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国内

大学生“新农人”助力端牢“中国饭碗”

类别:国内 发布时间:2023-03-18 16:33: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3月18日电 题:大学生“新农人”助力端牢“中国饭碗”

新华社记者

植保无人机、北斗导航、免耕播种机、智慧农业物联网……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深入推进,各式各样的新农具成为农业生产的“新式武器”。操作这些新农具的生力军正是新一代年轻大学生。

曾经,离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村生活,是很多农村大学生的梦想。如今,看准农业生产向规模化、机械化、科技化、现代化转变的机会,一些大学生毕业后,选择走进田间地头,把青春播撒在希望的田野上,成为新型职业农民,让“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时代课题有了新答案。

大学生“新农人”,依靠科技智慧和科学知识逐梦乡村,为农业现代化注入新活力,给乡村振兴带来新希望。

换装备,让种地更轻松

春风吹过黑土地。走进辽宁省沈阳市法库县,一场农机培训会在田间地头热闹开场。“驾驶轮式拖拉机转弯时一定要减速、鸣号、靠右行。”梁日鹏站在人群中间,讲解拖拉机的操作规范,一旁是各式新农机:免耕播种机、秸秆打包机、植保无人机……

29岁的梁日鹏,是沈阳农业大学2016届农业机械化专业的毕业生,上学期间他曾走访、调研全国近100个农业合作社。带着这些经验,毕业后他来到法库县创办了万盈农业科技服务公司,成为当地3万亩地的“贴心农管家”。

“这几年,我们将农田管理接入了物联网系统,一台手机就能管数万亩地。”梁日鹏说,他参与开发的“万盈管理系统”,利用GPS对农户的承包地进行查田勘界、实地测绘。每一块托管的土地都有一个二维码,客户可随时用微信扫描了解服务的进程及详情。

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不断赋能农业生产。如今,在一批“新农人”的操控下,手机远程管理农田,种地尽显科技范儿。

“以前种地靠人拉肩扛,种十来亩地就累死累活的。用手机种地,用无人机喷洒农药,我们老一辈种地人根本操作不来,以后种地就得靠有文化的年轻人。”站在麦田旁,河南省驻马店市西平县45岁的农民刘迎举感叹道。

在有“中原粮仓”美誉的驻马店市西平县,1.2万亩老王坡高标准农田由河南水投柏农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统一流转、投资和运营。毕业于郑州大学的“80后”刘亚辉,带着两名“90后”大学生台晓林、王仲琦,还有一名“00后”大学生王英凡,“耕种”着这超万亩良田。

一条条笔直的麦垄,暗含新科技。“每条麦垄之所以笔直如线,是因为使用了搭载北斗导航系统的播种机,提前规划好线路,全程自动化播种。”王仲琦说。

如今,这超万亩良田里,物联网控制着250多个自动化喷灌设备和墒情、虫情等智能终端,浇地、施肥手机一键启动,时常引来周边农民的参观。

“科技的力量到田间,种地变得有点‘高大上’了。” 刘亚辉笑道。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王征兵说,农业现代化关键是种地人的现代化。由大学生变身的“新农人”,年轻有活力,文化水平高,学习能力强,接受新技术快,正让农业生产从“靠人力”向“靠算力”转变,从“体力活”向“技术活”转变,新型职业农民正成为建设农业强国的新生力量。

回农村,奋力干一番大事业

4年多前,听说齐叶叶要放弃大城市的工作回乡务农,她的丈夫很是不解。齐叶叶给出了她的理由:离家近一点,现在农村有很好的发展机遇。

今年32岁的齐叶叶毕业于西安石油大学物流专业,曾在沿海地区工作多年,担任一家物流公司区域副总经理,2018年选择返乡务农。

如今,齐叶叶和同是大学毕业的弟弟齐昆,在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慕仪镇齐西村耕种着800多亩农田,并为周边3万多亩农田提供托管服务。

2019年以来,齐昆花费15万元陆续购入3台植保无人机,自学成为操作植保无人机的行家里手。2021年,齐昆获得第四届中国农机手大赛植保分赛陕西赛区冠军。当年,他和姐姐同时获得由陕西省农业农村厅颁发的新型高级职业农民证书。

“现在国家对种粮大户的扶持力度很大。今年2月,我受邀参加陕西省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的一个项目培训班,前往浙江大学学习了15天,收获很大。我觉得把农业当成一份事业,一定能干出一番成绩。”齐昆说。

在农村务农的齐昆常常“灰头土脸”,晒得黝黑,但几年坚持下来,他已经习惯了和泥土打交道的生活。

常年活跃在农田耕作一线的姐弟俩,是大学生投身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一个缩影。

在我国东北大堡子村,大学生农民郭佳明种碱地西红柿的故事,人人称道。

郭佳明的家乡位于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区,盐碱地居多,是水稻的主产区,特色经济作物种植偏少。2016年,沈阳农业大学毕业的郭佳明选择回乡创业。但刚开始支持者并不多,人人都劝他:“这盐碱地里种不出黄金,不如安安稳稳种水稻。”

郭佳明不服气。他与辽宁省盐碱地利用研究所合作,每天凌晨就起来去地里干活,研究种植技术。“种植、采摘、跑市场都是自己干。那阵子是最累的。”郭佳明说。

大棚里的日夜劳作,让郭佳明成了村里的“科学种地专家”。他不仅对作物生长的每个阶段变化了然于胸,还研究出碱地西红柿起垄装置等多种实用技术。

这几年,在当地政府部门扶持下,郭佳明成立了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农业技术培训学校,辐射带动周围农民共同致富。

如今,碱地西红柿成了大堡子村的富民产业。全村共有300余个大棚,近800名村民种植碱地西红柿,村民纷纷说“大学生就是不一样”。

“实践证明,大学生在农村是可以有一番作为的。”郭佳明说。

好政策,让“新农人”留得下、能创业

沿着麦垄,刘记森小心翼翼蹲下身,拔出一株麦苗,抖落土,放在手心。“你瞧,今年的麦苗长势好得很!”

“90后”新农人刘记森戴着一副眼镜,年轻帅气,谈起种粮头头是道。

2014年,河南农业职业学院毕业后,刘记森回到河南省小麦产量第一大市周口市商水县魏集镇,与父亲一起经营种植专业合作社。年轻的他,对农业有新的理解,那就是让同样的地长出更多的粮食,提升土地产出率。

“我们所在的高标准农田,有物联网控制中心、气象观测站、各式节水灌溉设备……”刘记森边说边用手机向记者演示,“如今靠着科技种田,管理精细了,出力变少了,产出却多了,平均每亩地比传统种植增产100多斤。”

农业强国,关键在人。像刘记森一样的新型职业农民正快速成长,成为推进粮食高产稳产的重要力量。

近些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加快,一些农民外出务工导致土地撂荒,农业后继乏人问题明显,“谁来种地、如何种地”成为新课题,如何端牢“中国饭碗”面临新挑战。

为此,国家着眼于农业农村实际,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着力依靠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2022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引进一批人才,有序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帮助他们解决后顾之忧,让其留得下、能创业。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深入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支持家庭农场组建农民合作社、合作社根据发展需要办企业,带动小农户合作经营、共同增收。

得益于国家的好政策,刘记森的合作社流转土地的规模不断扩大。2017年,刘记森创新探索“村委+农户+合作社”的全新托管服务模式,增加了农民收入,也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

刘记森介绍,合作社成员已经从原来的28户发展到300多户,土地流转面积由初期233亩发展到6000多亩、托管土地达到3万多亩。

“下一步打算怎么做?”记者问他。刘记森说:“发展智慧农业,试种新品种,引进新技术,用更少的人种更多的地,为粮食高产稳产作出自己的贡献!”(记者张京品、刘彤、王炳坤、武江民、双瑞、孙清清)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3-18 17:45:09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入新动力。近3年湖北通过高素质农民培育、“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农村实用人才创新创业大赛等人才项目,培育高素质青年农民1.5万人,培养青年农民大学生8000名,110位青年人
2024-02-04 15:07:00
...快实现农业现代化目标,越南政府在2017年批准了“助力大学生创业行动计划”,包括营造更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提供资金支持等,该计划将持续至2025年。越南农业与农村发展部出台多项
2023-08-07 05:55:00
立青春之志、践青春之行、奋青春之勇!
...个人小饭碗的功利主义者,而是关注全国人民大饭碗的“新农人”,在“攥紧中国种子、端稳中国饭碗”方面作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我们勤思善学,在课堂教室的每一秒;拥抱乡土,在田间地头
2024-06-24 05:22:00
眉山彭山区:让人才激荡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
...眉山市彭山区的“绿领英才计划”,一批当地农业专业的大学生们来到公义镇新桥村“博视农场”2号基地参观学习。抓住难得的机会,同学们向农场主刘沈厅询问了许多关于水果种植、销售与职业
2023-10-12 18:00:00
相约高博会 | 第63届高博会新农科2.0论坛在长春举办
...践》《农业特色通识教育:国际经验与南农方案》《立足大学生就业能力全面提升的“新农科”2.0专业建设改革与实践》《聚优成势 转型赋能:综合性大学新农科建设的探索与进阶》《“价值
2025-05-24 22:20:00
济南“新农人”用非遗技艺种韭菜
...为,振兴乡村,首先应该留住人才,除了要推动涉农专业大学生到基层工作外,还要鼓励本地年轻人自学成才,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一系列好政策,一定会让更多“新农人”投入到乡村振
2023-03-08 11:36:00
...35岁的姚林,是玉屏自治县田坪镇彰寨村的一名返乡创业大学生,也是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上得了互联网,下得了田地,开得了直播,驾得起新农机……在当地,姚林被称为“很潮”的“新
2023-12-05 06:03:00
农大都学啥?工作好找吗?
...动手做东西,所以各有各的辛苦,农学并没有特别辛苦。新农科,多学科交叉的农业专业如今,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许多院校开设了多学科交叉的农业专业。2022年,为加快布局建设一批
2023-07-07 05:45:00
...大高等农林教育人才培养改革力度——培养面向未来的“新农人”“在建设教育强国和农业强国的时代背景下,高等农林教育人才培养,与之前到底有什么不一样?这是一个非常重大而有意义的话题
2023-11-14 09:07:00
更多关于国内的资讯:
鲁网10月13日讯临沭县大兴镇因情制宜,多措并举,开展酸化耕地治理取得明显成效。营造氛围,宣传有法。该镇通过展板、明白纸
2025-10-13 16:39:00
崂山区人社政策“周周讲”第十七期|基层快递网点优先参保工伤保险政策解读
鲁网10月13日讯青岛市崂山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推出“周周讲”与“月月答”栏目,围绕就业创业、社会保障、人事人才、劳动关系类各项政策法规
2025-10-13 16:39:00
双节假期,胶州市胶东街道“空港文萃 月宴胶东”美食文化生活节拼经济、促消费、惠民生
鲁网10月13日讯(记者 孙强 通讯员 陈红玉)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在举国欢庆、阖家团圆的美好时节,胶州市胶东街道整合“吃
2025-10-13 16:40:00
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假期,太原文旅市场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主要景区、公园、博物馆、旅游休闲街区、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2025-10-13 16:40:00
北方自动控制技术研究所10月12日消息,由国家国防科工局主办的第五届国防科技工业青年“建言献策”征文比赛在四川绵阳圆满落幕
2025-10-13 16:40:00
绥阳县宽阔镇:千亩虎杖喜丰收 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多彩贵州网讯 近日,绥阳县宽阔镇中药材种植基地迎来丰收季,千亩虎杖连片生长,微风拂过,药香弥漫田间。村民们手持工具穿梭垄间
2025-10-13 16:42:00
普定公安:精准宣传入人心 文明交通共践行
为切实提升辖区群众的交通安全意识和文明出行素养,有效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连日来,普定县公安局交警大队结合辖区交通实际情况
2025-10-13 16:42:00
普定县鸡场坡镇:种好“黄金叶” 铺就致富路
“今年我种了41亩烤烟,预计收入能超过16万元。”正在交售烟叶的新寨村种植户洪天盛脸上洋溢着喜悦,“有了技术指导,再加上政府的好政策
2025-10-13 16:42:00
播州区洪关苗族乡:林下种植马桑菌 撑起群众“致富伞”
多彩贵州网讯 近年来,播州区洪关苗族乡立足生态优势,优化产业结构,盘活林地资源,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自然生态环境优势
2025-10-13 16:43:00
打造苏河湾潮流时尚文化名片 !静安区人民政府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签署全面深化战略合作协议
10月11日,静安区人民政府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深化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举行。双方秉持“立足长远、优势互补、务实求效、共同发展”的愿景
2025-10-13 16:53:00
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 安徽往前赶 | 不卖门票,营收可观!桐城杨安村打造“可看可玩可忆”的文旅新体验
大皖新闻讯 10月11日,“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安徽往前赶”集中采访团走进桐城市范岗镇杨安村。秋日阳光下,杨安村的大官塘旅游区碧波荡漾
2025-10-13 14:00:00
日照交通能源发展集团承建国省道养护工程顺利通过交工验收
近日,日照交通能源发展集团承建的2025年度全市普通国省道养护工程(二标段、三标段)顺利通过交工验收。验收委员会通过实地核查路面
2025-10-13 14:00:00
近日,日照市第五届茶叶技能大赛暨第十七届全民饮茶日在集团35°Tea旗舰店成功举办,来自全市各区县、功能区的35位炒茶大师同台竞技
2025-10-13 14:00:00
菏泽市发改委组织召开全市以工代赈工作推进会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王保珠 通讯员 刘倩倩为深入贯彻2025年山东省以工代赈工作推进现场会议精神,落实好中央和省关于以工代赈政策文件要求
2025-10-13 14:01:00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王保珠 通讯员 刘晓静近期,孙寺镇遭遇连续多日阴雨天气,降雨量较往年激增约8倍。如此极端的天气状况
2025-10-13 14: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