮几乎算得上是旗鼓相当的对手,但是他们的后代差距十分明显。龙生九子,子子不同。司马懿有九个儿子。公元208年,司马懿的嫡
2024-03-06 02:41:00
熟读《三国演义》,我们不得不承认,其中的诸葛亮,几乎是一个神人,抛开他智计超群,能言善辩不谈,单说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又精通奇门遁甲之术,这一点很少有人能与之比肩。凭借这一点,
2023-03-13 15:24:00
孔明北伐的真实目的是什么
...国中最弱小的一个,是最没有机会统一天下的一方,结果诸葛亮却屡次北伐,宣称要王业不偏安,要逐鹿中原,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诸葛亮如此聪明,为何要执意北伐呢?最弱小的蜀汉事实上,
2023-11-02 20:02: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