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人民网-安徽频道
这个季节,气温回暖,万物生长,正是各种野菜采摘的好时节。
此时人们常常喜欢外出踏青,采摘一些野菜,丰富餐桌,尝个新鲜。尽管许多人品尝过野菜,但大众对野菜的认知较为有限,甚至还存在一些误区。
误区一:野菜十分安全,容易辨别
野菜一般是指生长在野外、非人为栽培的可食植物。野菜因天然野生,具有独特的风味而备受青睐。我国野菜约有300多种,但供人们习惯食用的也只有数十种,如:香椿、马齿笕、芥菜、藜蒿、蕨菜等。然而,有些野菜与有毒不可食用植物很相似,单从外观上难以辨别,容易发生误采误食中毒,严重的可能危及生命。
误区二:野菜营养价值更高,多多益善
其实,野菜在营养成分上与普通蔬菜相比并没有显著的差别,不存在营养价值更高的问题。
有些野菜本身是药用植物,少量食用或可获得一定的药用价值,但像普通蔬菜一样大量食用,有可能会出现不良反应。
很多野菜都属于寒凉性质,脾胃虚寒的人食用可能会损伤脾胃。
另外一些特殊体质的人,食用野菜容易出现过敏。野菜并不适合所有人,而且食用时一定要适量。
老人、婴幼儿、孕妇、哺乳期妇女、过敏体质以及消化系统存在疾病的人群尽量不吃或少吃野菜。
误区三:野菜都是无污染的“绿色食品”
生长在野外的野菜并非都是无污染物的“绿色食品”。
比如生长在高速路附近的野菜,容易受到汽车尾气、路边尘土的污染。
生长在公园、绿地、风景区的野菜,容易受到除虫剂或除草剂的污染,这些野菜在食用的安全性上存在较大的隐患。切记这些地方生长的野菜不要采。
误区四:野菜的苦味儿能“去火”,而且“越苦越去火”
野菜的苦、涩口感通常来自草酸和一些生物碱,虽然吃起来好像口感独特,但大量的草酸会影响其它营养素的吸收,有的生物碱甚至具有毒性。
因此,不同的野菜需选用不同的烹调方法,有些可以直接食用,有些需要反复焯水后食用,还有的要晒干后食用。
如马齿苋、香椿、荠菜、马兰头、枸杞头、野苋菜、蕨菜等野菜食用前需要焯水。
最后,再次提醒广大市民朋友,对于野菜,应当正确采摘、适量尝鲜。安全和美味皆有,才是享受“野菜”的正确方式。
注意:食用野菜后如有头晕、恶心、腹痛、腹泻等中毒症状时,应立即停止食用,及时催吐,并前往医院就诊。(健康安徽)
审核专家: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食品营养与学校卫生科医师 仰阳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4-07 17: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