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南宁日报
家里堆的东西总舍不得扔?
◎雷 黎曾听家人说起,附近有一个行为奇怪的人,每天出去捡垃圾回来堆放在家里,有些是废品,但一直不拿去卖,日积月累,把家里的三房两厅都堆满了,不管家人怎么做思想工作都无济于事。邻居闻到异味后投诉到物业,物业工作人员多次上门与其沟通,但都无效。房间被废品堆满后,她没有地方可休息,于是就在楼下的花园里睡。
相信大多数人都认为这人不正常。其实,这是一种病——“松鼠病”,又称“囤积障碍”。
囤积障碍是以对无用或价值不大的物品进行无休止的收集和不愿丢弃,占用了大量空间为特征的强迫性障碍。说起“松鼠病”名称的来源,顾名思义就是因囤积障碍者的行为与松鼠的生活特性有相似之处。据观察发现,松鼠将70%—80%的时间用于觅食活动,倾向于在针叶林中觅食和贮食。松鼠秋季贮食有利于越冬和第二年的生育。由此可见,松鼠的贮食是源于生存需要,但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个“松鼠病”,虽然与松鼠有相似的行为,但目的却不一样。
囤积障碍病因不明,但与其他精神障碍一样,该病也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因为囤积障碍者的亲属中也发现了有人具有类似的问题。除了遗传方面的原因,还可能与患者年幼时父母的不良教养方式有关,其囤积行为很大程度上受到心理创伤的影响,可能是患者逃避心理痛苦的一种回避行为。
囤积障碍通常起病于青少年,可持续终身,人群患病率为2%—5%,男女无差异,独居者常见,与社交焦虑、退缩和依赖性人格特质密切相关,易与强迫症、精神分裂症、多动症共病。
有人问,是不是只有收集垃圾不愿丢弃才是病态,如果收集财物比如金银珠宝就不是病态?其实不然,只要是过分积攒物品,难以丢弃,损害社会功能,就有可能是患上了这个病。
该病与正常的爱好收集不同,其诊断要点主要有:1.过分积攒物品,而不管其实际价值如何;2.过度收集,表现为特征性反复出现的冲动或购买、偷窃、积聚物品行为,包括免费物品;3.过度收集和难以丢弃物品,导致生活环境凌乱不堪、居住不便或带来安全隐患;4.弃物困难,患者认为这些物品将来有可能会有用,或丢弃时非常痛苦;5.症状引起患者明显的痛苦,或明显损害其个人、家庭、社交、教育、职业等方面的重要功能。需鉴别的疾病有:强迫症、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及其他妄想性障碍等。
这个病能不能治?经查阅相关书籍,发现这是一个不好治疗的病。虽然囤积障碍与强迫症相似,但治疗强迫症的有效方法在治疗该病上却收效甚微。虽然有难度,但我们也可以试一试。如果不治疗,患者终日囤积,在影响其家庭生活的同时,也可能会影响邻里关系,还存在一定的健康风险。
囤积障碍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方面,可以选择SSRI类抗抑郁药,如氟西汀、舍曲林等。非药物治疗方面,可以选择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治疗。囤积障碍者常常犹豫不决,难以决定物品是否需要丢弃,从而产生焦虑感,最终其通过保留物品来缓解内心的焦虑感,而这种不断反复的“犹豫不决—焦虑—保留”反馈,导致囤积行为不断强化。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制定相应的心理治疗方案,帮助患者改变各种不合理的观念。据统计,认知行为治疗的有效率为18%。我们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与探索,才能找到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囤积障碍是否可以预防,应该怎么预防?我们可以尝试以下方法:1.从外部环境着手,帮助彻底清理房间,使之恢复到可以正常、安全居住的状态;2.从心理层面去了解和理解,囤积障碍者往往有较多的负性事件体验,可能受到家人、朋友或邻居的排斥,并由此引发焦虑和抑郁情绪,严重者可考虑使用抗焦虑和抗抑郁药物帮助改善和缓解情绪,同时给予相应的心理疏导和社会支持,如认知行为治疗、人际心理治疗等。
囤积障碍者多见于儿童和老人,家属千万不可草率地将其物品丢弃,也不要责怪或争吵。这些囤积的物品已被患者赋予了人格特质,患者感到“物品就是我的”,这些物品对他们来说意味着“安全感”和“归属感”,我们应该用爱和温暖去“填满”囤积障碍者的心,给予他们更多的陪伴和心理支持,缓解患者的孤独、不安、痛苦和无助。
(作者系南宁市第五人民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4-21 08: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