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这种复古布料来自西周?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1-28 16:09:00 来源:杭州网

这种复古布料来自西周?

近日,博主“以图说史”在社交平台晒出两张图片。图片当中是红绿色的织物,第一张图还配有“红绿格纹斜褐,西周,哈密市五堡墓地出土”的字样。

“以图说史”还提到:“你没看错,是西周,不是美式复古。来自千年前的织物,出土于中国新疆。”

实际上,除了这个博主,还有一些网友分享了看到类似织物的经历。比如,有网友说:“逛乌鲁木齐博物馆,看到这个绿色格纹,西周出土的,太震撼了,我还有一条(类似)格纹的围巾。”

这个网友拍的图片和“以图说史”发布的第二张图高度相似。这张图片上还配有彩格纹毛织物的介绍:“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1986年哈密市五堡墓地出土,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藏。此毛织物由两块缝合而成。经线红、蓝、原白三色,纬线红、蓝、原白三色,蓝色褪色严重。”

另一个网友则说,自己在2023年去了中国国家博物馆,有幸参观了“交融汇聚——新疆精品历史文物展”,拍下了“彩格纹毛织物”的图片。“头一次见到西周的织物,新疆的文物保存得实在太好了。”

这些图中看到的织物,从颜色到纹路都很像现在流行的美式复古和英伦学生风格,不少网友留言感慨,原来时尚流行的源头在西周。

新疆三家博物馆表示目前没有展出该藏品

快报记者联系上了哈密市博物馆、乌鲁木齐市博物馆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经三方工作人员核查,目前馆内都没有展出“红绿格纹斜褐”的藏品。

而在“哈密市文博院”官方网站,记者在“珍贵文物”一栏中搜索到了一张“方格纹毛布”的图片,其同样出土于哈密五堡墓地。

我们将持续关注此事,进行多方求证。

这样的格纹斜褐 在西周是否真能织就?

斜褐,简单来说就是斜纹组织的毛织物。西周用玉器和青铜器确立了封建等级制度,而当时的手工业生产也是社会经济当中非常活跃的力量。

公开文献显示,西周的人们在服装、染织方面颇有心得,渐渐将技术手段应用于穿着美学上,促进了工业的进步。当时,纺织业生产出现了专门分工,有养蚕、缫丝、织帛、种麻、采葛、织布、染色等工种。

资料显示,目前考古发现的西周时期丝织物数量极少。就发现的而言,以云雷纹和菱形纹为主。比如,陕西省宝鸡市发掘两座西周前期的奴隶殉葬墓,其中有一些保留在铜器和泥土上的丝织物和刺绣的印痕。除了平纹制品外,就有一块斜纹提花织物。

此外,出土的还有回纹、条纹、格纹等几何纹织物,都是以比较简单的形式呈现。

哈密五堡墓地是个什么地方?

据《中国大百科全书》公开资料显示,哈密五堡墓地位于新疆哈密五堡乡,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它不仅是原始社会晚期的氏族墓地,还可能是早期西方人群向东方发展的遗存。

在1978年、1986年和1991年三次发掘之后,哈密五堡墓地共清理墓葬113座,现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而从已经发掘过的墓葬来看,墓葬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圹墓,长约2米、宽约1米,鳞次栉比,比较密集。其中有不少西周时代的干尸,而尸身上穿着的毛织品,是中国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毛织品。除此之外,这里还出土牛马羊骨、小米饼、麦穗、木器、磨制石器、陶器等物品。

(参考资料:1.《试论西周时期织物纹样的题材特征》2.《中国百科大全书》)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1-29 05: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者 魏永贵 通讯员 罗洁日前,南北疆多地迎来降雪。家住哈密市伊州区的哈斯木·牙合甫喜上眉梢,终于盼到了雪季,阔克麦西热甫活动可以开始了。雪为什么这么重要?这与传承于哈密的维吾
2023-12-12 09:57:00
...业的“哈密老曹”帮助了很多人,并于2013年牵头成立了哈密市社会慈善公益志愿者协会,如今已有4700名爱心人士加入协会。多年来,协会先后组织各类公益活动1000多场次,帮扶困
2024-04-21 08:58:00
小乡村里来了大专家——记自治区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
本文转自:天山网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谢慧变4月18日,哈密市伊州区五堡镇比地力克村村民木塔力甫·司马义一大早就来到了哈密瓜地里,和他一起来的还有村里另外几个种植大户。“前两天温
2023-04-21 14:21:00
访哈密,品“甜蜜”(边城记)
...者 孙 懿《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3年12月30日 第 05 版)哈密市区俯瞰。李 华摄众合骆驼养殖专业合作社
2023-12-30 04:05:00
新疆好故事 | 3组报道被全国各级媒体转载600多次 读者期待听到更多新疆好故事
...。网友评论:“为有闯劲、想干事的年轻人点赞。”来自哈密市五堡镇的农民扎克尔·牙克甫从新疆小镇驶进世界顶级越野拉力赛舞台,以一个乡村青年的出彩人生,书写了一个鲜活、立体的新疆故
2023-01-13 10:26:00
拟招聘千人 哈密市疆内外“校招”受欢迎
.../新疆日报记者 魏永贵 通讯员 王一川“我曾经跟导师到哈密市做过课题调研,对哈密市的发展有信心。我和一位室友已经填好了就业意向书,毕业后准备去哈密市工作。”4月16日,谈起参
2023-04-18 16:47:00
新疆惊现5吨重的哈密瓜?假!系哈密瓜模型
...哈密瓜节以“有一种甜蜜叫哈密”为主题,自7月12日起在哈密市体育中心、哈密瓜园、阿勒屯古街、凤凰台大营、哈密文创园5个会场,分别举办甜在哈密、吃在哈密、玩在哈密、礼在哈密、乐
2024-07-16 16:53:00
百家采购商进新疆第十九届哈密瓜节系列活动盛大开幕成果显著
...采购商联盟、中国农产品市场协会、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哈密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2025年百家采购商进新疆对接暨哈密瓜品牌推广活动”在新疆哈密举办。本次活动以“品牌赋能聚势哈密、
2025-07-14 11:16:00
...第十八届哈密瓜节暨第二届哈密瓜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在哈密市开幕。会上发布了《哈密瓜质量分级》联盟标准、“哈小蜜”品牌等。启动揭牌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直播电商教学基地、哈密瓜标准
2024-07-13 21:29: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这盛世如您所愿!老兵目光坚毅,向新型装备敬礼。
2025-09-03 14:32:00
李建礼:对此融心神,知君重毫素
鲁网9月3日讯(记者 刘斌)对此融心神,知君重毫素。这句诗,出自杜甫诗作《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好的书画作品,能够让观者心神为之一醉
2025-09-03 14:47:00
“我们只有反抗,只有斗争!”这是胶东特委书记理琪撰写的油印信件———《给各级党同志的一封信》中的名句。他以瘦弱之躯扛起胶东抗战大旗
2025-09-03 15:51:00
巾帼不让须眉的白衣战士张华英
张华英老人(左二)大众网记者 邢晨 通讯员 肖水莲 烟台报道烽火岁月里,山东胶东大地遍布抗争印记。在烟台黄渤海新区潮水镇潮水一村
2025-09-03 16:32:00
近日,《考古与文物》发表的《陕西澄城刘家洼芮国遗址东Ⅰ区M3发掘简报》揭示:澄城刘家洼芮国遗址东Ⅰ区M3墓主,很可能是芮国国君的夫人
2025-09-03 08:13:00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抗战老兵郭木桑:放下书本去打鬼子
郭木桑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赵张昀 图/通讯员 夏海滨)8月22日下午,同安区莲花镇云洋村,99岁的郭木桑特意身着熨得整整齐齐的衬衫西裤
2025-09-03 08:23:00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百岁党员孙继舜:三块弹片仍存体内
孙继舜孙继舜家中珍藏的纪念章等物品。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赵张昀 图/通讯员 夏海滨)8月22日,在同安区陆丰里,百岁老人孙继舜从床上缓缓起身
2025-09-03 08:54:00
山河铭记| 微笑赴死的“最美抗日女战士”
大皖新闻讯 在刚刚公布的第四批著名抗日英烈、英雄群体名录中,唯一一名皖籍抗日英烈便是成本华。1938年春天,安徽和县,24岁的成本华在被日军残忍杀害前
2025-09-03 09:04:00
山河铭记 地名诉说抗战故事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马道军实习生曾丹仲铭桥、家齐路、耀华社区……为铭记抗战英雄事迹,南京一些桥梁、道路、社区以英雄的名字命名
2025-09-03 09:17:00
行程逾万里 寻找和传承父亲的“抗战足迹”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钱建芬张露李子俊在南京雨花台长眠的十万英烈中,已知姓名者仅有1519位,陶家齐是其中之一:南京江宁人
2025-09-03 09:17:00
长白时评评论员 四岳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在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中,数以万计的抗联将士慷慨赴死
2025-09-03 09:22:00
潍坊:抗战精神烛照当代奋斗
鲁网9月3日讯(记者 王玉龙)每年清明时节,潍坊滨海区大家洼街道南陈村的乡亲们都会聚集到烈士陵园,将亲手扎制的花圈敬献于墓碑前
2025-09-03 11:49:00
烽火硝烟中,他们在贵州寄存一个文脉图书馆|一见·抗战贵州⑥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0年前,贵州作为战略大后方——内迁学校、图书馆在此续燃文脉
2025-09-03 12:36:00
80年前的这一天,胜利的欢呼穿透硝烟,苦难的土地迎来黎明。那些在山河破碎时发出的呐喊,在枪林弹雨中前仆后继的身影,在绝境中凝聚起的不屈力量
2025-09-03 09:48:00
江苏南京:跨越80年,看四位抗战老兵的过去与现在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张安琪抗战老兵是历史的亲历者、见证者,是国家的财富、民族的英雄。近日,记者循着时光足迹,走近这些扎根南京的老兵与老党员
2025-09-03 09:4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