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筷子起源于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那么公筷是谁发明的?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5-05 05:07:00 来源:戏说三国

公筷一般指专用来夹菜的筷子,一般为白色,每人配备一双,只可在夹菜时拿来使用。筷子起源于中国,是华夏饮食文化的标志之一,而公筷亦起源于中国。

公筷常常和分餐制、合餐制联系在一起。不管是分餐还是使用公筷,在中国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夏商时期,中国就已经出现"分餐"而食。宋高宗赵构曾是使用公筷的代表人物,但是宋代以后,共餐制开始取代分餐制,及至明清时期,共餐制已经彻底取代了分餐制。

在"甲肝""非典"等疫情影响下,虽然使用公筷公勺曾一度复苏,但是随着疫情状况的好转,在强大文化的惯性作用下,民众公筷公勺意识又逐渐淡化。无论是为了防疫卫生,还是弘扬中国文明礼仪和传统文化,都应该鼓励"分餐制+公筷公勺"。

筷子起源于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那么公筷是谁发明的?

南宋开国皇帝宋高宗,每逢吃饭必定让手下的太监、宫女们准备两副碗筷。一顿饭端上几十样的菜肴,宋高宗就把自己要吃的菜用一副筷子挑拣出来,自己喝的汤用一个汤勺盛出来,再用另一副碗筷食用。每次挑入自己碗中的菜肴、舀入自己碗中的汤羹,他也必定要吃的干干净净、一滴不剩。扬州曾有人献给他奢华的器具,他竟命人在闹市中尽数焚毁,以表明自己不事奢华的决心。此刻宫女、太监们又看见皇帝吃饭竟也如此的简单,便纷纷在私下笑话高宗小气。

一日,宋高宗的皇后吴后终于忍不住问起他为何如此这般吃饭,高宗这才道出:“吾不欲以残食与宫人食也。”原来古时,皇帝一顿所吃的饭菜都是多种多样,一个人一顿怎么也吃不完,宋高宗又不喜欢吃肉,常常只吃些蔬菜、豆腐之类的素食,剩下的饭菜就多了。而皇帝吃剩下的饭菜按照规矩都会赏给有头脸的宫女或者太监们食用。宋高宗不愿意看到宫人们吃沾了自己口水的剩饭剩菜,于是就用了这副“公筷”。

筷子起源于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那么公筷是谁发明的?

我们现在吃饭用“公筷”是为了干净卫生、防止病菌传染,而高宗用“公筷”却是为他人着想,可谓各有各的妙用。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5-05 09:45:5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我国古代的分餐制可上溯至史前,至少流行了三千年
•分餐制是中国本土文化,其源头可上溯至史前•中国古代饮食方式的改变,是源于桌椅形制的革新•围坐一桌、现代意义上的会食,宋朝才流行在新冠肺炎病毒肆虐的当下,一个让人们纠结的饮食方式
2023-07-12 11:24:00
古代的合餐制是如何形成的?
...等艺术品来分析。其实中国人自古以来,一直主要是采用分餐制,而不是合餐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帝王贵族人家,也被称为“钟鸣鼎食”之家。这里的鼎食就是用大鼎煮食物。但是用大鼎煮食物
2023-08-15 06:01:00
本文转自:阳泉日报比起分餐制的西餐,围成一桌吃饭的中餐更显得融洽亲近。但是,这份热闹的背后,却藏着健康风险:共用筷子或相互夹菜,可能会传染幽门螺杆菌。幽门螺杆菌可引起多种消化道症
2023-02-01 05:55:00
...三是中国唯一女皇帝武则天,享年82岁,在位15年。第四宋高宗赵构,享年81岁,在位36年,偏安江南,苟且一生。第五元世祖忽必烈,享年80岁,在位35年。3唐朝的离婚协议书现代
2023-08-26 16:32:00
吃饭不用“公筷、公勺”有多可怕
...首先要2宅家吃饭的分餐建议外出就餐的分餐建议推行“分餐制”并不会降低“热情待客”的习惯,而是时代的需要,也是社会的进步,帮助我们降低一些疾病风险,不论是对个人、家庭还是整个社
2023-08-13 16:39:00
...的习惯可不能小视。多人用餐时,“公勺公筷”的使用和分餐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阻止疾病传播。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甲肝病毒等消化道致病微生物可通过唾液污染筷子、勺子进而污染食
2023-02-02 08:33:00
聚会筷来箸往为病菌扩散?
...开方便之门,不少人幽门螺旋杆菌阳性就是最好的实证。分餐制虽好,但不完全符合我们的文化传统。怎样既沿袭优良传统习俗,又养成文明卫生习惯,阻断病菌传播,降低患病风险?推广公筷公勺
2023-06-07 20:13:00
3个习惯会毁胃致癌,很多人中招了!
...根一根洗,一次搓一大把洗不干净△最好在家吃饭也实行分餐制,两人以上吃饭,准备公筷公勺。同时要特别注意餐具的卫生,要用流动的水清洗,每3-6个月更换一批新的。03吃的太咸盐摄入
2024-08-02 11:40:00
中国历史上那些自杀而死的名将,他们以自杀的方式捍卫尊严
...,致岳飞於死者还是宋代猜防武臣的传统政策,这政策是宋高宗所遵守的。纵无秦桧,岳飞仍将屈死,他正和狄青一样,也是被宋代传统的政策牺牲掉的。民族英雄岳飞,就在“莫须有”的罪名下,
2022-12-18 12:17: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孙敬明出席蒙山(平邑)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论证会
鲁网11月10日讯11月9日,临沂蒙山(平邑)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论证会在蒙山之阳举行。临沂市政协副主席、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高思圣
2025-11-10 16:57:00
舞剧《颜真卿》本月在石家庄首演
河北新闻网讯(毛宇)11月15日至21日,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舞剧《颜真卿》石家庄站首演
2025-11-10 18:39:00
家风文化中应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精神内守”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家风”二字,家是家庭,风是风气,家风简单说来就是一个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生活风尚
2025-11-10 09:07:00
唐高祖李渊旧宅考古发现僧尼日用品
近日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考古人员在西安市碑林区陕西建工第八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内发掘了一处隋唐遗址,出土遗物中不仅有花边板瓦
2025-11-09 20:51:00
校馆弦歌| 长春师范大学“日本侵华战争记忆陈列馆”:三十年铸证承国殇
这里是一座用史料镌刻真相的陈列馆,这里是用坚守传承精神的特殊殿堂,这就是长春师范大学“日本侵华战争记忆陈列馆”。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
2025-11-09 22:31:00
这把壶 你猜猜是什么材质的?
11月6日,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考古人员在铜川市印台区纸坊遗址发掘了3个龙山早期灰坑、1个商代晚期灰坑及3座春秋晚期秦
2025-11-08 08:44:00
11月8日,山西人民出版社郭建华系列文学作品出版研讨会在太原举办。这套文旅(历史)题材文学作品,包括长篇小说和影视文学脚本
2025-11-08 18:06:00
长镜头|千年邢襄文脉长
邢台,拥有三千五百年不间断建城史,如今正通过顺德府衙遗址的考古发掘,向世人展露其深藏的历史脉动——从战国陶文到唐代柱础
2025-11-07 08:21:00
《红颜来处是长安》出版 展现大唐女性的生存智慧与人生抉择
鲁网11月7日讯近日,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百家讲坛》主讲人蒋爱花推出历史新作《红颜来处是长安》。这部以唐代女性为主题的力作
2025-11-07 10:29:00
自豪!福建舰入列!中国人的航母梦,始于福州!
南海之滨的军港内,海阔天高,红旗猎猎。11月5日,我国第三艘航母“福建舰”(舷号18)正式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战斗序列
2025-11-07 15:10:00
野史可以“野”不能“疯”专家回应“康熙血脉之谜”
近期,关于“康熙生父为洪承畴”的野史假说在网络上爆火,传闻称洪承畴“狸猫换太子”云云,并列举一系列证据,比如光绪帝Y染色体遗传标记与爱新觉罗家族没关系
2025-11-07 15:31:00
吉林宝藏·每周认识一件文物|立冬温酒话羽觞
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李白笔下的《立冬》,描绘着古人围炉品酒的闲情雅致。当新雪初落吉林大地
2025-11-07 15:52:00
《人物志》是我国一部识鉴、品评各类奇才的专著,约成书于曹魏明帝统治时期(227 —239)。作者刘劭在编纂此书的过程中
2025-11-07 18:01:00
康熙生父是洪承畴?乾隆、光绪身世也成谜?清史专家:均是谣言
大皖新闻讯 连日来,一则“康熙生父可能是洪承畴”的消息在网上广泛流传,并引发热议。对此,11月7日,大皖新闻记者专访了安徽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2025-11-07 19:54:00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王峰日前,在南京入选“世界文学之都”六周年之际,茅盾文学奖与鲁迅文学奖双奖得主、著名作家徐则臣携新作《域外故事集》做客南京世界文学客厅
2025-11-07 07: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