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前言
亡国之君崇祯,他的名字在历史的篇章中被赋予了一种特殊的含义。然而,这位明朝末代皇帝究竟是历史的受害者,还是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的名声究竟是如何被铭刻在后人心中的?
少年登基恢复朝堂风纪
1627年,明熹宗驾崩,年仅16岁的朱由检继位,是为崇祯皇帝。这一年,正值奢靡腐败的晚明之世,宦官和外戚把持朝政多年,牟取私利,官场名利场弥漫着腐臭之气。
面对帝国内忧外患的严峻局面,崇祯皇帝却丝毫不显稚嫩,他积极清理门户,革除宦官魏忠贤党羽的官职,重新夺回皇权。通过严惩贪污官员,恢复吏治,展现出一个活力四射、务实刻苦的君主形象。
内院重新焕发朝气,百官们也为之振奋,纷纷上书献策应对边患,一时间似乎预示着大明厉兵秣马、气象一新。如此良好开局下,这个16岁的少年君主似乎命中注定会成为开创盛世的英明之主。
顺利解决内忧外患却在小事上严苛失德
1630年,大明两大心腹大患即袁崇焕的宁锦党变与辽东后金的军事威胁,在崇祯果断调兵遣将下,终得以解决。
崇祯为夺回对局势的主动权,毅然将袁崇焕凌迟处死,以儆效尤。而后金势力在皇太极父丧东归的机会下,也受到明军的沉重打击。
一时间之间,明朝内政外交均获得稳固局面。百姓安居乐业,边境无战事,正是太平盛世光景。而崇祯皇帝更因其在处理边患时的决断手段,获得“明君”的美誉。
然一国之主,岂能仅凭果决性和雷厉手段成为贤明之主?在顺利解决这两大危机后,崇祯皇帝的心性渐露端倪——严苛,且难容人。
1637年,为解决外患边患,兵部尚书陈新甲上书崇祯,建议暂时与后金停战议和。奈何其办事不当,被反对他的大臣揪住错误处死。其实陈新甲此举并无大错,只因难容崇祯自尊心,最终丢了性命。
此后在崇祯一朝,因言获罪而被杀的臣子比比皆是。崇祯为人多疑苛刻,有任何不如自己意的言行举止,便要置于死地。朝堂因此弥漫着难言的戾气,众臣更不敢献策应对边境日益严峻的局势。
错失南迁良机埋葬翻盘希望
1643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势如破竹,大明王朝似乎已不可避免要步入覆灭的命运。千钧一发之际,大学士李明睿献策南迁,建都南京。
南迁一计,可谓壮阔,先例频出。唐玄宗与宋高宗南渡,均是折桂仍振。而南京留有成祖迁都北京前的完整官僚系统,一切可立即运作,实为明朝的生机所在。
奈何崇祯的虚荣心作祟,他不愿背负“亡国之君”的恶名。在朝堂上他始终顾忌他人目光,不敢表态支持。众臣更不敢在主君的暗示下大谈此事。一拖再拖之间,南迁的历史良机就此流逝。
再后来李自成兵临城下,崇祯为了一己之尊严,还是拒绝了城下之盟,不肯让李自成称王自治。也许倘若答应,明王朝还能多撑数年,可惜虚荣心毁了一切。
如此种种,皆因为崇祯的严苛与偏执,以至于大明帝国明明有千载基业、富可敌国的底蕴和翻盘机会,还是在他手中分崩离析。
他本来可以成为一代明君,可最终却做了亡国之主。1644年,李自成攻入京城,他独自一人爬上煤山,在唐树下自尽,结束了这个17年悲情史诗。崇祯皇帝的性格缺陷——严苛偏执,对他实现一代明君理想造成了极大阻碍。而这些缺点的根源又是何处呢?
或许在他的成长历程中就隐藏着答案。
崇祯自小家教极其严厉,几乎等同于软禁状态。为了培养其将来成为明君,从不允许他与其他来往嬉戏,整日面对的只有板着面孔的老师们。
朝五暮三的仓颉苦读,让他养成了刻板严肃的性格。但同时也缺乏人情世故的锤炼。再加上身边的保姆宫女们日夜娇惯,更令少年崇祯养成了强势专横的个性。也许正是这样一种极端环境的双重夹击,让本性聪慧的崇祯皇帝日后变得如此难容人,严苛偏执。
继位后,他迫于朝局艰难,一心要树立君王威严。于是通过处死不谨言行的臣子,来维护皇权神圣不可侵犯。这成了日益严苛的开端。
而另一方面,偏执的性格又在生活和教育中渐渐强化。他不轻易信任他人,也缺乏人情世故的沟通能力。一旦有臣子言词稍有不慎,便要大动肝火。
久而久之,朝中弥漫着戾气,百官们不敢也不愿多言。稍有建言,便担心招惹是非,最后一条性命难保。这样下去,整个帝国的决策机制完全瘫痪。
明明有千载基业的大明帝国,与如日中天的崇祯一代明君理想。却最终在这严苛偏执的心魔中化为乌有。
儿时玩伴的回忆点燃希望又因猜忌尽数湮灭
1644年,李自成大军兵临城下,终于有人在面圣时鼓足勇气对崇祯说出这样一句话。这人就是李自成自己。在信中他回忆起与崇祯儿时在一起玩耍的情景,希望崇祯放下防备,接受李自成称王归顺的条件,共同对抗后金救亡图存。
这一刻,儿时玩伴的回忆让固执已久的崇祯几欲动容。如果答应李自成的要求,或许明朝还可以多撑上几年。他将这封信反复品读,久久不能自己。
然而最终,时移势易,儿时的天真笑语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充满戒备和猜忌的权谋心计。崇祯陷入深思,这信中是否暗藏李自成的奸计,自己一旦松口,是不是就会让敌人有可乘之机。
最终警惕的心再次占了上风。崇祯将信函粗暴扔在地上,用力践踏。李自成,他心中恨透了这个叛贼。纵使你我一度投胎为友,今日你我已成为阋墙死敌。这种不共戴天的宿怨,是断然不能因儿时往事而抹消的。
至此,李自成的信函与和议,成为最后的明朝救亡生机。最终湮灭在崇祯那警惕猜忌的心中。那种严苛狠辣的性情,连儿时情谊亦要置之死地。
结语
如此一位君王,纵然心意独立,要扭转乾坤命运于一身。天理昭昭,岂能由得其如意。最终宿命亦不容他梦想成真。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2-26 11: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