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月饼起源,源自古代祭祀之一的祭月。
日月这样的代表阴阳的大神,是上古天子最重要的祭礼对象(庶民没有资格拜祭)。祭礼需要具象的物件方得以展现,其所用器物,称为礼物。礼指典礼,物指文物。《史记·封禅书》说当时的帝王“祭月以羊彘特”,也就是羊、猪、牛。早期祭月食品以肉制品为主,粮食为辅,后期开始多样化,为月饼的登场和普及提供了可能性。
月饼的具体发明人已不可考,若强行指派,十六国的后赵武帝石虎勉强可以胜任。
据《太平御览》记载,石虎“好食蒸饼,常以干枣、胡桃瓤为心蒸之”。只是这种饼是蒸的不是烤的,古代有烤制的“胡饼”,但没馅儿。最爱吃这个饼的是汉灵帝刘宏,《续汉书》云“灵帝好胡饼”。两人倒是可以联合署名,但后赵武帝应该不会同意的。
“月饼”一词最早出现在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中。苏东坡介绍过这类饼,“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从形状到内在描述得特别清晰:饼如圆月,馅是国产奶酪加麦芽糖,由此可知,宋朝的月饼几乎与现代月饼一样了。
只是,宋朝的月饼并非中秋专属品,而是“四时皆有”的日常食品。而且,北宋时期“中秋节”都没有出现,这三个字最早出现于《梦粱录》:“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而在这个节日吃月饼的描述则在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会》才有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
到了清代,月饼的记载就多起来了,造型和意趣与今世已经没有差别,清人杨光辅记述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
中秋吃月饼的习俗,据说跟一场战争有关。据《唐书·太宗纪》,月饼起源于战争。唐初,大将军李靖征讨突厥,八月十五日凯旋。民间向朝廷献饼祝捷,太宗拿着饼,对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然后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
遗憾的是,这个故事不可信,不管是《新唐书》还是《旧唐书》的记载,李靖的凯旋时间都为“贞观四年二月”。
更著名的月饼传说依旧与战争有关。
元朝末年,汉人不堪暴政,秘密发动了红巾军起义。起义军定于中秋节造反,为免走漏风声,做了一种夹着红糖、点上朱砂的圆形糕点,名曰“圆饼”,意为“诛杀元饼(兵)”,内藏“八月十五杀鞑子”纸条一张,以此为联络暗号。轰轰烈烈的革命就从月饼开始了。
这个传说虽然有趣亦不可信,据《皇明通纪法传全录》记载,红巾军首义时间不是八月,而是至正十一年(1351)五月,纸条应该是裹在粽子里。当然,粽子也能引发战争,但不是汉蒙之战,而是甜咸两党之战了。
月饼中最奇葩的大概要算是五仁月饼了。五仁月饼中含有腰果仁、芝麻仁、杏仁、花生仁、瓜子仁。
袁枚或许是这位坚硬的五仁大师的发明者或推广者,《随园食单》里说:“酥皮月饼,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袁先生写过一首诗,标题叫《齿疾半年偶览唐人小说有作》,云:“耳中骑马兜元国,齿内排衙活玉窠。”“活玉窠”就是牙洞,就是五仁月饼磕出来的,这个牙洞大到有回音,余音缭绕。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4-15 14: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