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齐鲁晚报
“馒头书记”日记里的十年乡村巨变
五十多本笔记本记录下郑晓东带领村民致富的路程
◤郑晓东每天都会记录下当天的工作。
村民将老旧的房子改造成民宿,发展乡村旅游。
古槐馒头成功打开销路,为三里沟村带来了第一桶金。 忙完一天的工作后回到办公室,郑晓东会在台历和笔记本上记录下当天的工作,十年如一日。2014年11月29日,被街道领导“三顾茅庐”后,在外经商的郑晓东回到烟台市蓬莱区登州街道三里沟村任党支部书记。
从带领村民蒸馒头开始,工作日记伴随着他带领村民致富的路程。办公室书橱里的50多本笔记本,记录下了郑晓东从41岁到51岁的人生,更写满了三里沟村的10年巨变。
文/片记者陈晨冯沛然
靠馒头“蒸”来第一桶金
◆郑晓东日记摘录
“2018年5月14日古槐馒头调试成功,广告牌策划出台。”
2014年年底回到村里时,郑晓东这么形容眼前的景象:大街小巷杂草丛生,路面坑洼不平,到处是污水和垃圾……经过选举,上任后的郑晓东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改造村容村貌。
村民姜立蓬在村里生活了55年。3月19日上午,站在村子的古井旁,他指向不远处的一处高墙,“那里以前就是个垃圾场,当年书记带着大家用了十几天时间把垃圾清走,后来改造成了如今的生活广场。”姜立蓬所处的古井位于“沟里”,三里沟村的名字正是源于这条沟。以前这条沟跟村子一样杂乱不堪,经过几年的改造,这条沟里建起了民宿,成了不少游客的歇脚地。
郑晓东回村两年后,三里沟村村貌发生巨变。“不能守着一个金饭碗要饭吃。”郑晓东开始着手规划村子的发展,“打造美丽乡村,一定要发展美丽经济。”
2018年,经过考察和研讨,郑晓东和村两委成员决定开一个馒头厂,“农村最不缺的就是做馒头的人才。”但这个决定也曾被人质疑,有人提出,过去村里曾办过20多家村办企业,无一例外都黄了。但郑晓东觉得,只有黄的企业,没有黄的产业。
当时恰逢有一笔100万元的扶持资金,郑晓东又整合了30多万元的村资源,把村里的一个老厂房进行改造,建成了如今的古槐馒头厂。
2018年5月14日,第一锅古槐馒头出炉。
馒头蒸出来了,市场在哪儿呢?郑晓东和3名村两委成员分成两组,去跑市场。
三里沟村离蓬莱市区不远,一组人到各个小区门口免费推销,另一组人到超市推销。
来到小区门口的郑晓东,看到有行人经过就走上前,将底部印有“古槐”二字的馒头免费送给大家品尝。郑晓东的“馒头书记”称号也由此而来。一天下来,有人尝完觉得好吃就掏钱买几个,也有人面对“免费的午餐”充满质疑。剩下的馒头,郑晓东就自己掏钱买下,送给原来公司的员工吃。
就这样,每天早上7点多,馒头出锅后就拉走推销,每组人每天重点攻克两个小区或两个超市。两个多月的时间,市场被一点一点打开,他们“攻克”了12个销售点,零散销售逐渐变成了订单销售。如今古槐馒头在蓬莱市的销售点已增加至37个,还远销全国50多个城市。
郑晓东还记得2018年大年三十的场景,把馒头卖光,给工人发完工资,会计算了一下,馒头厂这大半年赚了7万多元!大家你看我、我看你,兴奋中眼里带着泪水,“值了。”
这是三里沟村发展的第一桶金。早起送馒头的习惯,郑晓东也保留至今。
摆摊打开果蔬采摘市场
◆郑晓东日记摘录
“2020年2月28日雨雪,今天最后一天送菜,大家冒着雨雪没喊一声苦和累。商量决议馒头厂3月1日开工。买菜开票程序不对。”
2018年8月,郑晓东获得了一个外出学习的机会,回来后他就牵头成立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准备搞农业采摘。说干就干。在村里选了一块土地,开始建两个大棚。与此同时,郑晓东带着村里人在剩余土地上种时令蔬菜。
到了2019年,菜种出来了,同样面临销路问题。有了推销馒头的经验,这一次,郑晓东又带着两委成员开始跑市场推销蔬菜。这次他们选择了2公里外的一个农贸批发市场。
半夜12点,郑晓东带着人和菜来到市场摆摊,“快的话,凌晨两点就能卖出去,我们就能在车上打个盹儿,凌晨4点回去。”如果销量不好,凌晨4点左右就会便宜卖,他们必须要在凌晨4点半之前离开农贸市场,不然就要交5块钱的摊位费。
此外,郑晓东规定,卖菜收钱一定要规范,出库入库一定要明了,摘菜和卖菜的不能是同一人,卖菜时一定要两个人在场。
2020年夏天,夜市经济兴起。郑晓东抓住机会,带着两委成员到蓬莱市区的夜市上推销蔬菜。他们带着宣传单,让大家现场品尝,顺便加入购菜群。只要有需要,他们就免费配送。另一边,他们也在向周边企业推销蔬菜。慢慢地,蔬菜市场也打开了。
此时,两个大棚建好了。一个大棚种草莓,另一个种西红柿。前期已经积累了一定客源,采摘也慢慢搞了起来。2019年年底,采摘开始前,仅靠蔬菜种植,合作社已经有了5万元左右利润。到了2022年,合作社的收益超过了20万元。
老居民房变成特色民宿
◆郑晓东日记摘录
“2022年9月25日送馒头。姜成之民宿上梁大吉,木屋工程也快完成了。张哥的孩子过百岁。”
其实回村不久,郑晓东心里就有了一个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念头。但那时时机并不成熟,没有资金,更没有知名度。
馒头厂和果蔬采摘逐渐步入正轨,给村集体带来一定收益。实际上从2019年开始,郑晓东就着手打造乡村旅游。做的第一个项目是垂钓园,之后又改造了村里的一个老旧仓库,建成胶东美食餐厅。郑晓东一直强调,专业的事应该由专业的人来做。比如餐厅的运营就承包给了专门的运营方。
到了2021年,郑晓东和村两委成员开始打造民宿。村里有不少保留着历史风情的老房子,其中54户跟村里签了协议,流转或租赁下来。现在其中的3套老宅被改造成风格兼具现代和古朴的民宿,同样租给了专业的人运营,去年已经开始营业。此外还有10处小木屋和两栋树屋正在建造中。郑晓东调查发现,近期近郊游成热点,他想抓住机会,为游客打造一个能静心放松的农家休闲场所。除了接待游客,也可以承担公司团建等功能。
古槐馒头加工、果蔬种植采摘、乡村旅游,经过近10年的改造,郑晓东带领三里沟村村民,将一个贫穷落后的乡村打造成一个乡村振兴样板村。
2024年是郑晓东回村任职的第十个年头。当年村里93%的村民投票,希望他能回来。身兼重任的郑晓东曾反复在想,自己究竟要干什么,怎么干?几年来,他带着村两委成员和村民,事必躬亲,一步一个脚印,将三里沟村改造成了如今的面貌。
10年来,村里发生的每一件大事乃至小事,郑晓东都拿笔记了下来。最开始记录是从商人到村支书身份的转变,郑晓东需要不断学习,同时他不想当一个“糊涂官”,记录下村里发生的大事,将来也有据可查。
郑晓东还有很多想法,长远来看,那就是共同富裕,“这条富裕的道路不是一个村,是一个片区的村,是全国的村。”下一步三里沟村要带动周边两个村串联资源,融合发展,共同发展,“让周边的村也过得好一点。”郑晓东说。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3-25 09:45:1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