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皇帝作为王朝的统治者,天然享有国家的最高权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家的疆域和领土必然越来越大。
如此辽阔和复杂的国家,仅凭皇帝一人根本无从下手,因此历史上就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官僚制度。
其中掌握实权最多的,莫过于尚书省的吏、兵、户三部,他们直接管理着政府的官僚系统、军事系统和经济系统,都实属国家命脉。
那么,吏、兵、户三部谁的实权上更多呢?
分工各异
最早有史可考的封官制度,可以从周朝追溯起,发展到唐宋基本趋于稳定,三省六部制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并且很少改变。
其中,三省中的中书省和门下省,共同组成了国家政策的决策系统,职权上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和人大。
而政策制定完成后,到了实际执行阶段,就基本成了尚书省一家的事因此尚书省的实际权力也就最大。
根据分管各类领域的不同,尚书省又能细分出“六部”。分别是礼部、吏部、户部、刑部、兵部、工部。
而这其中,礼部、刑部、工部的工作虽然都直接代表了国家的脸面,但若论及实权,往往远不如另外三部。
兵部
兵部在设计之初,主管权力是相当大的,负责掌管任用全国的武将,以及军械、调兵、军令、驿站的各项事务,是朝廷中几乎唯一的军事部门。
兵部的强弱是国家安全的保证,也是皇帝是否能开疆扩土,平定叛乱,抵御外贼的最大底牌。
兵部这一部门在汉武帝时期就初具雏形。不过当时的朝廷延用的还是秦造的三公九卿制,后世兵部的一二把手,也就是尚书和侍郎,在当时对应“大司马”和“大将军”。
但在宋代之后,皇帝开始将军事权利收缩,直到清代,兵部都只有拜将点兵的权力,而实际指挥权却都被皇帝及其各类亲信部门把握,也因此形成了武官不如文官的状态。
他们名义上虽然代表着国家最高武力,实际上却处处受人掣肘。
户部
轮到户部就没有兵部这么憋屈了,因为户部捏的是国家的钱袋子,就连皇帝本人想花钱,也得过户部这一关。
而财富往往跟权力息息相关,明面上,户部就掌握着国家田赋、关税、军饷、发币等国家大权。而在暗地里,户部的账头也几乎从不干净。
毕竟皇帝身为九五之尊,物质享受还是会要一些的,而种事显然又不太适合明明白白地记在账上,否则恐难堵悠悠众口。
这时就轮到户部的官员们操作了,只要懂得人情世故,不但能哄得皇帝满意,自己的腰包也会日渐丰盈。至于这个代价......恐怕从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内。
吏部
在文武百官之中,吏部一直被叫做“天官”,因为这里主掌着朝廷大部分的官员任命、调动、绩效和升官加爵。古代要想在仕途混得长久,官场上最不该惹的就是吏部。
但说道吏部,这个“吏”确实有些意思。古话都说吏小官大,《水浒传》中的宋江半辈子低眉散财,也不过混到个押司,属吏却非官,县令都可以随时开除他。
而吏部名为“吏”,反而是个管官的大职。
吏部尚书过去有多风光呢?比如说在清代京城,京官跟上级的关系是十分紧密的,大家都是熟人,无论品级高低一般都不需行跪礼。
但其中唯有吏部尚书和内阁大学士除外。而内阁大学士当时是正一品,文官生涯的巅峰,皇帝眼前的重臣。
吏部尚书却只是个从一品,但却也有此特权,可见这个职位在官员们心中的重量。
再说乾隆时期的重臣和珅,他虽官拜户部吏部两部侍郎,与各派官员交往甚密,还善于参破圣意。但只需吏部尚书一个弹劾,和珅立刻就得官降两级。
吏部尚书的权力之大可见一斑。
因此,一般认为,中国古代的“三省六部”以吏、兵、户三家为大。其中实权最大的莫过于吏部尚书,毕竟这是可以直接管官的官。
但是,难道三省六部里,真就是吏部永远一家独大吗?这点根据历史时期的不同,其实也出现过不少的例外。
重臣未必出自要职
上面说的吏、户、兵三部,掌握的都属于国家要职,只谋其位就能大权在握。但也正因如此,这三个部门也成了与君争权的眼中钉。
第一个被打的出头鸟就是兵部。前面我们说过,自宋代之后,兵部尚书的权力就一降再降。指挥权没了,国家又无战事,那兵部就成了个管粮草调配的闲差。
而主管钱袋子的户部,他们虽然接触的油水很多,但赚的也不过是掉脑袋的钱,表面富可敌国,实则只是皇帝的存钱罐。
而吏部的情况就相对复杂了,尤其是在清代康熙以后。明朝初期,皇帝的权力其实是受到各方面限制的。
朝廷内的许多官职,皇帝其实都没有权力决定任免,重臣的人选需要其他官员的开会举荐,而四官以下又由吏部选拔和分配。
皇帝所能支配的,只有自己身边的内阁和一些宦官。这个时候,吏部的权力靠着人脉关系仍能维持。
而从清代康熙年开始,围绕皇帝本人的集权措施越来越多,大多数空缺都可被皇帝直接任命。
原本应该交由吏部分配的许多京官职位、地方上的空缺和爵位,则被单独空了出来,这让吏部俨然成了个摆设。
既然接触不到那些更具实权的官职,吏部在官场里的权力自然也被极大削弱。但毕竟也算是官中之官,最差也不过是跟户部平起平坐。
但等到了晚清,官员的任命权又被一下子放开,地方上里还多了掌管实际军权的督抚和总督这两个土皇帝职位,皇权衰弱,地方上的私人集团任命官员根本再过问皇室的意见,革命已经一触即发。
可见,在各个不同的时代下,官员们的职权大小也随着起起落落。
当政权稳定时,吏部就是毫无争议的最大实权机构。而到了政权混乱或衰弱时,越是曾经参与过实权的人,反而就越是难以在新的环境下翻身。
同时,权力过大的官职早晚会被皇帝视为权力的威胁,因此也很容易遭到削弱,毕竟不管官职再大,这天下还是皇上的天下。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8-18 17: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