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吏部尚书、兵部尚书、户部尚书三者相比,哪个在实权上更胜一筹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8-18 14:08:00 来源:戏说三国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皇帝作为王朝的统治者,天然享有国家的最高权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家的疆域和领土必然越来越大。

如此辽阔和复杂的国家,仅凭皇帝一人根本无从下手,因此历史上就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官僚制度。

其中掌握实权最多的,莫过于尚书省的吏、兵、户三部,他们直接管理着政府的官僚系统、军事系统和经济系统,都实属国家命脉。

那么,吏、兵、户三部谁的实权上更多呢?

吏部尚书、兵部尚书、户部尚书三者相比,哪个在实权上更胜一筹

分工各异

最早有史可考的封官制度,可以从周朝追溯起,发展到唐宋基本趋于稳定,三省六部制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并且很少改变。

其中,三省中的中书省和门下省,共同组成了国家政策的决策系统,职权上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和人大。

而政策制定完成后,到了实际执行阶段,就基本成了尚书省一家的事因此尚书省的实际权力也就最大。

根据分管各类领域的不同,尚书省又能细分出“六部”。分别是礼部、吏部、户部、刑部、兵部、工部。

而这其中,礼部、刑部、工部的工作虽然都直接代表了国家的脸面,但若论及实权,往往远不如另外三部。

吏部尚书、兵部尚书、户部尚书三者相比,哪个在实权上更胜一筹

兵部

兵部在设计之初,主管权力是相当大的,负责掌管任用全国的武将,以及军械、调兵、军令、驿站的各项事务,是朝廷中几乎唯一的军事部门。

兵部的强弱是国家安全的保证,也是皇帝是否能开疆扩土,平定叛乱,抵御外贼的最大底牌。

兵部这一部门在汉武帝时期就初具雏形。不过当时的朝廷延用的还是秦造的三公九卿制,后世兵部的一二把手,也就是尚书和侍郎,在当时对应“大司马”和“大将军”。

但在宋代之后,皇帝开始将军事权利收缩,直到清代,兵部都只有拜将点兵的权力,而实际指挥权却都被皇帝及其各类亲信部门把握,也因此形成了武官不如文官的状态。

他们名义上虽然代表着国家最高武力,实际上却处处受人掣肘。

吏部尚书、兵部尚书、户部尚书三者相比,哪个在实权上更胜一筹

户部

轮到户部就没有兵部这么憋屈了,因为户部捏的是国家的钱袋子,就连皇帝本人想花钱,也得过户部这一关。

而财富往往跟权力息息相关,明面上,户部就掌握着国家田赋、关税、军饷、发币等国家大权。而在暗地里,户部的账头也几乎从不干净。

毕竟皇帝身为九五之尊,物质享受还是会要一些的,而种事显然又不太适合明明白白地记在账上,否则恐难堵悠悠众口。

这时就轮到户部的官员们操作了,只要懂得人情世故,不但能哄得皇帝满意,自己的腰包也会日渐丰盈。至于这个代价......恐怕从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内。

吏部尚书、兵部尚书、户部尚书三者相比,哪个在实权上更胜一筹

吏部

在文武百官之中,吏部一直被叫做“天官”,因为这里主掌着朝廷大部分的官员任命、调动、绩效和升官加爵。古代要想在仕途混得长久,官场上最不该惹的就是吏部。

但说道吏部,这个“吏”确实有些意思。古话都说吏小官大,《水浒传》中的宋江半辈子低眉散财,也不过混到个押司,属吏却非官,县令都可以随时开除他。

而吏部名为“吏”,反而是个管官的大职。

吏部尚书过去有多风光呢?比如说在清代京城,京官跟上级的关系是十分紧密的,大家都是熟人,无论品级高低一般都不需行跪礼。

但其中唯有吏部尚书和内阁大学士除外。而内阁大学士当时是正一品,文官生涯的巅峰,皇帝眼前的重臣。

吏部尚书、兵部尚书、户部尚书三者相比,哪个在实权上更胜一筹

吏部尚书却只是个从一品,但却也有此特权,可见这个职位在官员们心中的重量。

再说乾隆时期的重臣和珅,他虽官拜户部吏部两部侍郎,与各派官员交往甚密,还善于参破圣意。但只需吏部尚书一个弹劾,和珅立刻就得官降两级。

吏部尚书的权力之大可见一斑。

因此,一般认为,中国古代的“三省六部”以吏、兵、户三家为大。其中实权最大的莫过于吏部尚书,毕竟这是可以直接管官的官。

但是,难道三省六部里,真就是吏部永远一家独大吗?这点根据历史时期的不同,其实也出现过不少的例外。

吏部尚书、兵部尚书、户部尚书三者相比,哪个在实权上更胜一筹

重臣未必出自要职

上面说的吏、户、兵三部,掌握的都属于国家要职,只谋其位就能大权在握。但也正因如此,这三个部门也成了与君争权的眼中钉。

第一个被打的出头鸟就是兵部。前面我们说过,自宋代之后,兵部尚书的权力就一降再降。指挥权没了,国家又无战事,那兵部就成了个管粮草调配的闲差。

而主管钱袋子的户部,他们虽然接触的油水很多,但赚的也不过是掉脑袋的钱,表面富可敌国,实则只是皇帝的存钱罐。

吏部尚书、兵部尚书、户部尚书三者相比,哪个在实权上更胜一筹

而吏部的情况就相对复杂了,尤其是在清代康熙以后。明朝初期,皇帝的权力其实是受到各方面限制的。

朝廷内的许多官职,皇帝其实都没有权力决定任免,重臣的人选需要其他官员的开会举荐,而四官以下又由吏部选拔和分配。

皇帝所能支配的,只有自己身边的内阁和一些宦官。这个时候,吏部的权力靠着人脉关系仍能维持。

而从清代康熙年开始,围绕皇帝本人的集权措施越来越多,大多数空缺都可被皇帝直接任命。

吏部尚书、兵部尚书、户部尚书三者相比,哪个在实权上更胜一筹

原本应该交由吏部分配的许多京官职位、地方上的空缺和爵位,则被单独空了出来,这让吏部俨然成了个摆设。

既然接触不到那些更具实权的官职,吏部在官场里的权力自然也被极大削弱。但毕竟也算是官中之官,最差也不过是跟户部平起平坐。

但等到了晚清,官员的任命权又被一下子放开,地方上里还多了掌管实际军权的督抚和总督这两个土皇帝职位,皇权衰弱,地方上的私人集团任命官员根本再过问皇室的意见,革命已经一触即发。

吏部尚书、兵部尚书、户部尚书三者相比,哪个在实权上更胜一筹

可见,在各个不同的时代下,官员们的职权大小也随着起起落落。

当政权稳定时,吏部就是毫无争议的最大实权机构。而到了政权混乱或衰弱时,越是曾经参与过实权的人,反而就越是难以在新的环境下翻身。

同时,权力过大的官职早晚会被皇帝视为权力的威胁,因此也很容易遭到削弱,毕竟不管官职再大,这天下还是皇上的天下。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8-18 17: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三省六部制,一直到清朝末年。三省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和颁布皇帝的诏令,门下省是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是行政机构,负责执行政令,尚书省下
2024-07-18 22:09:00
六部尚书的权力与影响力
自隋文帝杨坚创立三省六部制,六部尚书就是朝堂上的高官,实权有时甚至要超过内阁宰臣,乃至首辅。比如明宣宗朝的内阁首辅杨士奇就排在吏部尚书蹇义之后,甚至还要排在户部尚书夏元吉之下,更
2023-09-10 16:33:00
礼部尚书:古代王朝的权力枢纽
...有比这更大的权力的部门吗?因为在书中大家一提到兵部尚书,总会把他当作是国防部长,军队的总司令。而其他的部门都各有自己的职权,拥有着不小的权势,只有礼部,顾名思义,纯粹是和礼仪
2023-12-22 21:57:00
清朝官府有个部门最牛,只要挤进去都是从一品,官员都争着巴结
...,此后无论宋、元、明、清等都沿用了该制度,三省即为尚书省、中书省与门下省,其中中书省是负责拟定皇帝颁发的诏令即决策机关,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则是最终的执行机关,三省的最高长
2024-02-24 08:00:00
古代六部吏、户、礼、兵、刑、工的职能与重要性
...铜牙纪晓岚》里头有个很有意思的情节:说这工部有个金尚书,在官衙里面折腾装神弄鬼的事儿,结果导致起火,朝廷拨银子要“大兴土木”修房。而这工部,因为负责水利工程,也叫“水部”,和
2024-01-08 18:18:00
在明朝六部分权中,朱元璋是如何一步步权力集中的
...权,只是进行书记、传递的机构,隋唐时期始确定六部为尚书省的组成部分。为了避免权力集中的弊端,六部一再分权、并权,历经几朝调整,才有了明朝初期的样子。在废除了宰相之后,六部的地
2024-10-15 10:32:00
明朝的首任尚书是谁?
...构所奉行的主要官制。所谓“三省”,指的是负责行政的尚书省、负责审议的门下省和负责决策的中书省,而六部则分别为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这些部门负责着官吏任免、户籍财
2023-08-02 16:45:00
唐代后期六部侍郎平章事职权的变化
...章事成为宰相群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宗龙朔二年(662年)废尚书令一职,使本为尚书令副贰的左右两仆射成了尚书省的实际长官。两仆射既与中书令侍中共同行使宰相职权,所谓“佐天子执大政”
2024-06-22 21:29:00
隋唐时期的尚书省有什么样的作用
吏部,自三国魏即为尚书省诸曹之首,因其掌选举,往往以尚书仆射兼领。户部,即度支,掌财用,三国魏以后即取代了东汉大司农的职权。礼部,即先前的客曹、主客、南北主客曹,北周始有礼部之名
2023-05-15 15:57: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