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魏晋南北朝分裂长达369年,这是怎么回事?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1-31 13:01:00 来源:戏说三国

司马氏灭掉东吴之后,天下似乎进入由西晋统一的状态,实际上氏族力量仍左右着国家的命运,准确地说是更强了,公元291年爆发了旷日持久的“八王之乱”,就是由氏族支撑的集团力量的生死拼斗。

就在中国力量分散并持续内斗之时,北方少数民族力量趁机南下。氏族力量集团为了壮大自己力量,纷纷与少数民族发生经济联系。内忧外患之下,少数民族渐趋南下。

魏晋南北朝分裂长达369年,这是怎么回事?

公元317年,王室被迫东迁至建康——东晋开始。

西晋势力在北方全面撤退之后,于是在北方,各身份更加复杂的氏族力量粉墨登场,他们或依世族大姓的支持,或部分地收罗民间流民,或依附于少数民族支持,纷纷建立了政权,但最主要他们都体现了氏族政权的特征,最终前秦王符坚“表面上”掌握了大范围的政权。

公元383年,符坚在鲜卑拓跋族已大范围深入农耕地区雄踞北方的情况下,贸然统率一支庞大却鱼龙混杂的军队(内中有各氏族集团力量存在,以慕容氏为最)南下攻打东晋,由于各集团力量不能统一调度,事实上,各集团心怀叵测、首鼠异端,在淝水,前秦军队和力量比较集中且指挥得当的东晋军遭遇,一触即溃,其内部各集团乘机反水,前秦政权迅速瓦解。

这一战争的胜负,更加验证了我关于社会结构(经济与政权)的紧凑与强大程度直接决定国家综合实力的推论,当然,国家的综合实力还受到内在的思想统一程度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思想观念的统一比社会结构的紧凑更加重要。

魏晋南北朝分裂长达369年,这是怎么回事?

我们从这一战至少可以看出苻坚这人没有战略眼光——后有强敌如芒刺在背,内部实力集团林立,虽然其军队数量极其庞大,但是一旦失控那就会产生不可估量的乱局,在这种情况之下苻坚由于内部力量分化而战争失败。

于是,一直坐观格局的拓跋部以少数民族的迅速风格,全面南下,不久就平息了群龙无首、元气大伤的北方各氏族力量,建立北魏政权,南北朝对峙的局面正式形成——一直到公元589年才由隋文帝杨坚完成全国的统一。

在前秦符坚之后,北方各氏族力量已开始走下坡路,南方也是。

魏晋南北朝分裂长达369年,这是怎么回事?

拓跋部本来是游牧民族,乘中国各派争斗之际而进入农耕地区。少数民族简单的社会结构相比氏族政权能更迅速地进入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状态,只需要按照其社会结构进入固定的田地即可。北方在各氏族旷日持久的拼夺过程中,早已农业凋敝,地广人稀,所以以拓跋氏强大而集中的权势所到之处,抵抗一触即溃。

然而,拓跋部似乎并不想长久居住于此,各实权人物并不想大量占有土地,土地由中央统一支配,政府统一迁移民众耕田并递交赋税,于是,公元485年均田令的颁布有了切实的基础。486年划分了乡党邻里的行政单位,由地方长官指派负责者,以防止氏族插手而再次大量占地,保证了均田令的实施。

历史就是如此令人惊讶,此时的北方竟然再次呈现以家庭为生产单元的自给自足经济的局面——中央集权国家的低层建构(自给自足农耕生产的经济基础)粗创而就。所需的只剩一个相配套的中央集权社会结构的高层建构(集中的皇权及执行机构),以与如此低层建构发生实际而紧密的联系,而完全构建中央集权社会结构。

可是,这样的一个高层建构(中央集权的政权结构)终究没有形成,最为主要的原因是拓跋部权力阶层的整体观念没有改变,也不想汉化,后来实权派杀死皇帝。

好不容易准备就绪的、可观的中央集权社会的低层建构,却没有同时形成的高层建构所覆荫和配套——中央集权社会的经济层面已经准备就绪,但是相应的皇权机构却不能建立,这个契机一经错过,一切都得到重新洗牌。北朝重新陷入当权者的权力拼争涡流,继而分裂。

长时间的斗争,必会使各个集团失去力量而趋向消解。从北魏起,政权更替中战争的范围明显缩小,有时只发生于争权双方内部,对民间的惊扰明显降低,这对全国范围内民间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民间小自耕农户生产逐渐形成并发展。

东晋建立后,王室与官僚集团一直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他们处在与北方一元农耕经济不同的多元经济地域,传统的中央集权社会的政权管理模式无法有效适应实际的经济现状,这与东吴有些类似。而政权之所以能长时间存在(公元317年——420年),主要原因是有北方力量的威胁,使得氏族各方面力量相对集中。然而前秦符坚在淝水战败后,来自北方的威胁感迅速消解,于是明争暗斗开始加剧;又因如此的政权状况无法适应经济现状(即使政权机构整肃,以自给自足农耕经济为着眼点的中央集权社会管理理念都无法适应多元经济地域,何况各氏族集团各自为阵),终使东晋政权瓦解,公元420年,刘裕的宋政权代替了司马氏的东晋政权。

面对多元经济现状,南方更替的政权机构始终不能适应并与之有效联系——这要待于政府权力机构的制度化与规范化,着后面牵涉的是整体思想文化的转变——深入研究过这方面的人应该知道,思想观念的转化是最难的。

魏晋南北朝分裂长达369年,这是怎么回事?

在当时,各利益集团利益各异,统一的政令始终无法有效实行;各种物产的生产制造更多呈单线交递——大多没有进入中央政权机构,而是豪族世家。豪族世家广储粮食、宝器及各种财物,而中断财富的流通,被动于承受财富,而不使其交流,也不投资以使财富增值,经济不能持续发展,所以多元经济始终不能形成交互的。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1-31 14:45:20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大汉王朝到底是怎么瓦解的
...的旗号,获得另外一些士族和贫民更广泛的支持,他转战南北,终于“中兴”了汉室。刘秀统一天下后,氏族地主的放债收租现象仍在蔓延,他无意于开罪天下氏族世家,也没有收土地所有权为国有
2023-01-31 16:32:00
...,并且这种局面一直持续了两个时代——东晋-十六国、南北朝——近三百年的时间。西晋灭亡后,汉族在江东建立东晋政权。公元317年,镇守建康(今江苏南京)的晋宗室司马睿在江南重建晋
2024-05-30 06:03:00
...任皇帝,也就是司马懿的后人。东西两晋,五胡十六国与南北朝到底是什么关系要说刘裕,首先得知道南北朝在中国历史上是怎么一回事,因为刘裕建立刘宋,正是南北朝的开始。1.西晋与东晋晋
2024-06-04 06:31:00
曹丕下令的哪个制度,成就了魏国,也衰败了魏国
九品中正制度,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曹丕根据大臣陈群的意见制定的一项重要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政制一般是指各州各县选举一个大中正。中正是评价人才的官方称谓。中央下发人才调查表,
2024-06-17 14:06:00
孝文帝改革之前的北魏,是一种怎样的社会形态?
在中国南北朝时期,中国的南北方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中国南方作为汉族政权的延续,一直保持着君主封建制的社会体制。而北方政权则经历了频繁的更替,掌权的民族也一直处在变动之中,由于不
2023-05-26 12:06:00
中国历史上从繁荣到衰败的短命王朝的兴衰之路
...帝国的消亡。 第四:隋朝。存续时间:38年隋朝是终结南北朝乱世的大一统王朝,是开启隋唐盛世的重要朝代。曾经的隋朝,不但一统了中国的南北,还将凶悍的突厥打得抬不起头来,其皇帝
2023-12-26 21:59:00
司马懿一家是如何一步一步获得政权的
...400年分裂时期,也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五乱中国”和“南北朝”。这里其实隐藏着一件奇怪的事情:在中国古代,除了一开始的秦国之外,基本都是治乱循环。乱世之后的统一王朝,可以维持
2024-02-09 11:37:00
李世民命高士廉修《氏族志》,抬高了皇族地位瓦解了门阀集团
...并且具有对应品级的政治特权,所以门阀士族成为了魏晋南北朝的特权阶层。于是他们成为了国家和朝廷的中坚力量,控制着国家政治、军事、经济、土地和教育等各种资源,也成为了国家兴衰成败
2023-05-14 21:19:00
370年的魏晋南北朝,具体该怎么划分?南北朝:我们比三国精彩
...义等故事的千古流传,鲜少有人知道包括三国在内的魏晋南北时期又或是三国魏晋南北时期,离奇绝伦、啼笑皆非之事,可谓是千奇百怪、层出不穷。魏晋南北时期横跨近四个世纪,其中包括了三国
2024-08-26 15:41: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烽火金叶:山东烟草的抗战传奇
鲁网9月3日讯八十载岁月流转,硝烟散尽,山河重光。当我们回望那段血火交织的抗战岁月,山东大地上一片片碧绿的烟田,竟在无声中化为民族救亡的“金色血脉”
2025-09-03 17:11:00
在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乌江西岸的石坡山上,矗立着一座庄严的墓碑。碑身正面镌刻着“苏联空军金角罗夫烈士之墓”——这个名字被当地百姓铭记
2025-09-03 18:21:00
菏泽郓城九旬老兵观阅兵 见证从烽火岁月到盛世华章
大众网记者 李效谨 通讯员 崔如坤 郓城报道9月3日清晨,郓城的天空被轻柔的阴云笼罩,空气中弥漫着初秋的清爽。张文兰老人家门口那块“光荣之家”的牌匾
2025-09-03 18:49:00
编者按:抗日战争中,河南作为贯通南北的战略腹地与中原屏障首当敌锋,在烽火熔铸中承载深重苦难,于枪林弹雨中镌刻不屈抗争。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
2025-09-03 20:20:00
【黔言】抗战记忆永不磨灭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全国各地纷纷以不同形式开展纪念活动,缅怀英烈、重温历史。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
2025-09-03 21:27:00
贵州八万多军民硬生生凿出来的“抗战生命线”:24道拐每一寸土地,都回荡着全民抗战、共赴国难的呐喊
80多年前,当警报的悲鸣第一次撕裂贵州高原湛蓝的天空,山河为之变色;晴隆二十四道拐上,不分昼夜轰鸣的引擎,是维系国脉的喘息
2025-09-03 21:59:00
《如寄》之力与美
张吉祥此题自觉有些怪——《如寄》那来的力?哪来的美?其力有二:一曰感染力。《如寄》一面世,即有学界耆宿如宋遂良、吕家乡等老一辈学者著文解读阐说
2025-09-03 22:14:00
一床如寄月斜风细:耿介耳的寄心与寻迹
李酉宏“一床如寄 月斜风细”,这八个字,是上世纪初被称作“江南三名士”之一高燮《点绛唇》中的两句,大意是指局促在狭小的床上
2025-09-03 22:15:00
这盛世如您所愿!老兵目光坚毅,向新型装备敬礼。
2025-09-03 14:32:00
李建礼:对此融心神,知君重毫素
鲁网9月3日讯(记者 刘斌)对此融心神,知君重毫素。这句诗,出自杜甫诗作《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好的书画作品,能够让观者心神为之一醉
2025-09-03 14:47:00
“我们只有反抗,只有斗争!”这是胶东特委书记理琪撰写的油印信件———《给各级党同志的一封信》中的名句。他以瘦弱之躯扛起胶东抗战大旗
2025-09-03 15:51:00
巾帼不让须眉的白衣战士张华英
张华英老人(左二)大众网记者 邢晨 通讯员 肖水莲 烟台报道烽火岁月里,山东胶东大地遍布抗争印记。在烟台黄渤海新区潮水镇潮水一村
2025-09-03 16:32:00
近日,《考古与文物》发表的《陕西澄城刘家洼芮国遗址东Ⅰ区M3发掘简报》揭示:澄城刘家洼芮国遗址东Ⅰ区M3墓主,很可能是芮国国君的夫人
2025-09-03 08:13:00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抗战老兵郭木桑:放下书本去打鬼子
郭木桑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赵张昀 图/通讯员 夏海滨)8月22日下午,同安区莲花镇云洋村,99岁的郭木桑特意身着熨得整整齐齐的衬衫西裤
2025-09-03 08:23:00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百岁党员孙继舜:三块弹片仍存体内
孙继舜孙继舜家中珍藏的纪念章等物品。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赵张昀 图/通讯员 夏海滨)8月22日,在同安区陆丰里,百岁老人孙继舜从床上缓缓起身
2025-09-03 08: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