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贺林平
站在坡顶上的东深供水工程纪念园凭栏俯瞰,一脉平静、清澈的河渠,缓缓流入写有“金湖泵站”的白色建筑物;经过一番看不见的“帅操作”,出来时已抬高成“悬河”,顺着一条架在半空的渡槽,直向南方远远流去……
“这是整个东深供水工程68公里线路上的最后一个泵站,将水位最终抬高46米后(比取水点),自然流入深圳水库,进而源源不断地给香港供水。”广东粤港供水公司塘厦管理部负责人陈晓岭说。
东深供水工程金湖泵站。贺林平 摄
东深供水工程始建于1964年。面对香港其时正遭遇的严重干旱,上万名建设者汇聚东莞,以“要高山低头,令河水倒流”的气概,肩挑手抬,硬是为香港打通一条“供水生命线”。60年来,工程历经三次扩建和本世纪初的全面改造,年供水能力由初期的0.68亿立方米提升到24.23亿立方米,输水系统由石马河天然河道升级为全封闭的专用管道,彻底实现清、污分流,“量”、“质”双保。
“这一泓东江水里,‘流淌’的是浓浓粤港情。”这样的认识,早就深深刻印在广东以及东江沿线东莞、惠州、河源等各地水务人的脑中。为确保供水万无一失,广东成立了省生态环境厅东江执法分局、深圳市公安局东深分局等4个专职保护机构,出台了13部规范性文件。新时代,借力“数智”赋能,覆盖“取水-引水-输水-供水”的全链条“智慧水务”,也令护水方式悄然发生深刻变革。
位于东莞桥头镇的太园抽水站,是东深供水工程设在东江的第一级取水口。随着工作人员邓雷的熟练操作,无人机“眼中”的监控画面实时地投射在眼前的控制大屏上。“这些无人机都是提前设定好航线,9点开始巡下游航线,巡完回来之后;10点自动开始巡上游航线。通过这些实时画面,管理人员在办公室就能监控到水流、江面船只等情况,如果有异常即刻响应。”邓雷说。
除了空中无人机全视野、无死角的自动巡查,在地面,工程泵站应用“厂站智能巡检系统”后,通过设备智能化实现“无人值班”“少人值守”;在水面,引入水质监测无人船等设备,让水质巡查效率大为提升……60年来,东深供水工程滋养了香港、深圳以及沿线东莞8个镇的经济繁荣和2000多万居民的幸福生活,从未发生一次供水事故。
东深供水工程全面改造后,东江支流石马河移交地方,在流域综合治理和碧道建设中焕发了新生。在东莞市樟木头镇,沿着石马河支流官仓河来到水源地勒竹排水库,远看群峰峥嵘、飞瀑深潭;眼前则碧道环绕、人水相伴,成为银屏山森林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樟木头镇党委委员蔡群珍自担任镇级河长以来,本职工作之余累计巡河100余次,平均每月3-4次。“特别是利用移动APP‘广东智慧河长’等信息化手段,记录巡河轨迹,及时发现、上报和处理问题,巡河效率显著提升。”蔡群珍感慨。
勒竹排水库常年保持二类水质。贺林平 摄
东莞是一座依水而兴、与水共生的岭南山水名城,在264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像石马河这样的大小河流624条(总长超过2200公里),水库118宗,湖泊20个。创新机制,充分利用数字孪生等信息化、智慧化手段,实现河湖管护治理科学高效;多措并举统筹推进碧道建设,并进一步升级打造集安澜生态水带、绿美景观林带、文化休闲带、滨水经济带于一体的绿美碧带……日益水清岸美的“幸福河湖”,持续惠及着莞邑城乡千万居民。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3-25 20:45:1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