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在一望无际的沃野田畴里,一台台智能免耕农机轰鸣欢歌,奏响现代农业的奋进乐章;在实验室的智慧云屏上,农机总量、各地区农机数量、工作农机数、待机农机数、异常农机数等数据清晰呈现,为农业生产装上“智慧大脑”。这套备受瞩目的“免耕播种机智慧系统”,正是长春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授杨宏伟团队的匠心之作。2024年,杨宏伟被评为吉林省“最美科技工作者”。
黑土地,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民间更有“一两土二两油”的形象说法。然而,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黑土地面临着肥力下降等问题,保护和合理利用这片珍贵土地迫在眉睫。推广免耕技术,成为守护黑土地、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但免耕技术落地并非易事,倘若无法实现精准播种、精准施肥,农作物产量难以保障,老百姓自然不会接受。
2009年,吉林省康达农业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杨铁成一心想发展智慧农机,试图让农业生产迈向智能化新台阶。可如何从技术层面实现智能作业,成了横亘在他面前的一道难题。一次偶然的聊天中,他听闻长春理工大学在相关领域颇具技术实力,于是怀着忐忑的心情,找到了时任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院长杨华民。短短不到10分钟的交谈,杨华民的热情回应和专业判断,瞬间打消了杨铁成的顾虑,还当即联系杨宏伟与他对接。
2010年2月,长春理工大学与康达公司合作的首款智慧免耕播种设备正式配装。凭借先进的技术和出色的性能,该设备迅速打开市场,3年内销量翻了两番。2017年和2020年,第二代、第三代设备相继投产。如今,康达公司在免耕农机市场的占有率突破70%,稳坐行业龙头宝座,而杨宏伟团队研发的智慧系统,无疑是让农机“聪明”起来的关键“大脑”。
每年春耕,都是杨宏伟最忙碌的时候。他仿佛“长”在了田野里,密切关注着每一台免耕播种设备的运行状况。一旦设备出现故障,他第一时间协调解决。有时候,农户对设备操作不熟悉,或是在电话里难以解释清楚问题,杨宏伟二话不说,亲自前往现场。
15年来,杨宏伟始终扎根田间地头,专注于免耕作业信息智能监测装备的研究与试验,为农业企业破解技术难题,助力农民增产增收。截至目前,他和团队研制开发的智能设备已销售5万余台,播种面积突破6000余万亩。如今,新一代免耕播种设备的研发仍在紧锣密鼓地推进,迭代速度越来越快。这既源于用户不断升级的需求,也得益于科研人员对农业科研的敏锐洞察力。“只要肯用心琢磨,把想法变成现实就没那么难。”杨宏伟笑着说。
作为一名教师,杨宏伟不仅将科研成果应用于广袤的黑土地,更牢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以科研反哺教学,把最新的研究成果融入课堂。多年来,他悉心指导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创新创业大赛,学生们屡获佳绩,斩获国家级二等奖1项、东北赛区一等奖2项、省级一等奖2项。在科研方面,他主持省科技厅项目1项、横向科研项目9项,参与完成国家级、省部级和企事业委托项目50余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6项,还荣获省科学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杨宏伟坚持让学生参与科研实战,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应用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看着学生们不断成长、收获荣誉,他的心中满是欣慰与自豪。
光阴流转,杨宏伟初心如磐,竭尽所能助力乡村振兴。“愿得此身长报国,逐梦白山黑水间”,未来,他将继续深耕现代农业技术领域,把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农业生产力,切实解决老百姓在农业生产中的“急难愁盼”问题,在希望的田野上书写属于科技工作者的壮丽篇章。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
记者 王涛
图片由受访者本人提供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5-22 11:45:07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