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中安在线
要实现乡村五个振兴,加快农村农业现代化建设,毫无疑问目前最缺的是人才和资金。笔者认为,解决这两大难题,不应忘了城镇退休人员这个“富矿”。新颁布的《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办法》也提出,要“引导返乡回乡下乡就业创业人员参与乡村振兴。”这里的“返乡回乡下乡就业创业人员”,理所当然包括城镇退休人员。
至于为什么特别提到城镇退休人员,是因为他们当中具备很多优势,只要一定的政策引导和环境塑造,就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首先,现有城镇退休人员特殊的出身背景,决定了他们回乡的主动性、积极性。他们大多出生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年通过高考等途径走出乡村,作为“天之骄子”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由于他们的青少年时光都在乡村度过,对儿时的记忆使他们的“乡愁”格外强烈,他们还乡的渴望,是其他年龄段的退休人员无法比拟的。因此,创造条件鼓励他们回乡,也是顺应和满足他们那份特别的情怀。
其次,城镇退休人员工作经历和自身素养,能在乡村振兴上充分发挥效益。正因为这部分退休人员学历高、经验丰富,又大多在一些资源丰厚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呆过,思路敏捷、眼界开阔、意识前瞻,科学与文化素养极高,各方面条件得天独厚。眼下乡村振兴所缺的思路、资金、技术、项目、渠道,都能在他们身上一一找到落脚点。
再次,这个年龄段的退休人员人口基数庞大。根据2020年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经占总人口的18.70%,而城市退休人员有1亿以上。由于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这些退休人员的身体基本处于健康状态,大多思想活跃、精力旺盛。继续投身乡村振兴事业,他们的创业激情还能持续燃烧。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的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由于城市与第二、三产业的“虹吸效应”,农村在人力资源方面一直处于“失血”状态。而今,让这些有人生追求、有学识才华、有人脉渠道的“血液”重新回流乡村,对乡村振兴来说,善莫大焉。
当然,鼓励和支持城市退休人员告老还乡,助力乡村振兴,必须同时配套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让城市离退休人员更乐意回乡、留乡、助乡,而无后顾之忧。眼下比较显著的后顾之忧包括能不能安得下身、放得下心、遂得了愿。
安得下身,就是要有地方住。现有的农村土地政策当然要遵守,但对待返乡创业的退休人员也应该“一事一议”、“特事特办”。比如允许其回到祖籍、出生地继承或租用宅基地,以多元化的产权方式解决其建筑用地问题。相信只要有招贤纳士的诚心,就不存在引进人才的瓶颈。放得下心,就是要让他们放心地投入、大胆地投入。不能引进与接纳时是“宝贝”,人来了、钱投了之后就成了任凭摆布的“摇钱树”。这样不但会寒了退休人员的心,还会产生极大的“寒蝉效应”,阻碍地方吸引人才的步伐。遂得了愿,就是要让他们的投入与产出具备政策保障。县乡政府要在用地、三通、税收等各方面亮明条件,信守诺言,为退休人员创业提供各种便利,收获特别的乡情乡谊。
实际上,除了返乡创业,退休人员在提升乡村文化水准、教育水平上也有特殊的作用。比如退休人员可以根据当地自然人文特点,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打造有新时代特点的文化村落和景观。也可以投资农村文化基地的建设,为农村发展提供稳定的文化场所。在教育方面,退休人员中有相当多的教师,可以利用自己的特长,为农村孩子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开展科学普及、文化宣传、国学教育、美术音乐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滋养人的心灵。
中国历史文化中,向来有“树高千丈,落叶归根”的传统。中国古代的官宦、文人、商贾返乡后,大多会投资兴业、行医助学、普及文化,历来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像安徽的黄山市,徽文化之所以兴盛一时,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当年的徽商还乡,建设了那么多的祠堂、学校、产业。因此,大力鼓励和吸引退休人员返乡,对地方的乡村振兴和退休人员的养老生活来说,既有物质创造,又有精神颐养,实在是两全其美的大好事。(汪萍)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2-12-16 19:12:30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