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中新经纬7月11日电 题:为何期权没有反映本轮人民币贬值?
作者 芦哲 德邦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王洋 德邦证券研究员
人民币汇率期权以及“波动率”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微观方面看,多维度的波动率分析已经是分解市场预期的重要工具;从宏观方面看,货币当局着意推动期权产品创新来“稳汇率”,赋予期权及期权波动率更多新的意义。在人民币汇率异常波动期间,无论是出于非金融企业部门对冲汇率波动风险,还是出于其他机构通过期权押注人民币涨跌,市场的交易行为均会体现在期权衍生品的价格、波动率的变化上,然而恰恰是如此重要的一种交易和信息工具,却没有适时反映2023年5月份以来的本轮人民币汇率贬值。
从技术分析角度看,人民币贬值过程中,看跌期权(看多人民币升值)波动率比看涨期权(看空人民币贬值)波动率上涨的要更多,这意味着售汇方向的风险逆转期权组合交易得更好,因此风险逆转因子在人民币汇率贬值过程中“不升反降”,或说明外汇市场兑换美元的需求更加强烈,结售汇力量倾向于售汇,导致风险逆转因子和即期汇率的波动反向。
从过去1个月回溯来看,风险逆转因子持续下滑,到6月15日-16日时风险逆转因子转负,也就意味着看跌期权的隐波绝对值高于看涨期权的隐波,“风险逆转”达到极值之后真的“逆转”,对应的即期汇率波动则是6月15日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当日转为下跌,在此之后“风险逆转因子”开始回升,结汇力量开始相较于售汇力量边际走强。这也成为7月第一周人民币汇率陷入区间震荡的原因。
此外,2023年人民币汇率“破7”并没有伴随隐含波动率及其风险溢价的抬升,即期汇率波动和期权隐含波动率“脱敏”了,而实际波动率也在此期间震荡下滑。从“风险溢价”的市场意义来看,这表明本轮人民币汇率贬值并没有引起市场“恐慌”情绪,或者市场也没有对人民币汇率形成一致性贬值预期,导致机构投资者卖出或买入期权对冲汇率风险的意愿有所下降,银行客户对期权波动更加“淡定”。
当前期权市场如何预期人民币汇率?从期权隐含波动率结构与即期汇率波动来看,当下“风险中性管理”理念深入人心、人民币汇率真正进入双向波动时代。市场对汇率的认知存在两种倾向:其一是“贬值恐慌”,倾向于认为汇率贬值是“坏的”;其二是倾向于希冀央行干预汇率波动,以阻止人民币汇率贬值。但近年,央行在管理人民币汇率上出现了风格变化,从此前管理美元和人民币相对供需转变为管理升贬值预期。2023年6月下旬以来,央行“指导”中间价和结汇力量边际企稳是人民币汇率稳定的主要原因。央行“指导”中间价体现在“逆周期因子”的变化上,在经过2022年三季度“逆周期因子”稳定在岸汇价、平抑贬值预期之后,时隔将近三个季度,“逆周期因子”重现在岸汇率定价,依旧发挥着稳定预期的“定海神针”作用。适应央行管理汇率新风格,从“风险中性”理念出发管理汇率预期,期权工具既是避险“神器”,也是加杠杆利器。在2022年5月份国家外汇管理局推动期权应用的同时,汇率市场调控方式也从货币总供需层面转变为分化瓦解“跟风交易”的资金,避免“羊群效应”出现。未来,人民币汇率仍将呈现双向波动,市场也应克服“贬值恐慌”,适应“双向波动”。(中新经纬APP)
本文由中新经纬研究院选编,因选编产生的作品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选编内容涉及的观点仅代表原作者,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责任编辑:张芷菡 实习生 李雯
来源:中新经纬
编辑:陈俊明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过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7-11 20:45:1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