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文/宋定一
2024年4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求是》杂志发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国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培育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必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厚滋养。
——坚持中华民族“为公”传统的历史要求,做到“人民幸福,民族复兴”。为集体、为国家、为天下的为公精神,贯穿我们民族发展始终,是中华民族能够保持统一、中华文化能够赓续不绝的重要原因。诸如“国而忘家、公而忘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无不体现了中华民族深厚的奉公为民精神。中国共产党继承发扬“为公”传统,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进程中,结合具体的时代任务,凝结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鼓励一代又一代共产党员,舍己为公,无私奉献,接续奋斗。
——坚持“一切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服务”的民本思想,做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中国自古以来即有“民本”思想传统。《尚书》《诗经》体现民本思想的地方不在少数。《尚书》的一个崭新命题就是“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将“天意”归结为“民意”。《孟子》阐释君民的言论很多,最重要的一条是《孟子·尽心下》中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这里,孟子提出“民为国本”的思想,社稷(政权)为民而立,君主之尊系于民和社稷的存在,故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次序为例。“以民为本”的传统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遥相呼应。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就把“人民”两字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在革命战争年代,开国领袖毛泽东写出了《为人民服务》的光辉篇章,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这一切都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蕴藏着感天动地的号召力量。
——坚持廉政为本,做到坦坦荡荡为官。廉政为本,是中华传统廉洁文化之精华。廉者,政之本也。对从政为官者来说,廉政,是清廉之本,是根。清朝名臣曾国藩曾建“八本堂”,其家训中有一条“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要求家族子弟做官以廉为本。《周礼》中记载,当时考核官吏有“六廉”标准,即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每条都是“廉”字当头,体现了“廉”是为政之本的精神。廉者,政之始也。即为官从政,从一开始就要保持廉洁。《易经》里讲,“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意思是不可追求荣华而谋取禄位,也就是当官不能发财,发财不能当官。既享有权力,又贪恋财富,就可能滑入腐败深渊。
——坚持求真务实,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来就有实事求是,求实务实的传统。中华文化素来重视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探讨,并以人心和人生为观照。因而特别重视现实,故把实事求是作为认识原则和道德信守。孔子从来提倡实事求是的良好作风,谆谆教诲弟子“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即反对主观臆测、决然断定、拘泥固执、为我独是的做法。他主张“学而时习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从孟子的“施仁政”思想,到王充的重实事、疾虚妄,到陈亮、叶适、颜元等主张的注重事功、义利双行和王霸并用,都是求实精神的反映。从孔子提倡的学以致用,到明清思想家主张的经世致用;从传统史学坚持的秉笔直书、信史直录,到古典文学注重揭露时弊表现出来的写实主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实事求是的精神。求实精神必然表现为务实的人生态度。中国人历来务求实际而反对空想。在民族性格上,也表现为推崇朴实无华、立身行事,讲求脚踏实地,鄙视华而不实、弄虚作假的作风。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08 14: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