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蘇从哪里来|邳州梁王城遗址,埋在黄淮大地下的一部厚重史书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7-27 18:07:00 来源:交汇点新闻

作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邳州梁王城遗址是春秋战国时期苏北地区发现的最大的城址,是研究黄淮地区人类文明起源和文明演进的“活教材”。

2013年《梁王城遗址发掘报告史前卷》出版;2023年,《梁王城遗址发掘报告商周卷》出版。两书出版相距整整10年,可见考古工作之漫长和艰巨。今年恰逢梁王城遗址发掘二十年,记者采访相关专家和考古人员,探寻史前时期和商周时期邳州梁王城有哪些重要的考古发现,以及它在中华文明史上独特的价值和地位。

蘇从哪里来|邳州梁王城遗址,埋在黄淮大地下的一部厚重史书

发掘现场

梁王城曾是春秋徐国都城

“梁王城遗址是深埋在黄淮大地上一部厚重的史书。”梁王城遗址发掘项目负责人、浙江大学林留根教授感慨道。

梁王城遗址位于徐州邳州市戴庄镇李圩村,苏、鲁两省交界之处,京杭大运河傍依而过。1957年,南京博物院考古调查发现梁王城遗址,2003年夏秋筹划启动遗址考古发掘工作,2004—2009年,南京博物院、徐州博物馆、邳州博物馆等单位联合对遗址进行了历时五年的大规模考古发掘。

如今在邳州博物馆,可以看到一面有多种颜色组成的墙面,这是根据梁王城遗址文化层剖面做的复原。每一种颜色的土层,代表着不同的历史文化时期。

邳州博物馆馆长程卫当年也参与了发掘工作,他告诉记者,这些地层中最底层的是大汶口文化(因山东大汶口遗址而得名,距今约6500—4500年),向上依次为龙山文化(因发现于山东龙山镇而得名,距今约4600年至4000年)、西周、春秋战国、汉代、六朝、宋、元、明、清直至现代的地层。“约5米高的文化层,凝聚的是5000年悠久历史。”程卫说。

考古工作表明梁王城城址的始建年代为春秋中期,城址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这里很可能是春秋战国时期当地的闹市区域或政治经济中心。“非常幸运的是,梁王城遗址大部分被黄泛泥沙层所淹没,因此遗址保存状况良好。”徐州博物馆副馆长原丰对当年的发掘记忆犹新。

蘇从哪里来|邳州梁王城遗址,埋在黄淮大地下的一部厚重史书

发掘现场

梁王城属于什么样的城池?“从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资料看,梁王城遗址在春秋时期应该就是古徐国后期的国都,最终被吴所灭。”原丰向记者还原了一段遥远的历史。

徐国的先祖为伯益,曾辅佐大禹治水有功,他的儿子若木被封于徐(今邳州、郯城一带),建徐国。其后,历夏、商、周三代,徐国都是强大的诸侯国之一。到了周穆王(西周第五代君主)统治时期,徐国君主为徐偃王,国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盛,有36个邻国向其朝贡,疆域扩大到苏北、皖中、鲁南等广大地区。周穆王和徐国终于发生战争,徐偃王被击败后,为避免生灵涂炭,于彭城(今徐州)一带山林隐居,百姓跟随他的有上万人。周穆王让徐偃王的儿子继续统治徐国,此后,徐国有了数百年的太平时期。

春秋时期,徐国国力有所恢复,但已大不如前。公元前512年,吴国阖闾派孙武、伍子胥北渡淮河伐徐,引泗水淹徐。徐王章禹自知不敌,降吴遭拒后,携王室宗族弃国而走。徐国共经44代国君,计1600年左右。

为什么叫梁王城?因为城址附近有梁王城村,但梁王是谁,徐州市史志学会副会长李世明表示目前有不同的说法。综合考古发掘出土文物和民谚传说,梁王城应为“徐王城”,其建造者是徐粮王(有学者认为应为徐糧王),所以被后人称作“粮王城”,后演变成良王、梁王。至于徐粮王的真实身份则还需进一步考证。

蘇从哪里来|邳州梁王城遗址,埋在黄淮大地下的一部厚重史书

梁王城的形制特征、平面布局是怎样的呢?林留根介绍:“城址由大城和小城组成,平面形状呈‘凸’字形,功能分别相当于郭城和宫城。”大城由城墙、城壕围合而成,总体平面形状近长方形,南北略长,东西稍短。小城处在全城地势最高处,高于城内活动面约5米,是俯瞰整个城址的中心和制高点,突出了王权地位,即老百姓常说的“金銮殿”。城址依山傍水,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完备的防御体系。

梁王城城址为什么是古徐国后期的都城,林留根列举了一些依据:梁王城作为徐国国都,大城与小城的双城制格局,与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国都的形制格局一致;同时,不论是建城年代还是建城地点,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都极为吻合。

“梁王城修筑了周长4200米,25米宽、15米高的城墙,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绝对是一个浩大工程。”林留根说。

5000年前这里是一片“福地”

梁王城遗址最底两层为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揭露了史前时期较为完整的大汶口文化晚期聚落,填补了苏北地区大汶口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阶段的考古学文化空白,为研究区域文化谱系和类型有重要意义。”原丰认为这是遗址的主要成果和价值之一。

据程卫考证,黄帝长子少昊被尊为白帝,是整个东夷部落的首领。少昊一族统治东夷时间较长,考古发现证明,少昊氏不仅存在于大汶口文化时期,而且还延续到龙山文化时期。大约在距今6000多年前,有一支东夷人南下,当他们来到今天邳州北部和西北部地区时,发现这里气候温暖湿润,于是决定留下。当年东夷人生活的地方,就是邳州的三个“国保级”文化遗址:刘林遗址、大墩子遗址、梁王城遗址。

那么五六千年前梁王城遗址的先民生活究竟是怎样的呢?“当年这里有河、有山、有高地,很适合先民生存,从出土文物可看出他们过着安宁幸福且质量较高的生活。”林留根称这是先民们难得的快乐时光。

蘇从哪里来|邳州梁王城遗址,埋在黄淮大地下的一部厚重史书

钧瓷盏

遗址出土有不少石镰、石锛等农具,打造精细,磨损严重,表明这里有较大面积的农业种植;发现了大量的捕鱼工具网坠,在生活区和墓葬里还发现鱼骨和鱼刺,表明捕鱼在当时已相当发达;从发现的动物骨骼来看,当时的先民已驯养了猪和狗,有稳定的肉食来源,獐牙和鹿角则表明狩猎也是他们获取肉食的重要方式;土里到处有丽蚌壳,丽蚌这种生物生活在大面积的淡水区域,这些吃剩的壳表明先民有充足的食物。

遗址发现了纺线用的石纺轮和缝纫用的骨针,说明当时已经有了纺织业。同时,纺轮多出土于女性墓葬中,与狩猎、战争活动相关的钺和镞则多出土于男性墓葬中,表明当时已经出现了基于性别的社会分工,且具有“男主外,女主内”的特征。

在墓中的随葬品中,只发现了6枚骨箭头。武器稀少可能是因为很少有战争,从一个侧面说明当时资源足够丰富,部落之间不必因抢夺而发生冲突。

蘇从哪里来|邳州梁王城遗址,埋在黄淮大地下的一部厚重史书

黑陶高柄杯

他们不仅“衣食无忧”,还有美酒可饮。不论男女,墓内随葬的基本都是酒器,最多的达到30余件。酒器有高档的如黑陶高柄杯和白陶酒杯,低档的如大大小小的杯、壶等,都贴身放在墓主身边。

他们住的也是“豪宅”,因为在遗址发现了“红烧土”。林留根表示,原始社会人们是用泥筑房,这是普通的住宅,生活好的居民就开始注重“装修”,就是将泥用火烧成红色,这样的墙体不仅更加结实,而且能够防潮,人住在里面会更加舒适。

蘇从哪里来|邳州梁王城遗址,埋在黄淮大地下的一部厚重史书

陶簋形器

这些先民虽然处于人类文明的萌芽时期,但是已显露出了非常高的创造能力。遗址发掘出大量陶器,有鬶、罐、鼎盛、豆和背水壶等许多种类,最为珍贵的是黑陶中的蛋壳陶。黑陶的烧成温度达1000度左右,烧成的黑陶像被油漆过一样,光亮得能照出人的影子。蛋壳陶胎体最薄的仅为0.2毫米,且还有镂空。“因为薄胎在烧制时极易炸裂,生产难度很大,所以这样的工艺简直是个奇迹。”程卫说。

女性地位高,还有拔门牙习俗

5000多年前的梁王城呈现怎样的社会特征?从墓葬形制和随葬品的数量、种类可以看出当时社会分化程度以及风俗特点。

在新石器时代,墓主大多是男性明显多于女性,但是梁王城大汶口文化墓地,却是女性多于男性,这种现象极为少见。根据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孙浩然统计分析,梁王城遗址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墓葬可分为三期,其中一期早段保存状况较好的成年单人墓葬共22座,出土随葬品302件。其中,男性墓葬5座,出土随葬品50件;女性墓葬11座,出土随葬品171件。男性墓墓均随葬品为10件,女性墓墓均随葬品约为15.5件。

一期和二期都是这种情况,二期时还有扩大的趋势,孙浩然认为这是当时社会的常态,即梁王城大汶口文化聚落中女性可能一直多于男性。与性别相关的社会分化也已经出现,女性地位高于男性,虽然部分男性曾因参与战争获得和女性相当的社会地位,但社会一旦趋于稳定,女性的地位就会明显高于男性。

在墓葬中,还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埋葬的成人大多少了两颗门牙。这是什么原因呢?林留根认为,在古代华夏人眼中,大汶口文化属于东夷,东夷人有拔门牙的习俗。拔掉门齿影响发音和进食,这样做肯定不是出于实用,而是追求某种精神力量。

程卫发现每个墓主人都戴着一顶“陶制的帽子”,有的用陶盆、有的用陶鼎,加上成年墓主人大多少了两颗上门牙,他认为这可能源自东夷人变头与拔牙两种习俗。东夷人崇拜鸟类,穿衣打扮、容貌举止都模仿鸟的样子,变头是模仿鸟的头部,拔牙则是象征鸟嘴。

墓葬中也出现了一些令人不解的现象。比如一般是母子合葬、夫妻合葬,而一墓中两名男子合葬,为首次发现。更令人惊异的是,他们的身高都在1.8米以上,比其他墓穴中的先民都要高。通常生活优裕的人个子才高,而这座墓中一件随葬品都没有,表示墓主是穷人。此外,其他墓主都是头东脚西,只有这两位“高人”是头南脚北,留下了很多谜团。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杨民仆

图片由梁王城考古队提供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7-28 00:45:3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禹父鲧的历史,到底可不可信呢
...八方村东侧的土岗上,考古发现两座小型城堡,被称为“王城岗遗址”,大致建于公元前2100多年,所处时间与鲧吻合,属于河南龙山文化遗址。两座城堡呈东西并列,西城保存较好,面积不足
2023-07-19 16:44:00
现代考古重大发现,“前半夏”在河南郑州
...最初的夏朝何在?对此,如今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登封王城岗遗址。文献考证认为鲧为崇伯,而“崇”就是“嵩山”。巧合的是,在郑州登封告成镇发现王城岗遗址,时间与大禹时代吻合,且附近
2024-05-24 09:57:00
东夷霸主徐国,是西周初期周王的眼中钉
...出土出一处直接名为徐国城址的遗址。现在推测位于江苏邳州市的梁王城遗址,最有可能是徐国都城所在地。而距离梁王城遗址东面约三公里的九女墩遗址,则是徐国王陵。目前,梁王城遗址并没有
2023-01-20 15:52:00
大禹治水真的存在吗?
...解读为大洪水形成的原因之一。除了喇家遗址之外,还有王城岗遗址也被证明有过洪水,王城岗遗址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告成镇八方村,属于中原龙山文化,与二里头文化几乎处于同一时期,经考古研
2023-08-23 15:40:00
信心从这里来——来自开工一线见闻
本文转自:新华社新年伊始,万象更新,神州大地处处涌动着发展进取的蓬勃活力。1月3日,在江苏省扬州港集装箱码头,货轮停在泊位上装卸集装箱(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孟德龙摄)1月3日
2023-01-03 21:51:00
新疆这个地方叫兰州湾子,农民春天拾粪,一锹铲出大月氏人的王城
...,随后,人们根据岩画的内容与历史的记载,以“大月氏王城”为这座遗址命名,这样做似乎有些绝对,但我们不否认那些岩画的内容一定是生存在这一带远古游牧文明生活的群像,而这中间一定有
2025-04-27 13:52:00
夏朝真名是不是叫夏呢
...在),大禹又是受谁之命去治水呢?同样的证据还有登封王城岗考古发掘。登封王城岗曾是史书记载的禹都阳城所在地,根据王城岗考古发掘显示,该处遗址发现了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和二里头文化早
2023-01-07 13:53:00
五一假日,逛巴楚博物馆感受历史文化
...县在唐代时被称为尉头州。如今的巴楚县托库孜萨来(唐王城)遗址即唐代尉头州城遗址,距今已有2000多年。巴楚博物馆以托库孜萨来(唐王城)遗址古城为原型,融合长城、烽燧、汉唐木构
2023-05-02 22:51:00
文化中国行丨赵王城遗址:在两座“龙台”间穿越古今
8月3日,游客在赵王城遗址博物馆参观。 河北日报记者 韩莉摄历史的烽烟里,有一座王城满载着群雄逐鹿的鲜活记忆。8月3日清晨,身后车水马龙,眼前阔达静谧。站在赵王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2024-08-14 08:16: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沉肩挑山,砥砺攀登——记山东中烟滕州卷烟厂卷包车间“挑山工”於永军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泰山,五岳之首,万千游客无不惊叹于泰山的雄奇俊秀,令人仰望。然而我,却折服于一群小人物
2025-09-04 10:15:00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张安琪“团长说今晚要走70里路,途中还要消灭800个敌人,我们就跑啊跑。在部队里,赶路不是用走的
2025-09-04 07:40:00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当我们回望那段烽火岁月,不应只将目光锁定在硝烟弥漫的前线,更当看见如贵州这般沉默而坚韧的“战略大后方”
2025-09-03 23:32:00
烽火金叶:山东烟草的抗战传奇
鲁网9月3日讯八十载岁月流转,硝烟散尽,山河重光。当我们回望那段血火交织的抗战岁月,山东大地上一片片碧绿的烟田,竟在无声中化为民族救亡的“金色血脉”
2025-09-03 17:11:00
在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乌江西岸的石坡山上,矗立着一座庄严的墓碑。碑身正面镌刻着“苏联空军金角罗夫烈士之墓”——这个名字被当地百姓铭记
2025-09-03 18:21:00
菏泽郓城九旬老兵观阅兵 见证从烽火岁月到盛世华章
大众网记者 李效谨 通讯员 崔如坤 郓城报道9月3日清晨,郓城的天空被轻柔的阴云笼罩,空气中弥漫着初秋的清爽。张文兰老人家门口那块“光荣之家”的牌匾
2025-09-03 18:49:00
编者按:抗日战争中,河南作为贯通南北的战略腹地与中原屏障首当敌锋,在烽火熔铸中承载深重苦难,于枪林弹雨中镌刻不屈抗争。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
2025-09-03 20:20:00
【黔言】抗战记忆永不磨灭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全国各地纷纷以不同形式开展纪念活动,缅怀英烈、重温历史。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
2025-09-03 21:27:00
贵州八万多军民硬生生凿出来的“抗战生命线”:24道拐每一寸土地,都回荡着全民抗战、共赴国难的呐喊
80多年前,当警报的悲鸣第一次撕裂贵州高原湛蓝的天空,山河为之变色;晴隆二十四道拐上,不分昼夜轰鸣的引擎,是维系国脉的喘息
2025-09-03 21:59:00
《如寄》之力与美
张吉祥此题自觉有些怪——《如寄》那来的力?哪来的美?其力有二:一曰感染力。《如寄》一面世,即有学界耆宿如宋遂良、吕家乡等老一辈学者著文解读阐说
2025-09-03 22:14:00
一床如寄月斜风细:耿介耳的寄心与寻迹
李酉宏“一床如寄 月斜风细”,这八个字,是上世纪初被称作“江南三名士”之一高燮《点绛唇》中的两句,大意是指局促在狭小的床上
2025-09-03 22:15:00
这盛世如您所愿!老兵目光坚毅,向新型装备敬礼。
2025-09-03 14:32:00
李建礼:对此融心神,知君重毫素
鲁网9月3日讯(记者 刘斌)对此融心神,知君重毫素。这句诗,出自杜甫诗作《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好的书画作品,能够让观者心神为之一醉
2025-09-03 14:47:00
“我们只有反抗,只有斗争!”这是胶东特委书记理琪撰写的油印信件———《给各级党同志的一封信》中的名句。他以瘦弱之躯扛起胶东抗战大旗
2025-09-03 15:51:00
巾帼不让须眉的白衣战士张华英
张华英老人(左二)大众网记者 邢晨 通讯员 肖水莲 烟台报道烽火岁月里,山东胶东大地遍布抗争印记。在烟台黄渤海新区潮水镇潮水一村
2025-09-03 16:3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