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前言: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当朝皇帝朱高炽偶然在奏本上看到了一个名字:吴高。朱高炽死后的庙号是仁宗,平时也素来以“仁孝宽厚”著称。可是谁都没有想到,朱高炽在看到吴高的名字后竟然会勃然失态,口口声声要把他贬去海南岛。要注意,古时候的海南岛可不是像今天一样的旅游胜地,而是所有官员避之唯恐不及的流放之地。
洪熙元年,帝见高名,曰:“高往年多行无礼,其谪戍海南。”高已死,徙其家,会赦得释。—《明史卷一百三十·列传第十八》
由上文可知,在得知吴高已死的情况下,仁宗依然不依不饶,坚持将他的家人一起发配。这就令人奇怪了,吴高身为二代江阴侯,是怎么和永乐朝的皇太子朱高炽结下深仇大恨的呢?
洪武时代:大浪淘沙的幸运儿
吴高,凤阳定远县人,开国元勋追封江国襄烈公吴良之子,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五月袭封江阴侯。江阴枕大江,扼姑苏、通州济渡之处,当年吴良在此镇守十年,成功地阻止了张士诚水师“溯大江上金焦”的企图。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大封功臣,吴良因此获封江阴侯,后来更是把女儿嫁给朱元璋第七子齐王朱榑,和老朱成为了亲家。
先是,士诚北有淮海,南有浙西。长兴、江阴二邑,皆其要害。长兴据太湖口,陆走广德诸郡。江阴枕大江,扼姑苏、通州济渡之处。得长兴,则士诚步骑不敢出广德,窥宣歙。得江阴,则士诚舟师不敢溯大江,上金焦。至是,并为我有,士诚侵轶路绝。—《明太祖实录卷五》
面对开国功臣逐渐老去的现实,朱元璋开始着手培养已经袭爵的二代勋贵,吴高就是其中的重点对象。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正月,宋国公冯胜出任征虏大将军,对盘踞在金山(即位于今今吉林省双辽市东北、农安县一带的勃勃图山)的前元太尉纳哈出所部进行大举征伐。
本次出征的明军阵中将星云集,包括颍国公傅友德、永昌侯蓝玉、南雄侯赵庸、定远侯王弼、东川侯胡海、武定侯郭英等人全部在内。如此强大的阵容用来对付纳哈出,自然如同杀鸡用牛刀一般,最终的胜利不在话下。在能够保障胜利的前提下,朱元璋把几个重点培养的二代勋贵:曹国公李景隆、申国公邓镇、江阴侯吴高都派去随军观摩和实习。
从金山回来之后,吴高的表现深得朱元璋满意,于是在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派他前去征讨云南的百夷叛乱。不料大军行至沅江(长江流域洞庭湖支流),随军的女真千户孛罗哥突然意图造反。幸亏吴高当机立断,将其党羽一网打尽,只是放跑了孛罗哥本人。
庚子,女直千户孛罗哥等叛于沅江。初,江阴侯吴高率所部故元蕃军往征百夷。至是行至沅江,孛罗哥与百户粉红等谋叛。事觉,高召其党至驿,擒之。孛罗哥闻之,即驰马渡江。杀不从己者,趋晃州驿,掠驿马,走思州。—《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九十四》
次年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三月,征南将军傅友德率军班师,随即分驻湖广、四川卫所操练。江阴侯吴高则驻永州(位于湖南省南部)简阅军士,练习备边,直到年底才返回南京。然而这次回京,却险些成为吴高的鬼门关。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五月二十日,太师、韩国公李善长自杀,大批开国公侯被打为胡惟庸、李善长余党处决。吴高的叔父、追封海国襄毅公吴祯被追认为胡惟庸余党,堂兄弟靖海侯吴忠也在这次大清洗中被杀。
好在当年吴良独守江阴十年,基本上和其他淮西勋贵不在一个圈子,让吴高幸运地在李善长案中毫发无伤。风头过后,吴高该干嘛干嘛。先是跟着冯胜、蓝玉等人前往陕西练兵,为大明迁都西安做准备。随着太子朱标的去世,迁都计划不了了之,吴高也跟着大部队回到了南京。
但是当年八月,冯胜再次带领着包括吴高在内的大批公侯浩浩荡荡直奔山西,展开轰轰烈烈的屯田大练兵运动。当然这一切的一切,不过是为了让皇太孙朱允炆册封大典让路而已。当年年底,吴高等人回到南京,一场腥风血雨正在等着他们。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二月,震惊天下的蓝玉案爆发。包括凉国公蓝玉在内的十三位公侯伯,外加无数的中高级武官被处决,成为了皇太孙踏上权力巅峰的垫脚石。然而吴高,仍然成为了那个劫后余生的幸运儿。究其原因,恐怕还是在于他老爹吴良不结党的优点,让他在两次大案中成为大浪淘沙之后少数幸存的二代勋贵。
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以后,吴高和另一位勋二代安陆侯吴杰一起长期在广西一带平定蛮寇。对于吴高来说,也算是子承父业。《实录》上说二人此行是“戴罪立功”,至于犯了什么罪,不详。但无论如何,在风云诡谲的洪武朝末期,吴高作为二代江阴侯能平安着陆,算是幸莫大焉。
若五开蛮人果来连构,即调兵会征南将军、都督佥事顾成同剿捕之。其安陆侯吴杰、江阴侯吴高以事获罪,可与步骑三四千,俾之立功。—《明太祖实录卷二百五十五》
永乐时代:与朱棣的恩怨纠葛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闰五月,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驾崩,皇太孙朱允炆继位,随即开始大刀阔斧的削藩行动。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七月,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在封国北平起兵造反,称“奉天靖难”。
建文朝廷对此早有准备,不到半个月的功夫,开国元勋长兴侯耿炳文便统帅数十万大军挥师北上。与此同时,朱允炆下旨让调任辽东的江阴侯吴高率军入关,对北平的门户永平发动攻击。此时永平守将是刚刚归降朱棣的永平卫千户郭亮,他在朱棣主力与耿炳文鏖战之时,硬是坚守孤城,多次击退了辽东明军的攻势。
既而辽东镇将江阴侯吴高、都督杨文等围永平,亮拒守甚固。援师至,内外合击,高退走。—《明史卷一百四十六·列传第三十四》
由于郭亮的坚守,给了朱棣击败耿炳文后率军回援的时间。而这一仗,也奠定了郭亮日后获封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世袭成安侯的基础。对于吴高,朱棣有一个评价:“怯不能战”。但是朱老四说的话虚虚实实,不可不信不可全信,因为他后面又补了一句,说吴高做事非常谨慎。从郭亮日后封侯,朱棣又特意施展反间计把吴高调离辽东来看,永平这一仗打得非常艰苦。
先是上语左右曰:“辽东虽隔山海,而数扰永平,当思所以靖之。吴高虽怯,而行事差密。杨文粗而无谋。去吴高,则杨文不足虑矣。然非用智不能去之。”遂遣人赍书谕二人。与文书则盛毁辱之,与吴高书则盛称誉之。而故易其函,若误置者。于是二人皆以闻于朝。朝廷果疑吴高,削其爵徒广西。独命杨文守辽东。由是兵无纪律,人怀疑贰,不敢数出矣。—《明太宗实录卷五》
杨文,洪武末年最受朱元璋信任的将领,多次独立指挥大兵团作战。而朱棣宁愿留下杨文做对手,也一定要把吴高弄走,可见这位二代江阴侯绝非朱棣故意贬低的那般无能。不过朝廷之所以轻易中计,和吴高的姐妹齐王妃吴氏有关。朱榑在此前的削藩中已经被废为庶人并囚禁于南京,朱允炆对于吴高这位领兵在外而又能力出色的齐王大舅哥确实也是心存忌惮,因此借机将其削爵发配广西。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十三日,靖难大军从金川门攻入京师,皇帝朱允炆殉国。四天后燕王登基,随即派人从广西将吴高召回,并且恢复了他江阴侯的爵位。当时朱棣虽然做了皇帝,但实际控制区域只有北平和南京两地。由于靖难军队人数本就不多,朱棣在前期不敢将他们分散到全国各地,因此他主要利用前朝降将来接管地方军权。
当年七月,江阴侯吴高奉旨前往河南、陕西“整肃兵备,抚安军民”。等“军民宁谧”之后,吴高以节制山西行都司诸卫军事的身份镇守大同。当时洪武朝的几位大将宋晟、何福和吴高分别镇守甘肃、宁夏和大同,组成了永乐初年西北防线上的三驾马车。从史书记载来看,当时的吴高深受重用,朱棣对他几乎是言听计从。
丁卯,镇守大同、江阴侯吴高奏:“所辖之地西北接东胜黄河,盖胡虏出没之路。宜自下水海北直抵把撒站,皆分戍巡逻。择才干都指挥使更番提督,有警即驰报。庶几斟酌行事,不致失机。”从之。—《明太宗实录卷十九》
靖难战争后投降朱棣的朝廷将领,如曹国公李景隆、历城侯盛庸等人,在永乐初年就纷纷遭到清算。吴高本来是前朝勋贵中混得最好的一个,但这样一位江阴侯,为何会在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被突然削爵废为庶人呢?对于吴高的失宠,清修《明史》给出了如下的原因:
八年,帝北征班师,高称疾不朝,被劾,废为庶人,夺券。—《明史卷一百三十·列传第十八》
《明史》虽然修纂了近百年,但其中依然谬误百出。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是朱棣第一次亲征漠北,但在此后的几年时间吴高依然在大同镇守,并没有被废黜。实际上所谓“高称疾不朝”这件事,应该发生在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当年七月底,朱棣结束第二次亲征漠北回到北京。而吴高在闰九月被从大同紧急召回,随即在十月被废为庶人。
丙申,江阴侯吴高以罪免。初高领兵守大同,多不法。及上北征班师至兴和,高称疾不朝。被召回京,纵家人给驿,及私役有司车牛。又擅以守边官军千百户镇抚张玉等百二十余人随行,所过骚扰。为御史成务等所劾,遂免为民。—《明太宗实录卷一百五十七》
但是,我们要说一句但是,劳苦功高的江阴侯仅仅因为如此一件小事就被一撸到底么?恐怕没那么简单。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正月,朱棣次子汉王朱高煦护送仁孝皇后徐氏的梓宫,从南京前往北京安葬。汉王到了北京以后待了一年,直到永乐十二年年初才返回南京。这位王爷从来不掩饰自己的夺嫡之心,他在北京期间是否联系过手握兵权的江阴侯吴高呢?汉王本来就在靖难武勋中颇受拥戴,他借机拉拢吴高这位前朝勋贵,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否则很难解释日后仁宗对吴高的痛恨,毕竟吴高出镇大同的时候,仁宗还在北京,理论上双方都没见过几次面。
结语:吴高,这位寄托了朱元璋厚望的勋二代,其实并没有丢他父亲的脸。凭借着小心谨慎,吴高躲过了洪武末年的两次大清洗。靖难战争时镇守辽东,也给朱棣造成了极大的麻烦,靠着反间计才把他赶走。
到了永乐时代,吴高镇守大同十二年,为守卫边疆做出了杰出贡献。可惜吴高卷入永乐朝夺嫡之争,最终被太子一方势力吞噬,江阴侯家族也就此一蹶不振。日后仁宗的孙子明英宗朱祁镇继位后,吴高之子吴升曾请求嗣侯,遭朝廷一口拒绝。两代江阴侯的荣光就此风吹雨打而去,惜哉。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2-16 21:45:2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