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1952年7月,毛主席在颐年堂召开了军委会议,主题是商议军委副主席的一些交接工作,但是把重要事项都理清楚后,主席却转变了话题,开始严厉批评与会的聂帅:你这个代总长怎么搞的?为什么要对我搞封锁?为什么总参的文件只上报一小部分?
被训斥的聂帅低着头没有回复任何话语,这个态度让主席更加生气:这是你的失职,要是你不讲,我就做组织调整,你这个代总长就别当了!
这话不可谓不重,然而聂帅还是没有为自己辩解,其他人见状连忙出来打圆场,让聂帅回去后打个报告,把事情原原本本说清楚,同时又劝毛主席不要激动,等聂帅报告打上来再看。
两边情绪都稍有平缓后,会议草草收场。其实这完全是一场误会,聂帅并非要对主席搞“封锁”,他也是出自一片好心,但就是这初衷不好表露,导致事情险些失控。
而让人没想到的是,事情在接下来的发展中,闹出了更大的误会,只不过,这个误会,是聂帅对大将粟裕的。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任何一个部门都有很多事情需要处理,每天送到主席桌案上的文件能够堆成一座小山,光是批完这些文件就要耗费大量的精力。
在众多部门里,主席是特别重视军事方面的,所以他交待过总参领导层,一定要多跟自己汇报,遇到紧急情况还要立即汇报。
但负责总参工作的聂帅跟随毛主席多年,非常关心主席的身体健康,他想的是尽可能地减轻主席的负担,所以就特别召集了作战部长张震等人说:
以后你们的文件先统一送到我这里,我先筛选一遍,觉得重要的再呈报给毛主席,不重要的文件就不要去增加主席的工作了。
从这里可以看出,聂帅的出发点是为毛主席着想,但是这样一来,很多文件在聂帅这里就被扣下了,没有呈上去。
有些聂帅认为不太重要的信息,可能恰恰是主席需要了解的,等主席想找却找不到时,自然会觉得是总参的纰漏。不仅仅是文件数量的减少,聂帅为了减轻毛主席的负担,汇报的次数也变少了,所以时间一长主席就感觉很不对劲。
便在那场军委会议上,狠狠批评了总参实际负责人聂帅。至于聂帅为何不说话,其实也好理解。
毕竟作为一名军中高级干部,放着这么多人的面,说是关心领导的身体才违背的领导的意思,着实有些难以开口,担心在别人眼里成了溜须拍马的行为,所以他就保持了沉默。
到这里,看起来跟粟裕没什么关系是吧?但当时粟裕是第一副总参谋长,他一直很受毛主席重视,主席曾经单独找到他,让他每半个月做一次当面汇报。
最开始粟裕的确是按照指示做的,但是他看到总参里的一些变化,以及听到聂帅说要为主席减轻负担后,也不再进行半月一次的汇报了。
而粟裕也参与了那场军委会议,虽然没有挨批,只是他出于军人心理,认为自己也有做得不对的地方。
所以,在没有上级要求的情况下,粟裕依然写了一封很长的检讨,里面细数了自己在工作上的不足,认错态度极为诚恳,后面又讲述了自己在将来的工作中会改进的一些方面。
粟大将的检讨写得很深刻,毛主席看后非常满意,还另外拿给朱老总、刘少奇等领导人检阅。没多久,聂帅的那份报告也送上来了。
只是,聂帅在报告中就单单解释了自己减少汇报的原因,并没有太多认为自己不对的意思,也没有说及要如何改进工作。
若没有粟裕的检讨在前,可能主席觉得这位老部下也是一心为自己好,事情也就过去了。但此报告跟粟裕的检讨一对比,差距特别明显,所以主席认为聂帅态度不认真,随即就又将聂帅叫到身边批了一顿。
主席批完后,还把粟裕的检讨拿给聂帅看,让他好好想想,学习学习。这就让聂帅有了许多想法,认为粟裕是在背后搞自己,“很阴”。
这个误会造成的影响还真不小,1958年“批粟”,“两个半”元帅做主力,其中一个就是聂帅。聂帅批得有多重呢?用后来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上纲上线”了。
粟裕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前前后后做了八次检讨才过了关,而过了关后也不再担任要职,从此退居二线,实在是令人唏嘘。
那么,粟裕写检讨之事到底是不是针对聂帅呢?他在1979年的申诉报告里写过这样一句话:这么多年来,我从来没有在背后搞过任何人的鬼。我认为这句话绝对是发自真心的。
其实从那么多次类似的经历中就能看出,粟裕是一个军事天赋点满,但政治敏感负分的人,他认为正确的事情,就会想着马上去做,不会把方方面面都计算得非常清楚、有十足把握才行动。所以他军事上爱冒险,但工作中就容易得罪人。
比如原华东老上级小姚入京,就是因为粟裕在得知小姚身体不好后发了电报给中央,毛主席让小姚到北京养病。粟裕是关心老朋友的健康问题,还提出陪同进京。
但粟裕忽略了对方的意愿,小姚此时是希望留在地方工作的,突然被召入京,身边还有武将在侧,搞得小姚疑神疑鬼。到了北京,凌晨三点小姚还要去找毛主席夜谈,聊了整整三个小时都在反复询问中央是否不信任自己了。
粟裕一番好意,把老上级折腾得够呛,如果他政治敏感度够的话就会事先跟对方沟通,事情或许就是另一个样子。正如1952年写检讨,如果是其他政工战线的干部,大概率会先去跟聂帅商议一下,这样也不会造成什么误会。
所以,粟裕是没有什么其他心思,只是太过纯粹,方式没有用对,只能说人无完人吧。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12-01 20: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