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江淮晨报
大学生“新农人” 完美演绎《大地之恋》
安农大校园原创思政话剧情真意切讲述“三农”情
演出现场。
“我爱这片土地,这里有我的父母,我的亲人,我的家乡,更有千秋万代都流淌在我们安徽农业大学人血液中的信念——农安,天下安!”10月18日晚,一部由安徽农业大学师生共同打造的原创思政话剧《大地之恋》完美谢幕。舞台上,白发苍苍但精神矍铄的“许学农”发自肺腑的呐喊,喊出了一代代安徽农业大学人心底最深处的情怀与执念。
情真意切讲述“三农”情
二十九名青年学生在舞台上振臂高呼,“把课堂搬进田间地头,把论文写到祖国大地!”
此次话剧演出由安徽农业大学师生共同打造,以“大别山道路”为题旨,剧中塑造了“许学农”“庄教授”“戈畅”等角色,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安农大老中青三代从事“三农”工作的奉献、挑战、彷徨和坚定,生动再现了一代代安农人扎根江淮大地的奋进故事。
剧中的“许学农”以安徽农业大学一位95岁的老教授为原型。他出生在战争年代,度过了饥饿困苦的童年,是路过他家的一群安徽农业大学的学生们教他知识,让“农业”的种子在他的心中萌芽。从那时起,“许学农”便一心投入到农学研究中,带领大别山的乡亲们走出贫困,也培养教育了一批又一批新农学生。
剧中有个细节,“许学农”有个珍惜多年的“宝贝盒子”,但一直没有人知道里面装了什么。在话剧尾声时,“许学农”在舞台上打开个这个小盒子,原来,盒子里装的是,这么多年来每一次试验田成功丰收后的一小把土壤。最后,“许学农”将这个盒子郑重地交给了新三农人“戈畅”。
一代代安农人对于土地,对于农业的热爱与执着令人动容。正如贯穿全剧的那首诗一样:“为何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原创大戏的幕后故事
《大地之恋》的剧本是安徽农业大学根据学校发展历程中的真实人物和事件为原型,独立创作完成。
本部话剧的排练从今年八月份就开始,对于没有表演和舞台经验的非艺术专业大学生来说,想要达到正式演出的效果无疑是十分困难的。剧团的演员们很早便开始了“声台形表”的演出集训。
眼前这位身着运动服,朝气蓬勃的男生叫张祎凡,所学的是社会工作专业。在这次话剧中,他主要饰演的“庄教授”的父亲这一角色。从暑期开始进入排练阶段,让张祎凡现在回想起来都觉得“刻骨铭心”。为了不打扰到正常教学工作的开展,有些时候剧团的排练时间会安排到晚上。“最晚的一次是排练到了夜里十一点半。”张祎凡说,当时大家都上了一天的课,下了课直接去排练,体力坚持不住了,“但是我们很开心,觉得能够参演到这部话剧中就很满足。”
一场学生喜欢的思政课
《大地之恋》话剧的导演黄磊来自安徽省话剧院,当初接到演出安排时,哪怕是话剧经验丰富的他也有些犯难。
“这部剧是一部思政剧,我很担心会让学生们觉得是在讲大道理。”黄磊在与演员学生们沟通,排戏时会不断听取学生们的声音。
“我会不停问他们,‘你们平常是怎么交流的’‘有什么年轻人爱说的话’,如果这帮年轻演员能接受并喜欢这部剧,那其他的大学生们应该也都能接受这部话剧了。”
黄磊和学生演员们经过不断的打磨和努力,终于呈现出这样一部人物有血有肉、剧情生动感人、寓思想深度于故事中的大戏。
参演的王祖光同学表示,“这次演出让我明白‘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不只是剧本中的一句空喊的口号,更是中国几代青年学子在乡村振兴一线奋斗的缩影。”
学校负责人谈及创作初衷时说,也正是希望通过话剧这种鲜活的形式,展现“榜样”的力量。让更多青年大学生了解农业,形成深耕‘三农’沃土、服务乡村振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乡村振兴培育更多的“后备军”。
“为了让每个人都能吃饱饭,我要学农学!”“为了振兴家乡产业,我要学农学!”走出演出大礼堂,学生们还在热烈的讨论着这堂生动的“舞台上的思政课”。
合肥通客户端-合报全媒体记者
王书浒/文 吴翰林/摄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23 05: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