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师范大学。”在接受采访时,刘益春老师眼神坚定,“服务好世界最大规模的中国基础教育,引领好世界最大规模的中国教师教育,自然就是世界一流水平。”他以创新的科研成果推动学科发展,以独特的教育理念培育未来栋梁。在202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一位将科研报国与教育兴国融为一体的“吉林省最美科技工作者”。

深耕科研:勇做光电领域的拓荒者
刘益春的科研之路,始于对科学真理的执着追求。1985年从东北师范大学物理学院毕业后,他先后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吉林大学、日本九州大学深造,不断汲取知识养分。1988年任教东北师范大学后,他聚焦宽禁带半导体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领域,成为国内较早开展氧化锌研究的学者之一。
在科研的征程中,刘益春始终以开拓者的姿态前行。他带领团队深入钻研,在类脑忆阻器、高密度全息光存储、特种光电功能材料等方向取得重大突破。作为第一完成人,他两次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三次斩获省部级一等奖。这些沉甸甸的荣誉背后,是他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付出。他建立的紫外光发射材料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不仅成为科研创新的摇篮,更培育出凝聚态物理和材料科学与工程两个“双一流”建设学科,为我国宽禁带氧化物半导体材料科学与技术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培养出一批批活跃在科研一线的青年才俊。
创新教育:打造“创造的教育”新范式
作为师范院校的掌舵人,刘益春深知教育的责任重大。在“尊重的教育”基础上,他立足时代需求,率先提出“创造的教育”理念。他敏锐洞察到,面对智能时代的“不确定性”,培养师范生的反思习惯与创新能力,是培育未来卓越教师的关键。
为将这一理念落地生根,刘益春带领团队开展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在本科教学模式上,他推出“新生研讨课”,邀请大牌教授为大一学生授课,44门名师名课如星星之火,点燃学生探索求知的热情;通过建设608个“创造的教育”示范课堂,覆盖全校本科课程总数的26%,实现课堂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培育出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创造能力。学校还搭建专题网站、出版案例集、启动“揭榜领题”项目,形成以点带面、全员参与的教育改革热潮,推动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
使命担当:心系教育与科技的未来
刘益春不仅是科研与教育的实践者,更是时代使命的担当者。
面对青少年,刘益春每年走进初中、高中开展至少2场科普报告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材料物理学前沿技术,在孩子们心中播撒科学的种子。他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提问,用实际行动践行科学家精神的传承。

从科研实验室到三尺讲台,刘益春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践行着科教报国的初心与使命。他用创新的科研成果为科技发展添砖加瓦,以独特的教育理念为教师教育注入活力,彰显了一名科技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最美吉林科技工作者”的称号,是对他过往成就的肯定,更是激励他在科教融合之路上继续前行的动力。未来,刘益春将继续扎根吉林大地,为建设世界一流师范大学、培养更多优秀人才、推动科技进步不懈奋斗,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
记者 陈振昂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5-30 17:45:0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